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慮多,家長怎麼辦?

點擊上方“光明社教育家”,關注我們!

教育焦慮多,家長怎麼辦?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進中央提交的《關於進一步促進家庭教育發展的提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提案顯示:多數家長不瞭解教育常識,對教育的目標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進行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要麼聽之任之,要麼人云亦云。68%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本刊記者就此專門進行了調查走訪,發現引發一些家長教育焦慮的因素中佔比最高的是社會環境,其中包括課外培訓班、校園安全、手機上癮、學習成績等。就此我們邀請了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特聘專家王玲、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鄭福明,來為家長們答疑解惑。

作為家長的您是否也深陷焦慮無法自拔?

我們將邀請專家替您解答

歡迎在本文下方暢所欲言!


教育焦慮多,家長怎麼辦?


1.對幼兒該開放教育還是送入早教班?

貴陽市的黃先生:我是一個兩歲寶寶的父親,我認為對學前兒童的教育應以保護孩子的天性為主,只需適當規範其習慣即可,所以我對孩子的教育是開放性的。但最近總聽到別的家長說自家孩子上了各種早教班,我開始感到焦慮,不知究竟怎樣做才是對孩子最好。

王玲:孩子從出生起就在學習,比如去動物園看各種小動物、看著家裡養的小兔子慢慢長大,包括解決和小朋友之間的矛盾,都是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這些不需要去早教班學習。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不是要求孩子學到多少漢字、多少唐詩。安排過多促進智力發育的活動反而不利於幼兒發育成長,幼兒應該在遊戲、玩耍中學習。

鄭福明:

我不認同早教班宣揚的“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思想。早期教育的重點並不在於讓孩子掌握多少知識,而是引導家長髮現孩子的學習特點,幫助家長掌握在家庭中引導孩子學習的方法。“早期教育就是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學習,讓孩子走在前面”的想法是不正確的。早教班應將早教課程的教育目標定位於對家長的引導,比如教孩子做一些機械動作的練習或者遊戲,告訴家長如何培養孩子機械動作能力的發展,這樣才能達到更好地培養孩子的目標。

2.擔心內向孩子受到校園暴力侵害

北京市昌平區的葉女士:我讀幼兒園大班的女兒有些內向膽小,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遇到事情也不會告訴老師,長此以往就成為經常受欺負的對象。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校園欺凌等新聞屢見報端,這更加劇了我的焦慮。今年,我把剛滿五歲的孩子送去了跆拳道班,除了讓孩子強身健體,也是希望她在未來成長的過程中更有能力保護自己。

教育焦慮多,家長怎麼辦?


王玲:孩子不願意跟別的小朋友交往,家長也要找找自己的原因。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孩子的受歡迎程度、交往能力等有很大的關係。那些在幼兒園裡被小朋友拒絕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常常會用比較嚴厲的方式處罰孩子;而受孩子歡迎的父母多是用積極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所以家長改變教養方式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要明白內向和外向的孩子在性格上各有優劣,沒有好壞之分

鄭福明:為了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而讓她學習跆拳道可能是負面引導。現在校園欺凌問題的確存在,家長希望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防患於未然無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防範意識和應變能力。某些案例中,學過跆拳道或武術的孩子在遇到危險時會更易不顧客觀情況進行不必要的反抗,反而會激怒罪犯。因此教會孩子對所遇情況進行判斷更為重要。

3.藉助電子設備學習易讓孩子“玩心大發”

北京市西城區的邵女士:我女兒讀小學三年級,經常會有家庭作業需要在電子設備上完成,像英語家庭作業通常是跟著軟件讀課文,系統根據記錄的內容打分,當天晚上十一點之前提交作業,第二天老師檢查。孩子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必須有人盯著,不然她就會切換到娛樂類軟件,看一些八卦資訊、搞笑視頻。


教育焦慮多,家長怎麼辦?


王玲:電子產品是把雙刃劍,孩子看娛樂視頻未必就不好。一般來說,孩子如果沉迷於電子產品,通常是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缺憾,他們只能從電子產品中獲得滿足。這樣的情況,家長不是要禁止孩子使用電子產品,而應該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關注,這樣自然會弱化孩子對電子產品的熱愛。孩子學習之餘看些娛樂視頻放鬆一下也未嘗不可。家長事先和孩子約定好學習和娛樂的時間,大家一起遵守,這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

鄭福明:首先我不認同給中小學生布置“電子化”作業的做法,老師可能考慮到分發、收集作業的便利性會佈置通過電子設備完成的家庭作業,但孩子長期使用電子設備會對視力造成一定損害,也難免接觸到一些不適合他們的信息。中小學生的思想還未成熟,有很多的不確定性,長此以往會對孩子的思想造成一定影響。我希望家庭作業還是儘可能使用紙質材料。

4.孩子成績不理想,家長沒有輔導能力

南京市第九中學初一學生家長吳雲真:江蘇省的考試難度在全國相對較大,而家長的知識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輔導孩子,老師也不能顧及到每一個孩子。而現在幼升小、小升初的筆試題目又千奇百怪,去年我把一道小升初的題目發給一所大學的教授朋友,他也做不出來。在這種環境下,家長不焦慮是不可能的。


教育焦慮多,家長怎麼辦?


王玲:在“成績決定學校”的環境下家長的確容易焦慮,但家長焦慮並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反而更容易影響孩子的成績,讓孩子產生恐懼感。如果家長經常說孩子數學差,應該多下功夫,這就形成了負強化。孩子心裡就認定自己數學差,不再努力了。家長應該把焦慮轉化為對孩子有用的行動,比如鼓勵或者關懷,這樣對孩子才更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短板,不是非要補齊短板,而是要讓優勢更優。家庭教育的目標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鄭福明: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關鍵。學習能力包括觀察能力、答題能力、思考習慣等。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習成績影響很大,但現在很多家長只關注知識本身,這是一個誤區。提高學習成績不是單純知識的學習,很多考試考的是知識的重組能力。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也越來越強調孩子的綜合思維能力,家長也要有這個意識。

— END —

本文刊於《教育家》2019年4月刊,作者楊靜、焦洋。

教育焦慮多,家長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