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真人秀最核心的看點始終是人物關係,節目創新的原動力則在於人物關係的發掘。

概括來說,涉及的人物關係主要體現在兩大維度,一是以家庭為原點展開敘事,就此衍生出了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2018年佔據主流市場的觀察類綜藝,普遍都選取了這類關係視角。另一維度則是社會屬性,迴歸明星的個體身份,在職場、團體等關係中研發出更具社會議題的看點內容,民眾的生活困惑和工作焦慮是創作焦點。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在Q2季度,湖南衛視和芒果TV創新內容品類,先後上線了兩檔節目《我們的師父》和《少年可期》,兩者都針對“師徒關係”展開創作。客觀講,這兩檔節目在某種程度上都借鑑了韓國SBS《家師父一體》的邏輯創意。究竟湖南系的這兩檔真人秀有何不同,今天冷眼君就來具體分析一下。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邏輯架構:

同是消除混沌的求知之旅


《我們的師父》是一檔紀實性文化品格傳承節目,邀請到於曉光、大張偉、劉宇寧、董思成四位處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徒弟,通過與不同領域的師父同吃同住三天兩晚,感悟和解惑人生難題。目前播出兩期,完成了首站老藝術家牛犇老師的拜師之旅。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少年可期》定位為一檔師徒關係探索體驗類真人秀,師父人選聚焦音樂界,邀請樂華七子成員和助教“師叔”楊迪與師父進行三天兩夜的生活體驗,汲取成長養分。目前播出一期,正在上演與騰格爾的拜師之旅。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從邏輯架構來看,這兩檔節目都在重塑傳統的師徒傳承模式,在親子向、戀愛向“氾濫”的市場環境下走出了觀察新方向,這點值得肯定。

冷眼君曾說過,綜藝節目的創意視角是一個精準洞察和尋找差異的過程,創意視角的突圍,其實就是在原有的內容品類裡創新切口,實現更垂直或更細分的視野躍升

雖然韓國《家師父一體》模式在前,但其實有關“師徒關係”的內容創作,東方衛視更早前就推出過一檔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繼承人和明星零距離互動的真人秀節目《拜見小師父》,是讓五位明星以徒弟身份向四位身懷絕技的孩子拜師學藝。所以有關“師徒關係”的創意視角,國內創作者已有此種意識,只不過遺憾的是,相比韓版,這兩檔節目在製作動機的搭建上都不夠完整和紮實。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家師父一體》開篇通過大量內容鋪墊了四位徒弟的性格特點和個人生活場景,更突出強調了各出演嘉賓當下階段的不同人生困惑,節目也透過成員在飯局上的對話,總結出節目創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為什麼要與師父見面,就如同和巴菲特一起吃飯的理由一樣”,能夠通過對方點撥,轉化為可用於自身的成長技能。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總體來說,無論是《我們的師父》還是《少年可期》都是以綜藝手法破題“師徒關係”,在邏輯架構上都是一次消除混沌的求知之旅,都是讓業界前輩授人以魚,以此對當代青年成長進行正向引導,喚醒行業歸屬感和文化敬畏心。

但《我們的師父》開篇只有一段大張偉配音的獨白交代製作邏輯,缺乏對四人當下人生階段的描繪,缺少走心的、私人化的反思記錄,因此會造成對答疑解惑的需求感並不強烈。

而《少年可期》在先導片中有意在強調年輕人在成長路上的混沌感,也展現了成員們在一夜爆紅後各自心態的轉變,但是節目是以“音樂”為線索連接師徒傳承的,7位偶像對音樂的思考和未來方向的規劃並未著重呈現,與節目內核邏輯稍有差池。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人物配置:

8090後VS偶像少年團


在人物配置上,兩檔節目展現了臺網的不同風格。

《我們的師父》裡的四位徒弟是由1981年的於曉光、1983年的大張偉、1990年的劉宇寧和1997年的董思成組成的,以8090後為主體,且整體年齡跨度較大。四人沒有私交,綜藝新手很多,要經歷一番磨合和適應過程。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大張偉參加主持和綜藝的經驗豐富,懂得節目所需要的話題點,配合度很高,首期他與師父諸多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的矛盾,構成了故事衝突。比如愛吃零食、在老年公寓不夠“客氣”等,都是具有爭議性的成長看點。

