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只有夢,小城市有「春夢」

“逃離北上廣深”和“逃回北上廣深”,我們逃的究竟是什麼?

最終又回到北上廣深的人說:

習慣了大城市的契約和規則,不適應小地方的人情世故。

渴望大城市的朝氣蓬勃和學習狀態,不能忍受小城市的慵懶和慢節奏。

大城市只有夢,小城市有「春夢」

最終選擇回到故鄉的人說:

我們用一生最能奮鬥的年華,拉動了大城市的GDP,一年的工資卻只夠買大城市的一平米。

外面的世界越繁華,我在出租屋裡越孤獨。

“逃離”還是“逃回”,都是在選擇自己能掌控的生活節奏,能適應的最好狀態。

回到小城市,是很多人最舒服的狀態。


年輕時夢想在遠方

長大了只想不孤單

橙子在上海奮鬥5年,一個月收入幾乎抵老家隔壁小翠一年的收入,但生活質量卻沒有比小翠高多少。

髮量日益減少,頸椎也不太好了。

明明缺覺,每到晚上12點卻特別清醒,總是享受這種孤獨,挺可怕的。

大城市只有夢,小城市有「春夢」

親戚眼中的高工資,並沒帶來太多幸福感。

只有再看支付寶年度賬單的時候,才覺得原來自己已經掙了這麼多了?(但每次吃飯墊錢的時候,都只敢刷信用卡,怕儲蓄卡顯示餘額不足。)

橙子出生在一個四線小城市,高考的時候,瞞著家裡人,把所有志願都填在了離家很遠的地方。

那個時候她覺得,只有遠方才能實現夢想。

她如願去到了一個離家2000公里的大城市上大學,畢業後又隻身一人去了上海。

她媽給她去算過命,說她是拴不住的,以後會飛很遠。

在橙子心中,在高聳入雲的玻璃大樓裡奮鬥,才是追求夢想的感覺。

如果在老家聽爸媽的話考個公務員或鄉村教師,一眼都能看穿一輩子,有什麼意思。

如今橙子28歲,卻打算回老家了。

要離開的最後一個晚上,橙子又聽到了隔壁出租屋發出不可描述的聲音。

“這是離開的儀式感嗎”橙子自嘲:“情趣產業在老家說不定能掙來第一桶金呢”。

大城市只有夢,小城市有「春夢」

大城市的繁華,老家的城市也有了。

一家人團聚的幸福感,在上海的出租屋或者寫字樓卻找不到。


小城市其實不缺機會

陳偉在北京一個MCN機構做活動策劃,經常熬夜寫方案,卻沒太多成就感。

有一次為了拼一個重要客戶的節日營銷活動方案,他熬了兩個通宵出了6份詳細的策劃案。

上司卻覺得太老套,客戶不會買單。

大城市只有夢,小城市有「春夢」

他是在一次喝醉之後決定回昆明的。

那天晚上他和同事吃飯,多喝了幾杯,期間跑了幾次衛生間偷偷摳吐。

保持清醒才能記得回家的路,他不想鑰匙還沒插進鎖孔就倒在門口,太丟人了。

回老家後經朋友介紹,他進了一家培訓公司。

在新員工轉正述職報告的時候,他靠以前在北京做方案的積累,做了一個高逼格的PPT,並且在家練習了好幾次述職演講。

老闆一眼就看中他了,把幾個重要項目的PPT都給他做。

一個月後,他就升職成為項目經理,並且不久,就為公司簽下了大單。

在北京熬的夜,成了他職場上升的助推劑,兩年後他成為了市場總監。

大城市只有夢,小城市有「春夢」

“在北京我離世界很近,但那些繁華的喧囂卻與我無關,在昆明,我才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原來只有大城市的漂泊者才談苟且,小城市的生活,就是詩和遠方。


痛都一樣

爽的地方小城市更爽

比如“窮”“中年壓力”並不存在地域差異。

差別只是,窮對於大城市的白領,是在高收入高消費的負債狀態中追求“精緻”的折磨;

