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这几幅书法的人,估计没几个,其中有个字能拆出24个字

大部分的人都觉得自己其实算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其实都是高估了自己的学识,只需要用一个问题,就能让你觉得自己没文化。说来听听?行,那咱们就考你一个问题:汉字到底有多少个字?瞧,对于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甚至是常识的问题,你都没办法作答了吧。这个问题怎么能证明一个人没文化没学识呢?按照目前最权威最准确的统计数据,汉字一共有九万一千二百五十一个字,这是已知的、曾经在古籍和现代印刷物中都出现过的字的总和,但并不包括那些未在古籍和出版物中出现过的字,因为在民间还有大量的碑刻等等文物上出现的文字并未统计在内,所以汉字到底有多少个,并没有准确的答案,甚至永远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量。


认识这几幅书法的人,估计没几个,其中有个字能拆出24个字

∆合体字

不过咱们都知道,常用汉字只有三千来个字,一般来说你能认识两千个字就可以说至少是高中文化了,但对于九万多的汉字数量来说,你只不过掌握了其中的百分之二而已。而这些汉字,其实都曾以书法的方式出现,因为在印刷技术出现之前汉字都是以书法的方式出现。汉字无疑是最最有趣味性的文字,因为独立的单个汉字与汉字之间,还能组合成新的汉字来运用到生活当中,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合体字,比如说用于婚庆的对联就可能出现图一中那个合体字,这个字绝大多数的人都不陌生。


认识这几幅书法的人,估计没几个,其中有个字能拆出24个字

∆借笔体

合体字到底算不算文字,答案是算的。因为合体字最早的出现,是在传统文化中出现,并且是以书法的方式体现,在书法中,合体字就算是单个的文字,但在学术意义上,合体字的准确说法应该是合成字、借笔体,也就是说合体字虽然是文字,但是他代表的是几个字,并非一个字。现在,合体字也只出现在书法艺术作品中,比如春联、对联中。古代,合体字不光在书法中出现,还在石刻中出现,当然如今也成为了文物,比如图三中这件文物,就是东北某文化中心馆藏的一件出土清代香炉,上面刻着的就是合体字。


认识这几幅书法的人,估计没几个,其中有个字能拆出24个字

∆石刻香炉

这个字曾经被人认为是一个字,甚至还有人将其注音归入到生僻字的范畴,实际上这个借笔体的合成字是由四个独立汉字组成,即“孔”、“学”、“好”、“孟”四个字。对于这个字的释义,有人说应该是读成“学好孔孟”,有人说是“孔孟好学”,两种读法中“好”字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但都是旧时推崇孔孟的一种方式,孔孟当然是“好学”的,所以“学好”孔孟那是必须的。


认识这几幅书法的人,估计没几个,其中有个字能拆出24个字

∆suǒ

除开合体字之外,比较生僻的汉字也是非常多,可以说绝大部分的汉字其实都是生僻字(对于普通人而言,九万多个汉字除开几千个常用字之外都可以视为生僻字),而生僻字并非仅有想象中那些笔划复杂结构独特的汉字,很多生僻字其实看上去都是那种“模棱两可”的字,就是说你一眼看上去觉得很熟悉也很简单,但是就是不认识也读不出来,比如图四这个楷书“㱔”,这个字其实是一个姓氏,如今还有人是这个姓,你能读出来吗?读“ci”?读“meng”?还是读“xi”?这个字就是典型的看上去简单又熟悉,但穷尽你所有的知识你也不认识。这个字是一个多音字,有两种读法,一种读“xiē”,还有一种读“suǒ”。


认识这几幅书法的人,估计没几个,其中有个字能拆出24个字

∆网络合成字

很多人将网络当成娱乐工具,如同网络有“流行语”一样,也有网友效仿“流行语”,结合传统的合体字创意,创造出了很火的“网络合成字”,这种新的网络合成字一般都是带着吐槽性质的趣味性个人行为,最后因为大家都觉得有意思就成为了人人熟知的新型“网络字”,比如图五这个网络合成字,据说可以拆出来二十四个汉字,槽点就是“全都是命啊”,这个合成字不仅包括了这五个字,除此之外还能再拆出十九个单独的汉字出来,您能拆出多少个呢?据说要高智商高学历的人才能拆出完整的二十四个字来,想不想试一试?

今天咱们列举的“孔孟好学”石刻合体字,以及“㱔”,这两个字能准确认出来的人并不多,“孔孟好学”可能那些对清代儒家文化熟悉的人、或者对石刻文物有了解的人会认识,而“㱔”字只有那些见多识广朋友遍天下、对姓氏文化有研究的人才会认识,所以,能认识这两字其中一个的人可以说绝对是学霸级的了,两个字都认识,说明你的知识范围涉及了历史、传统、姓氏、而且可能有广交天下朋友的生活经验,绝对是天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