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的那些彪悍的村民們

日本戰國時代的那些彪悍的村民們

在之前一陣子大火的動漫新番《多羅羅》中,日本戰國時代又再度成為了故事的舞臺。不過,在《多羅羅》的故事裡,日本戰國時代的百姓、民眾被刻畫成了一群有著悲慘命運的任人宰割的形象,排除掉為了襯托戰亂年代的末世悲涼氛圍,日本戰國時代的百姓們難道真的就如同草芥一樣嗎?

日本戰國時代的那些彪悍的村民們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日本戰國時代的百姓們,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群人吧。

首先,我得聲明,這篇文章並不是介紹“一揆”的,“一揆”的意思實際上更接近於漢語的“同盟”,而“一揆”的中堅力量更多的也是下層的國人領主,和“農民起義”是有區別的。

與《多羅羅》的世界觀不同,戰國時代的百姓雖然居住在村與町之中,是比武士階層還要低的平民階級。不過,實際上在當時的日本,村落與町往往會為了保護自己而將住民們武裝起來,在村民們的生命與財產受到威脅的時候,村子會自行逮捕犯人以及審判案件,甚至在與其他村落、町街乃至領主發生衝突時,村民們還會自發組成武裝力量與之作戰。村民們的這種行為被稱為“自力救濟”,按照字面意思解釋就是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日本戰國時代的那些彪悍的村民們

村子的自力救濟行為,實際上是因為室町幕府後期統治秩序崩壞導致,舊領主勢力的衰退,使得領主無法保護自己的領民,村民們只好將自己武裝起來。然而,在戰國時代中後期,許多國人領主、守護以及守護代階層的領主成功地完成了傳統領主向戰國大名的轉變(粗暴一點理解就是,在戰國大名的領地之內,只有大名才是最高的權威,其餘的領主都是大名的家臣)。在戰國大名的領地內,大名們自然無法容忍有在自己統治秩序以外的“自力救濟”行為出現,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犯了錯,大名判處流放處罰,而自力救濟就有可能不認可大名的判決,改將其判為死刑,那麼這就是在挑戰領主的權威了。因此,自力救濟僅活躍於戰國時代前中期,後期幾乎看不到村子有自力救濟的舉動了。

日本戰國時代的那些彪悍的村民們

在日本戰國時期武田家的領地甲斐國內的河口湖畔,居住在當地“常在寺”的僧人日國所寫的日記《勝山記》中曾有記載,文明七年(1475年)的十二月,河口湖的住民與當地的豪族領主河口氏發生衝突,最終河口氏被憤怒的百姓們討伐。這則記載說明了在日本戰國時代,村落的百姓是有能力討伐一些在地的中小型領主的,同時也反映了,百姓們並非坐以待斃之人。

同樣在《勝山記》的記載當中,武田信玄當政時期的弘治二年(1556年),武田家家臣小山田信有領內的上吉田的居民發現了小山田氏在當地的家臣小林尾張守有一些違法行為,侵害到了當地百姓的利益,隨後居民們便推舉出二十人作為代表,前往小山田信有處檢舉。不過,小林尾張守是小山田氏的親信家臣,因而百姓們的訴求沒能得到回應,最終憤怒的百姓們家也不回了,直接改道前往小山田信有的主君武田家的居館躑躅崎館,向武田信玄反映此事。最終武田信玄做出裁決,上吉田的住民勝訴,小林尾張守被武田家流放。

日本戰國時代的那些彪悍的村民們

上吉田的居民與領主發生衝突時,下吉田的居民同樣也和小林尾張守一族的小林和泉守起了爭執,居民們如法炮製,將小林和泉守“告上法庭”。然而,小林一族確實有些能耐,小山田氏沒有受理村民們的訴狀,使得這群村民也跑到了躑躅崎館上訪去了。下吉田的村民們前往躑躅崎館拉橫幅,經過輪班替換,一直從當年八月鬧到了次年正月,搞得武田信玄連過年的心情都沒了,準備受理案件。小山田信有擔心自己會在領地內喪失領主的權威,便向武田信玄提出讓自己審理此事,最後自然也是以村民們的勝訴告終。

