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艘專門設計建造的“純種航母”:英國海軍“競技神”號


競技神號航空母艦,是英國皇家海軍隸下的一艘航空母艦。1918年開工,1919年9月11日下水,1924年2月18日服役,1942年4月在印度洋的錫蘭被日本海軍航空母艦編隊的俯衝轟炸機擊沉。

競技神號航空母艦是在世界航母建造競賽中第一艘以航母標準設計建造的航母,雖然其完工服役日期晚於同時期的日本鳳翔號航空母艦,但因其使用了大量現代航母通用的新技術,因此也被認為比鳳翔號更接近世界上第一艘現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

1912年,英國海軍開始進行改裝航母的建造,首先對一艘老巡洋艦“競技神”號進行了大規模改裝,拆除了軍艦上的一些火炮和設備,在艦首鋪設了一個平臺用於停放水上飛機,另外在艦上加裝了一個大吊杆,用來搬運飛機。

然而,它卻並不是阿德所勾畫的那種航空母艦,也不是現代意義上航母的雛型,因為艦上所載的飛機並不能夠在艦上直接起降,所有飛機都需要從水上起飛和在水上降落,然後再從水中提升到軍艦上。

1914年,皇家海軍在英國查塔姆船廠將一艘運煤船改建成水上飛機母艦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1914年12月10日作為第一艘正式的水上飛機母艦服役。1917年3月,英國海軍又將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光榮級巡洋艦“暴怒”號改建為飛機母艦,同年英國海軍開始把一艘建造中的客輪改裝為第一艘具有全通飛行甲板的“百眼巨人”號航母。

然而“暴怒”號由於艦上高聳的塔式桅杆和煙囪的阻礙,起飛後的飛機無法返回母艦,飛行員雖然用側滑著陸的方式能艱難地降落到前甲板上,但不久後再次試圖重複這個驚險動作時,飛機確翻出軍艦墜入海中。


血的教訓使英國人明白,僅依靠駕駛員的技術是無法彌補裝備方面的根本缺陷的,要實現常規飛機在軍艦上的安全起降,必須徹底改變母艦的結構。在進行了大量的改裝航母建造之後,英國海軍終於明白,他們需要的到底是一艘什麼樣的航母。

1916年,英國人Gerard Holmes和Sir John Biles設計了一型水上飛機母艦,以搭載輪式飛機和水上飛機。之後在1917年4月的草圖設計中,時任英國海軍建造主任Eustace d'Eyncourt將設計放大,同時皇家海軍訂購了這艘新設計的航母,為紀念第一艘“競技神”號水上飛機航母,將其也命名為“競技神”號。

1918年1月15日,競技神號在英國“Armstrong Whitworth”造船廠開工建造,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及結構佈局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再加上這艘航母在技術上的開創性,需要進行大量的試驗,建造工程進度緩慢。

1919年9月,競技神號下水後,施工暫停。根據對百眼巨人號航母的試驗,於1920年3月又修改了競技神號的設計。1921年5月,又進一步修改,升降機被分散佈置,以便儘可能多的增加空間,縮減了防禦武器的數量。1923年,經過多次修改設計的競技神號完工,晚於1922年底竣工的日本鳳翔號航空母艦。

競技神號航空母艦是採用全新設計的航母,其具有三大創造性特點,而且這些特點成了之後航母最典型的規範。第一,其繼承百眼巨人號航母的全通式飛行甲板,當時的改造航母中多數飛行甲板分為兩半,即艦首飛行甲板和艦橋後部飛行甲板,對飛行作業很不方便。


第二,封閉式的艦首,這種艦首具有抗浪性,使飛行甲板強度更大。在北大西洋、英吉利海峽這種風高浪大的海區作戰,開放式的艦艏顯然不適合,一個大浪上來,飛行甲板、艦艏甚至機庫都可能變成“汪洋大海”。當時日本的鳳翔號採用開放型艦首,1936年演習時遇到強大臺風,結果飛行甲板被摧毀。

第三,島式上層建築置於右舷,將艦橋、桅杆和煙囪合併成大型艦島位於全通式飛行甲板右側艦體右舷,這是航空母艦首次採用島式上層建築設計。而在此之前,不少航母頂端為全通式飛行甲板,艦橋和指揮台在下層,或像油船那樣在尾部,對指揮飛行和航行都不太方便。

側向煙囪和可倒式煙囪強度不夠,經不起風浪打擊,操作也困難,對艦艇密封也不利。島式上層建築設計相當有創造性,即有利於飛行和航行指揮,又比側向煙囪和可放倒式煙囪擁有更高的強度且對艦體密封有利。


競技神號則裝配了6門140毫米火炮,既可用於對海射擊,又可用於對空射擊;3門102毫米高射炮,1934年又增加了8門20毫米高射炮,用於防空作戰,是第一艘把防空作為主要使命的航母。

競技神號航空母艦最初載機數量為20架,之後隨著艦載飛機尺寸加大,到1942年時載機數量下降到16架。

標準排水量10950噸,滿載排水量13200噸;艦長182米,寬27.4米,吃水6.6米;6臺鍋爐,2臺蒸汽輪機;最高航速25節,續航力6000海里/18節;編制1350人。

競技神號航空母艦是是世界上第一艘專門完全設計、專門建造的“純種航母”,也是英國海軍歷史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新建航母,成為此後各個航母大國建造航母時仿效的樣板,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