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三四郎》風靡日本80年背後,隱藏著打贏甲午戰爭的自信

上期小編提到了《姿三四郎》這部日本電視劇,1981年,《姿三四郎》在中國大陸上映,引起了轟動,感染了一代中國青少年。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小編的“撲撲街娛樂號”,可以看到之前對電視劇《姿三四郎》的精彩回顧。或者點擊

《姿三四郎》風靡日本80年背後,隱藏著打贏甲午戰爭的自信

實際上,《姿三四郎》最早是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電影版,1943年上映後在日本受到了歡迎,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場面。電視劇《姿三四郎》的上映已經是30年後的事情了。那麼,當時為什麼日本那麼喜歡姿三四郎這樣一個人物呢?結合歷史背景,小編為各位讀者略作解讀。

《姿三四郎》風靡日本80年背後,隱藏著打贏甲午戰爭的自信

當時,電影《姿三四郎》可以說是日本的主旋律影片,是得到政府乃至軍方大力支持的,作為當時日本對內的一種政治宣傳道具。電影放映的1943年,日本政府不允許電影公司製作娛樂電影,一切電影都要為日本政府的意圖服務。所以,當時大多數的日本電影題材都是紀錄片或者戰爭片。

《姿三四郎》作為一部娛樂性較強的電影,之所以成為例外,是因為電影所表現的內涵正中日本政府的下懷。

《姿三四郎》風靡日本80年背後,隱藏著打贏甲午戰爭的自信

眾所周知,在19世紀末,日本打贏了中日甲午戰爭,也打贏了日俄戰爭,通過這兩場戰爭,日本戰勝了貌似強大的兩個國家,因此信心爆棚,政府和軍方因此相信自己擁有了以弱勝強的實力。

而姿三四郎,這位武力值極高的柔道大師,也為他們印證了這樣的觀點。姿三四郎來自鄉下,沒讀過什麼書,沒見過什麼世面,個頭更談不上高大,在柔道的競技場上是不起眼的一個人物,最終,他憑藉自己的努力,擊敗了一個又一個強大的對手。

《姿三四郎》風靡日本80年背後,隱藏著打贏甲午戰爭的自信

在美國電影中,英雄人物生來就很強大,而在日本電影中,主人公是逐漸地磨練意志和技藝,臻於化境,從而改變了自身的實力和形象,達到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這種漸進式的故事結構,對當時的日本政府來說,是教育國民、鼓舞鬥志的最好教材。

柔道這種武術也一樣。柔道本身不像拳擊那麼剛猛,而是更富技巧,更講究抓住對方的弱點。姿三四郎的原型西鄉四郎,就是一個身材矮小的人,他反而利用了這個特點,讓對手更容易失去重心,被他摔倒在地。所以,柔道也契合了上述觀點。

《姿三四郎》風靡日本80年背後,隱藏著打贏甲午戰爭的自信

《姿三四郎》大紅大紫之後,1945年,黑澤明又拍了續集,也就是《續·姿三四郎》,依然廣受歡迎。不過,當年二戰結束,日本戰敗,姿三四郎失去了繼續被追捧的時代背景,日本政府也放棄了對這個英雄人物的支持。

戰後,日本在經濟上崛起,同時也積極輸出價值觀。逐漸地,柔道作為體育運動登上了舞臺,很多日本的柔道運動員大展身手,在國內外收穫了眾多粉絲。於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姿三四郎“復活”了。甚至,有些成績優異的柔道運動員被媒體以“姿三四郎”稱呼。

《姿三四郎》風靡日本80年背後,隱藏著打贏甲午戰爭的自信

於是,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大量關於姿三四郎的電影和電視劇出現,其中,電視劇《姿三四郎》於80年代被引進到中國。這就是《姿三四郎》的歷史來由了,從戰爭到運動,姿三四郎的角色意義發生了巨大的變遷,這也是一種幸運吧。

《姿三四郎》風靡日本80年背後,隱藏著打贏甲午戰爭的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