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著西哲史修行

踏著西哲史修行

說起西方哲學史的大概脈絡,就是本體論,認識論,解構主義

簡要地說,西哲史上最早的一批哲學家,追問的重點在於“世界是什麼”,他們構建了諸多世界起源的圖景,或者把世界還原為基本粒子,或者找尋其中蘊含著的運作規律。這就是“本體論”的簡要內涵,因為他們要找尋世界本來的樣子,本質的樣子,而不囿於一堆現象。

到了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便開始了認識論的轉向。他採取了一種普遍懷疑的方法,為了得到確定的知識來源,最終,唯一不可懷疑的是“我在懷疑”這件事情,從此以後很長時間,哲學思考繞不開“認識主體”這個範式,開了理性主義的先河。

當代西方哲學呢,把“主體”的根基打掉了。譬如尼采,認為理性是對非理性——一種生命強力的嚴重障礙,打開了非理性的潘多拉魔盒;譬如胡塞爾,用“現象學”的方法發現了比“主體”更廣闊的存在域;譬如懷特海,用有機動態的生命觀包抄了“主體”,認為主體是一個“超體”範圍內的主體......遂而我們看到最廣泛意義的解構主義思潮。

哲學史延綿數千年,其實人們探索的主題還是那麼幾個,世界是什麼,人是什麼,如何生活等等,但解釋的角度和流派就很多了。有沒有一種可能性,譬如以上簡要概述的三種視角——本體論的,認識論的,解構主義的,它們各個有理,在某種洞見之下可以同樣有理地被圓融整合在一起?我的意思是,有沒有可能我們雖則只擁有認知的碎片,但能否把它們拼成一個完整的哲學地圖,昭示人們生命與生活的全部真理?

有可能,只是,任何做大一統嘗試的哲學架構最終逃不過失敗的結局,世界本來就極為複雜且往往相互矛盾。

或許極矛盾又極統一——一種動態的同一觀才是真相?而真相也不可絕對達到,只能無限趨近。

以上,便是劉老師通過體證告訴我的。三種哲學視角他都有,且在他那裡達成了調和的狀態。它們不衝突,但也絕不是說,他就掌握了真理。

注:本文主要觀點來自易鴻運首席導師劉昱誠導師,以及易鴻運夥伴們的集體研討。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踏著西哲史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