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丛鱼凫现都城,柏灌“瞿上”何处寻

内容提要:

笔者根据清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学者关于岷江改道的学术研究和四川省考古界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地震局2008年5.12大地震后对龙门山附近的古地震研究结论,结合与彭州相关的文献得出:古蜀的柏灌王率领先民从茂县营盘山古遗址沿着古岷江河道向今天的彭州进发,并在彭州境内的湔江(古岷江)河谷建都立国。笔者因此提出对彭州湔江河谷重要地带尽快加强考察和发掘,力争早日发现彭州的柏灌时期建都遗址,其重要性不亚于营盘山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的发现。

为什么古蜀都城叫“瞿上”

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出土了几件大型纵目人面和鹰鸟形象的青铜器与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所载对照,印证了古蜀蚕丛和鱼凫时代的确存在。

但按史料记载两个时代之间还应有一个时代。

《华阳国志》云:“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

蚕丛王(约距今5500——5000年)主要活动于

茂县营盘山中岷江河谷(营盘山遗址不仅将巴蜀文明的历史渊源推进至6000年前,也为探索辉煌的三星堆和金沙文明的源头提供了线索),是古蜀文明历史的奠基者,而鱼凫王主要活动在成都平原,创建以三星堆(约距今3500——3200年)为代表的青铜文明。介于蚕丛王时代和鱼凫王时代之间的柏灌王时代,是新石器文明转向青铜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时期。没有柏灌王时代的奠基,就不会有后来灿烂的三星堆和金沙文明!

《路史》载:“蜀山氏,其始祖蚕丛,纵目,王瞿上。” 《成都记》载:“柏灌都于瞿上,至鱼凫而后徙。”《华阳国志》上又有鱼凫王以后迁都到今天的三星堆仍称“瞿上”的记载。

那么为什么都称都城为“瞿上”?

三个“瞿上”分别是哪里?

让我们先从瞿字分析:“瞿”字与三星堆青铜人像眼睛的造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瞿”的字形,正如一双注视的眼睛,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面具的眼睛惊人地相似。特别是二号坑出土的尺寸最大的青铜人像面具,其巨大的双眼球突出成柱状,象征着洞察一切的神圣权威,这是三星堆青铜人像造型设计所贯穿始终的顶礼膜拜的精神宗旨——“眼睛崇拜”。

蚕丛鱼凫现都城,柏灌“瞿上”何处寻

我们可以得知:由于对眼睛崇拜的原因,无论古蜀哪个时代都以“瞿上”为都城命名。但由于迁移的原因,都城的具体地点不相同,所以出现了文献中同名不同地的说法。

根据考古得知蚕丛王时代的瞿上都城在岷山之中的茂县营盘山遗址,鱼凫时代的瞿上都城在三星堆。那么柏灌王时代的瞿上都城在哪里?

柏灌王时期就是古蜀部族先民从山中岷江河谷向山外成都平原迁移的时期,止于到鱼凫王进入成都平原三星堆建都立国的时期。

蚕丛鱼凫现都城,柏灌“瞿上”何处寻

笔者通过一些考古资料和综合近几年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柏灌王带领古蜀先民从茂县营盘山沿着古岷江河道向今天的彭州进发,并在彭州境内的湔江(古岷江)河谷建都立国,都城仍称“瞿上”。

古岷江主干道在今日彭州湔江

大约3000年前,龙门山一带突然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导致山崩、滑坡,岷江光光山峡谷被堵塞,古岷江光光山以下几近枯竭。

地震并未直接毁灭三星堆文明,但先民可明显感受到大地晃动,并且地震后江水很快枯竭,这一系列现象是先民们从未遇到过的。

虽然三星堆一带降水比较丰沛,但高度的农耕文明已产生了对灌溉的强烈依赖,江水枯竭对先民生存无疑是毁灭性打击,先民们便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祭祀活动。然而对上天的虔诚并不能改变这一切,于是先民们被迫丢弃大量物品,开始迁移,去寻找大江的方向。

终于他们在今成都金沙遗址处找到了过去的大江,并在这里定居下来,创造了灿烂的金沙文明。

2010年,清华大学学者范念念等人通过实地考察岷江支流雁门沟,沱江支流湔江及其上游支流白水河,发现河流地貌特殊:彭州的湔江在关口(当地地名,现为彭州丹景山镇)以上虽然是山区河流,但白水河桂花水电站以下,除有一段约300m长的峡谷外,河谷均十分开阔,新兴镇止马坝河谷宽近1000m

