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古山小學李美智:從教23載甘為桃李盡芳菲

石井古山小學李美智:從教23載甘為桃李盡芳菲

李美智和學生打成一片

每個上課日的早上,石井古山小學校長李美智總是早早來到學校,在校園裡逛幾圈,到每個班級走走看看。

這幾年,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這所農村小學的面貌發生了變化,原本味道刺鼻的旱廁進行了翻建,寬敞的五人制足球場給學生帶來運動的樂趣,而附屬幼兒園的孩子則有了300多平方米的學習生活新場所……校園裡花草茂盛,教室裡書聲琅琅,辦公室整潔明亮,這一切,讓踏上講壇23年的李美智充滿希望,也過得踏實。

1997年,李美智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回到自己的家鄉石井鎮任教,這一教,就是23年。23個春秋裡,她從一名普通教師提為教導主任,再從教導主任升任一所小學的校長。同中國農村萬千人民教師一樣,平淡如水的生活中,除了家庭,教書育人便是她的全部。

“我想,我最自豪的不是自己曾獲得什麼榮譽稱號,而是學生記得我,我也記得學生。”面對記者的提問,李美智毫不遲疑說出了這句話。

愛生如子的好老師

在古山小學六年級語文科黃老師看來,美智校長總是很忙,因為忙於教學,她的聲音總是略為沙啞,但臉上總是掛著微笑。談到學生,她總是那樣熟悉,經常在下課時拉著學生噓寒問暖,關心學生情況,和他們有說有笑。

“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學生多數是外來工子女和留守兒童,也有個別是殘疾兒童,所以我和同事們要更耐心地去培養他們。”李美智告訴記者,自己教書這麼多年,也遇到很多家庭條件較為一般甚至貧困的學生,自己和學校老師經常想方設法為孩子們爭取社會捐助和政府扶持,而老師們也會盡自己的一分愛心幫助他們。

“每年開學,村裡的適齡兒童總有幾個因自身或家庭情況特殊無法來上學,我們就得去了解情況。”李美智回憶道,1999年,她帶的第三屆學生中,有一個男孩子家庭條件不好,大冬天還穿著一雙涼鞋上學,自己便給他買了一雙鞋。沒想到這男生一記就是十幾年,現在雖然在外省工作,還經常打電話給她。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想得太多,但是孩子都記住了,我很感動。”在李美智的印象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2002年,學校來了一位省外的學生,叫陳君,來自單親家庭,跟著父親一起生活。父親以賣滷味為生,居無定所,陳君跟著他,學習、生活很沒有保障。李美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和家人商量後,她決定將陳君接到自己家中,和自己的小孩一起圍桌吃飯,也方便自己指導陳君的課業。

“陳君在石井讀到初二就轉回老家了,但我們一直保持著聯繫,逢年過節總是可以接到她的祝福電話。”李美智告訴記者,她一直相信幫家長、幫孩子解決好生活問題,能讓老師安心,學生開心,也讓家長放心。

樂於奉獻的好乾部

其實不只在學校,在整個村裡乃至石井鎮,李美智的熱心腸也是有口皆碑。

作為一名黨員,她認真做好對口幫扶,定期為楊山村的一戶老人家送去油、米及慰問金;同時她也積極參與和關注社會公益事業,熱心社會志願服務。

2018年3月,石井鎮鼓山書苑成立,書苑下設圖書閱覽室、文化大講堂、書畫展覽館、書畫創作室和文化藝術沙龍等5個功能室,為村民閱讀提供了好場所。李美智無償當起了管理員,利用自己的週末時間打理好書苑的大小雜事。

利用書苑這個平臺,她組織策劃了師生書畫作品展、暑期自願輔導活動、剪紙藝術教學進課堂、創建同心書屋等近30場活動,不斷豐富鼓山書苑的藏書量,真正為周邊學生及村民打造一個提升居民素質、傳播精神文明的優質陣地。

而每一場活動的背後,都可以看到李美智利用休息時間精心策劃、組織和現場協調忙碌的身影,更別提活動結束後她還要整理報道材料,及時發表在《鼓山書苑》微信公眾號上。

“南安市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南安市優秀教師”“南安市教研積極分子”“南安市首屆十大感動教師”“南安市勞動模範”“石井鎮孝親模範”……李美智的努力,得到了學生家長的認可,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她走過20多年的鄉村教師生活,有艱辛、有酸楚,但更多的是溫馨的愛、動人的情。本報記者 陳振東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