於曉光擔負起了大哥責任,與韓綜《同床異夢》裡的不懂事老公人設很不一樣,劉宇寧表現得較為真誠,董思成完全是新人狀態,目前存在感略低。

師父方面,節目不設領域,從首期邀請的牛犇老師來看,應該多為不太常在綜藝裡露臉的業界前輩。因此觀眾對於這類師父的真實生活存在好奇,而師父生活狀態與熒幕狀態的反差也會形成趣味看點。比如牛犇老師十分幽默隨和,是個愛吃冰激凌、愛晚睡玩手機的可愛師父。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少年可期》在嘉賓陣容方面是以“樂華七子”為主體,平均年齡在20歲左右,主要集中在95後和00後。他們以“練習生”身份出道,是國內偶像產業鏈上新興的用戶向產物,儘管出道不滿一年,卻已擁有千萬級粉絲,被媒體冠以“流量”標籤。因為同屬一個偶像團體,七人在默契度上明顯更優,同時請來楊迪助陣,為節目製造喜劇點。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師父方面,節目將拜師領域集中在音樂方面,相對垂直,首期亮相的騰格爾,以及目前已經官宣的鄭秀文、蔡國慶、蕭敬騰等人,雖然分屬兩岸三地歌手,但都是曾經中國音樂黃金時代在各個階段的先鋒人物。

冷眼君認為,這兩檔節目在懸念的處理上都做得不太夠,《我們的師父》裡牛犇的出場有點隨意,直接告知師父姓名有點突兀。其實應該把師父的出場渲染做足,至少要在剪輯上體現,師父是誰,有哪些線索,有哪些推理,這應該是一個重要看點。

《少年可期》雖然有打知情人士電話的橋段,但目前節目組已經官宣了後面師父名單,雖說這也是一種策略,可觀眾對師父的期待值與神秘感難免降低。而節目中出現的師父日程表也與韓版一樣,這一設計也在《女人有話說》出現過。


總體來說,湖南系的這兩檔節目雖然屬於同題創作,但結合播出平臺和受眾群體存在一定差異性,《少年可期》從某種程度來看,更像是一檔借用拜師題材的粉絲向團綜。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情節張力:

依託“師徒關係”結構故事看點


《我們的師父》採取了雙視角的記錄形態,形成了一種主客觀視角相穿插的視聽語言。客觀視角是節目記錄徒弟與師父三天兩夜相處的常規鏡頭,比如在老年公寓吃午餐、拜訪鄰居、包餛飩等。

主觀視角則是嘉賓透過手持雲臺實時發表心理活動,這是一個嘉賓自發的、沒有延後的心得交流。以往真人秀拍攝為補充心理活動,會通過後採剪輯到節目中,由導演組提問,嘉賓作答。主觀視角的實時記錄可更直觀地還原事件本身形態,帶入徒弟的所思所想,引發觀眾共鳴,這是節目的創新之處。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但冷眼君認為,雙視角問題雖然看起來讓感受實時發生了,但是這種及時感受性的內容真的有實時發生的必要嗎,或許用後採的方式去完成,反而效果會更好。


在環節編排上,節目組並不設限,讓嘉賓自行整理一天的行程安排,並通過相處帶出一系列見聞所感。比如牛犇老師保持了老藝術家的優良品格,沒有助理,演藝事業自理,不講表面排場,十分節儉,從飲食到著裝都很樸素。總體來說,觀眾能夠透過節目學習到前輩藝人的敬業和專業,也能透過節目感受到真誠和善意。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少年可期》的師父人選都垂直在音樂領域,第一位師父騰格爾是國內草原搖滾第一人,成名已經30多年,七位徒弟出道不滿1年,他們的到來其實有著更清晰的目的,就是聆聽師父對音樂的理解,以此梳理出自己的音樂目標等。

在節目組設計的拜師守則中,少年們要根據師父的日程表同吃同住同行,要多聽多看多感受,完成睡前視頻日記,每晚還必須有一位徒弟成為貼身弟子,完成“貼身弟子事宜清單”。但從目前的敘事編排來看,首期並沒有突出強化師父的音樂人屬性,從射箭到摔跤,再到各種內蒙古美食的品嚐,少年們此行更像是內蒙古生活的體驗之旅。

如果已經聚焦在音樂領域,對師父三天兩晚的同吃同住就應該是音樂創作的一天,師父在打磨專輯時或者靈感蒐集時是一個怎樣的流程。首期眾人來到內蒙古高原石林中,騰格爾問少年們聯想到什麼,而後分享了自己通過畫畫捕捉靈感的過程,此類編排設計和參與體驗才是符合節目邏輯的敘事重點。


湖南系的兩檔“師徒關係”真人秀究竟有何不同?


冷眼君認為,身為創作者要基於對時代的認知和判斷組建節目邏輯,在當今的綜藝格局與市場環境下,只有踩準了青年群體的節奏點,使用高級和實用的表達語境才能贏得受眾。《我們的師父》和《少年可期》能夠看到,湖南系的這兩檔節目有意在突圍代際觀察的情感熱潮,尋找更趨向生活化、社會性的議題,希望從業者在人物關係上多做文章,解鎖更多具有實用屬性的看點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