找準你的基準頻率·太極思維運用篇——武學太極的精要

找準你的基準頻率·太極思維運用篇——武學太極的精要

今天在劉導指導下,跟太極拳老師高導學習了一個動作,並向他請教了太極拳的精義,這才知道,太極拳門派眾多,但其實精神內核存在巨大差別。

我們講的休閒太極,就是時常在公園中看到的大眾太極,當然,我也不十分了解大家練的狀態怎樣,但高老師告訴我們,十有八九,大家只是模仿個動作而已,動動胳膊腿,但真的幾乎不懂太極到底是什麼。

再專業一些的,會有些對拳法背後隱含著的深層內涵的認識,譬如,有的流派從陰和陽來理解,在動作上的體現就是,譬如,左為陽,右為陰,掌心為陽,掌背為陰......諸如此類,因此呢,展開動作的時候會比較強調陰和陽是相伴相生的,譬如,左為掌心,那麼右就得是掌背。

還有的會從動作比例上做文章,譬如,要留意動作的三七開,或四六開,就是強調動作的一種美感吧,譬如做個弓步、送個掌,那整體上就會體現出這個比例。

高老師有自己的師承,也確實有對於太極之“道”的獨特領悟。這一點,劉導有高度認可。高老師告訴我們,他所專修的太極功法,可以說是一種比較正宗的武學太極,從動作而言,舉個基本功為例,要

開胯圓襠,盆骨往兩側打開,命門後撐,開胸拔背,虛領頂勁。具體的動作就不展開描述了,反正我試了一下,嚴格按照這個規範來做,一會兒就會覺得兩腿痠痛,也才發現自己脖頸兒都變形了,不能完全達到標準。但硬著頭皮練了一會兒之後,除了感到累,也確實會感到一種力量從腰際升騰。

如此這般練就的太極,不僅是動動外面的肉,而是練到了筋、骨、膜(包在肌肉和骨頭上的膜),對其有強大的拉昇作用。

找準你的基準頻率·太極思維運用篇——武學太極的精要

在劉導的指導下,我也更明白了高老師教授的太極的精要,高老師自己也很認可。這套武學太極,是把“太極”作為一個整體來領會的,陰和陽不是對立的,而是對應的。因此做任何動作的時候,不需要把注意力放在陰或陽任何一邊,也不需要先有個陰和陽的意識再行統合,而是,注意力的焦點一開始就放在陰陽共生、相互轉化的太極上面,此謂之“非陰非陽”,是對一個純粹“太極”的領悟,因此,這套拳法強調的不是“相對”,而是相應的一整套太極之力,從身體動作而言,就是五五分,始終中正協調。

說到“力”,這也是該套拳法被稱為“武學太極”的根本。昨天劉導跟我們講他的領會,說到,練太極的感覺,就像從身體內部撐開了一個皮球,如果動作到位,就是頂天立地的感覺,你會發現一股氣感,這股“氣”就來自“太極”。此處再贅言幾句,當不管從意識還是動作都錨定在“太極”上面(太極拳上,有個說法叫做“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所以太極的發力背後,一定有練習者的一整套生命境界匹配,由虛而實),你會找到一種來自“心”的共振諧波。

什麼意思呢,這裡得多說幾句。舉個旁例,為什麼人的心臟用1.2瓦的能量,就可以把血液帶到全身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細胞呢?就算是換成功率二三十倍的人工心臟,也不能呈現如此完美的功能?主要原因就在於,全身所有的器官、細胞都在共振響應,心臟不是水庫閘門管理員,而是樂隊指揮家。從這個角度理解,包括心臟在內的所有臟器、細胞都構成一個生命有機體,“心主神明”,心作為獨特的臟器,可以啟動第六感“心覺”,統籌調度有機體的整體節奏,也就是說,所有臟器和細胞都形成為一個有序的共振波,它們不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諧調地互相借力、互相融匯,最終形成一個基準頻率,而心臟,就主控這個基準頻率。這就像交響樂演奏,不同器樂有自己的節奏,在總指揮的指揮下,可以諧調地奏出優美的旋律,這個旋律,有張有弛,不只有美感,而且就以泵血為例,由於每個單獨存在的臟器和細胞可以互相借力,所以它們各自也都省了力量,用的是“和”成的共力