對於小城市青年可能只是收入不高,結餘不多。

但是爽的地方,小城市的爽點就高很多了。

加班熬夜亞健康在大城市習以為常,小城市的生活明顯舒服健康得多。

網友小道爾,今年過完年就沒回北京了。他說,在自家的南方小城雖然賺得不多,但從精神上放鬆多了,也比在北京的時候自信多了。

這裡有家人,有發小,有熟悉的鄉音,有從小吃到大的美食。

大城市只有夢,小城市有「春夢」

我的初中同學羅羽,大學畢業後回家鄉考了公務員,也在城裡買了房。老婆是同鄉,在附近小鎮當老師。

他老婆剛生完孩子那會兒,連著寒假休了一年的產假。

工作的時候,還能把孩子帶到學校的宿舍,課間就能陪孩子玩。

大多數北上廣深的職場媽媽,懷孕之前就要想好出路:

如何告知老闆懷孕的事情,產假之後崗位的可替代性,犧牲家庭還是犧牲工作……。

我認識的朋友中,好幾個媽媽產假只休了98天,產假結束之後,要麼給娃斷奶,要麼每天去公司衛生間擠奶。

一線和四線城市,工資收入差距很大,但是生活質量卻相差無幾。

羅羽孩子所在的幼兒園5000元一學期,在當地算拔尖的了。幼兒園為了做口碑,推廣一線城市的教學思路。

都是熟人,老師對孩子很照顧,幼兒園的飯食也很到位。

人情在這裡特別重要,可以說是安身立命之本。(在老家,如果發生攜程、紅黃藍幼兒園這種惡性虐童事件,鄉里鄉親的就能把涉事人弄死。)

羅羽每天5:30就可以下班,接孩子下幼兒園。

如果有事,走路就能到單位。

忙的時候不多,經常三倆朋友出去喝個夜啤。

一線城市裡如果說工作朝九晚五,要麼是炫耀,要麼是混吃等死。

大城市只有夢,小城市有「春夢」

小林在深圳工作,每天上班擠地鐵擠公交的時間,單程是1.5小時,一天有3個小時花費在路上。

有時候加班到9點,回家已經快11點了,正常的睡覺時間是12點左右。

有一次忘記帶鑰匙,大半夜找開鎖公司。

開鎖的時候,電話是撥好110的預備狀態。

抬價也不敢講價,怕別人不來。

開一次鎖的價錢,大概可以在7天連鎖住一晚了。

幾乎所有出來闖蕩的年輕人,都是從一間出租屋開始的。

城中村,一根晾衣杆就能取到對面陽臺的衣服。


小城市的狂歡

《蝸居》裡海萍住著破舊擁擠的出租屋,也不願回老家,她對海藻說:“上海有大劇院,有音樂會,有大型博物館,有東方明珠……老家有嘛?”

享受高端城市配套,是年輕人前仆後繼湧向大城市的一部分原因。

不過最近幾年,這種落差正在縮小。

我過年回家,小區附近又新開了一個商業廣場,視覺上硬件配套和一線城市相差無異。

帶孩子在商場逛了一天,還以為自己在深圳。除了盒馬鮮生這樣的新生代商超,大城市常見的品牌商鋪專櫃、遊樂設施、電影院應有盡有。

這幾年,陸陸續續出現了沃爾瑪、7-eleven、星巴克。

小城市可自由支配的財產和消費力,與一二線城市的搬磚白領們相差無幾。

CBNData有調研數據顯示,三至六線城市消費者購買奢侈品的件單價,在2015年已超過一二線城市,線上奢侈品消費增速前10位城市,也幾乎均為三至六線城市。

大城市只有夢,小城市有「春夢」

三四線的城市青年,是最敢花錢的。

我朋友譚林,在萬州開了一家串串店,在父母的幫助下全款買了房,自己買了輛十來萬的小汽車。

他會在每年生意的淡季,出去旅遊一次,最近一次去的是泰國清邁。

就在大年初一,我們約著看了《瘋狂的外星人》,電影院爆滿,文化消費資源的地域差異正在逐漸縮小。

以前有個段子:

“看你手機裡裝了快手,就知道你來自十八線小城市”。

但是現在,連老爸都開始玩抖音了。

大城市的喧譁和燈紅酒綠,在這裡都有了。

差別只是,深圳可以半夜兩點在美團點杯奶茶,在我的家鄉大街小巷都已打烊。

有人留在一線城市奮鬥,因為習慣了“擁擠的站臺自覺排隊”“對面有車自覺關閉遠光燈”的文明公約。

更多的人回到故鄉小城尋找新的機會,享受“早睡早起身體好”“家人團圓朋友常聚”的幸福感。

小城市,正在變得更有誘惑力。

◆ ◆ ◆ ◆ ◆

出品:熱浪星球

監製:堅叔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