在這之後,居住在吉田的村民們依舊經常與小山田氏的家臣起衝突,有一回小山田信有因為奉命出陣信濃,沒有理睬村民們的訴訟,搞得此事又驚動了武田家,找來了小山田信有的老婆問話,最後小山田信有不得不千里迢迢從信濃派遣代官回到領地內處理此事。

日本戰國時代的那些彪悍的村民們

吉田住民與在地領主的衝突,實際上就是戰國時代村落與領主關係的一個縮影。作為領主,是有保障居民生命與財產安全的義務的,但是同樣的,當領主不再保護居民利益時,村民們便會向領主的上一級領主反映(通常情況下,大名們是不會主動介入家臣領地的訴訟的),當一切都徒勞時,村民們甚至有可能會投向敵對勢力的懷抱。

從上文中可以看出,在戰國時代中後期的武田信玄時代,村民們與領主的衝突往往是通過訴訟解決的,而若是在戰國時代早期,則可能會演變為武力衝突。這其實也是“自力救濟”行為衰退的一個體現,其中武田信玄製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日本戰國時代的那些彪悍的村民們

在《甲州法度之次第》的規定中,有一條被後世武家法度採用的十分著名的條例,名為“喧譁兩成敗”,直譯過來就是不問原因,只要敢打架兩個都按同罪處理。同時,偏袒某方或者加入某方的人也會被當成“合力者”,與當事人同罪。當然,有人可能要問了,那要是別人主動打我了,我該怎麼辦,難道一起被處理?這個大可放心,在“喧譁兩成敗”條目下,如果被某方攻擊沒有還擊的話,就可以按照無罪處理。

為什麼說喧譁兩成敗對自力救濟行為的衰退有著很大影響呢?因為當時的村民與村民、領主之間的衝突,往往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那麼就很容易出現官逼民反,最終逼上梁山的事情(當然吉田旁邊的是富士山,想上去還是有點難度的)。“喧譁兩成敗”旨在讓衝突雙方都能夠坐下來好好寫狀子,不要打架而是通過訴訟手段解決問題,維持領內的安定,這也是武家法度逐漸成熟的一個典型。

日本戰國時代的那些彪悍的村民們

為了安撫民眾,讓民眾遵守法律,武田信玄甚至在《甲州法度之次第》中規定,要是武田家的家臣違法,也會遭到處置,甚至武田信玄本人違法,大家也可以向武田家提起訴訟(當然沒人敢提)。另外,在日本戰國時代大名們通常也會在領地內設置一個名為“目安箱”的東西,粗暴翻譯的話就相當於“寫給城主的信”一樣,是可以直接向領主檢舉不法分子或者提意見的手段。

另外,武田家領內的村民們通常會被分為需要服兵役的“軍役眾”與專門從事生產的“惣百姓”,軍役眾以參軍打仗為前提,可以減免或者免除一定的賦稅以及徭役。另外,因為甲斐國常年鬧災,村民們經常因為天災繳納不起年貢,武田家對不繳納年貢者的處罰非常嚴厲,不過村民們也可以通過參軍來減免自己的負擔。同時,領主們也會因為天災收不齊年貢而導致貧困(比如農田被毀、比如百姓逃亡),但是武田家不會因為領地產量減少而給領主們更換新的土地,最多隻會減免一些軍役。當然,領主們想要變得更富,還可以通過參與武田家的對外擴張戰爭,以此從武田家處不斷受封新的領地,這也是武田軍作戰能力為什麼那麼彪悍的緣故,踩在腳下的不是敵國的領土,而是錢。

日本戰國時代的那些彪悍的村民們


歡迎大家關注本頭條號“指尖看日本”,本號將會持續更新日本歷史、文化、時事趣聞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