找準你的基準頻率·太極思維運用篇——武學太極的精要

這個基準頻率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核心本質在於“共振協調”,它是一個超級開放的有機系統,任何別的波動再加進來,又會形成新的基準頻率(一個科學的前提假設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頻率,因為事物的本質就是波)。

再回到我們以上所談的“武學太極”,剛才我們講到了它的哲學基礎是“太極”,是找到了不割裂陰陽的、非陰非陽的那種合力——陰、陽抱和且互相轉化、互相傳遞力量所形成的一股合力,這不,說到底,其本質也是形成了一種基於陰、陽的“共振諧波”嘛。所以我們練習,要體會產生自身體的這股能量,所以才說,動作要以盆骨的外翻力為基點、起點和動點,上下、左右、內外各個方向分開,繃住,內空,五五分,如此就自然從腰際升騰起一股力量了,這就找到了身體的一個基準頻率。

當然,如果有人跟你對練,你會發現對方的力打過來,你不是單純回擊回去的,那樣你只是單點攻擊,打出去的同時,力就洩完了。真正厲害的心法在於,此時你自己與對手又形成了一組新的陰陽,你需要以你自身的“太極”為支點,把對方的力作為一個新的“振動波”吸收進來,馬上重組為一個新的諧波,再反彈回去。

兩種情況:一是對方跟你一樣,也發揮出他那一方的作為整體“太極”的力,那麼你們之間借力打力就會形成往互的循環,力量越來越大,彼此都有力量持續增強的感受;二是你作為一個完整“太極”,雖則打擊點很小,但調用的是全身上下的一股合力,所以,當對方的力只是一個單獨的散力,往往是招架不住你的,因為,他的力過來,被你吸收化解,你再利用共振諧波原理打回去,相當於你不僅用了自己的力、也同樣借了對方的力在攻擊對方,雙方的力合擊一個人,對方肯定受不了。

找準你的基準頻率·太極思維運用篇——武學太極的精要

這就是整個“武學太極”的精要,運用的就是“共振諧波”原理。所以才說,在做具體動作之前,要先擺好基本的架勢,就是要運用心對於“太極”的領悟,經由意識傳遞到身體,從腰際發力,各方平衡,讓自己“鼓”起來,這股氣,本身就是身體各方陰陽協調的合力所生,具有一種內生的結構。

劉導給我們舉例,為什麼一個癟掉的皮球彈不起來呢,就因為沒有這種內生結構,會洩氣。但是另一方面呢,你想想看,鉛球有結構,但能彈起來嗎?不行。這是因為鉛球又太實在了,沒有彈性。彈性的意思就是你這股氣呢,雖然有力量,但同時又很輕鬆靈活,所以對應到太極拳的動作上,就是要在鬆緊之間再次達成一種協調,形成一個新的太極,亦即,形成一個新的節奏。

這種節奏,也就是諧波共振的基準波,在練拳的時候就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了。

其實,“武學太極”的心法,也可以廣泛運用在為人處世的多個方面,其中的要領就是,悟透“太極”這個結構,形成多方力量平衡協調的共振波基準頻率,然後開放系統,回收能量,再借力打力,這樣非但不會累,還能變得越來越強。

PS.更高的境界來了,這是一個畫外音。劉導說,陰陽是第一層,非陰非陽(太極)是第二層,非非陰非非陽(無極)是第三層。到了“無極”的境界,見相非相,那該是多高的境界呢?哈哈哈哈,不可思議。

注:本文主要觀點來自“鴻運家族”首席導師劉昱誠導師,以及夥伴們的集體研討。

找準你的基準頻率·太極思維運用篇——武學太極的精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