蚕丛鱼凫现都城,柏灌“瞿上”何处寻

蚕丛鱼凫现都城,柏灌“瞿上”何处寻

整个湔江河谷内卵石覆盖层深厚,河道流路散乱,河水流量较小,与宽阔的河谷极不相称,为一典型不称河。

利用岷江的纵剖面和岷江支流杂谷脑河河口以上的纵剖面对比发现杂谷脑河更符合岷江上游的特征,而今杂谷脑河口以上的岷江干流更像是另外一条河流。

蚕丛鱼凫现都城,柏灌“瞿上”何处寻

从而推断岷江曾在今汶川雁门向东南流,穿越光光山,沿彭州的龙门山镇白水河、湔江流向今日的沱江。

蚕丛鱼凫现都城,柏灌“瞿上”何处寻

在2008年汶川8级地震发生前,成都和龙门山地区有地震记录的历史仅2000多年。在汶川地震以后,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在龙门山地区(包括彭州小鱼洞、白鹿在内)挖了一系列探槽,采集了大量年代学样品,开展了大量的古地震研究,并对探槽地点和附近的断错地貌面进行了实测和分析,发现了许多古地震的新证据,现已初步查明,在距今6000多年前和距今3000年前,龙门山各有一次与2008年汶川地震能量相当的古地震发生。

而这两次古地震与营盘山遗址考古反映的蚕丛王活动时间和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的时间大致一致,我们甚至可以为蚕丛王开始迁移找到大致的时间(距今5500——5000年),而后一次古地震可能就是引起岷江改道的地震。

地震引发滑坡,阻塞光光山峡谷,形成堰塞湖。该堰塞湖与一般堰塞湖的最大区别在于堰塞坝具有较大的坝高,而周围分水岭相对较低,堰塞湖没有溃决,而是湖水水位上涨后,从雁门至汶川一带低矮的分水岭溢出,冲出一条河道,在汶川与杂谷脑河汇合,从而引起了河流改道。使流经三星堆的古岷江枯竭,而今都江堰玉垒山出山口水量急剧增大。这一系列变化应是引起三星堆文明消亡与金沙文明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道前后示意:(a)改道前; (b)改道后

蚕丛鱼凫现都城,柏灌“瞿上”何处寻

《禹贡》中所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描述了岷江与沱江的改道变迁,这句话可以解释为: 岷山一带的河流流向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今天流经都江堰的岷江,原流经彭州的古岷江被阻断,称为沱江。直到李冰治水之前,这次河流改道引起的洪水仍然对成都平原影响严重。

又根据成都理工大学王兰生教授等人对岷江上游史前进行研究并且得到以下结论:史前岷江上游可能因古地震或晚冰期大量冰雪融化曾发生过重大的事件,形成一系列大型的堰塞湖,促使大规模山坡失稳。

在岷江上游出现气候较为湿润、木本植物茂盛的特殊的生态环境,但堰塞湖的消亡是分阶段实现的,并对下游造成严重灾难,改造了下游河道和成都平原。

1933年,营盘山遗址附近的叠溪发生7.5级地震,使整个城镇沉陷,沿途山体崩塌、滑坡,形成一系列地震堰塞湖保留至今。两位学者的研究让笔者从中得到启发:岷江改道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河流的改道恰恰证明蚕丛、柏灌、鱼凫的三个文明是一脉相承,蚕丛王都城在上游的营盘山附近,鱼凫王都城在下游的三星堆,那么柏灌王都城就应在两者之间的彭州湔江河谷一带。

蚕丛鱼凫现都城,柏灌“瞿上”何处寻


参考文献:

1、范念念,吴保生,刘乐,地震导致河流改道与古蜀文明的变迁,《山地学报》,2010年7月。

2、刘兴诗,三星堆文明与古地理环境,《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庄巨川、林法仁,"瞿上"新探,《巴蜀书社》,1991。

4、王兰生、王小群等,岷江上游近两万年前发生了什么事件? 2007 年7 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5、嵇少丞,古地震遗迹被大量发现,新浪博客。

6、王兰生, 杨立铮等. 岷江叠溪古堰塞湖的发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7、冉勇康等,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的古地震及其复发间隔初步研究,《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第6期。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