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白:一定的距離感才是交往第一原則

今日活著關鍵詞:生死之間的距離,同樣成就了我們的一生。


我始終覺得,距離感是衡量很多事情的的標尺之一。

遙望大山,感覺它像一個神聖的導師;當登臨其上,又感覺它更像一位生活的諍友,距離感產生了不同的美感和價值判斷。

在男女之間,最遠的距離就是兩顆心的距離。思念給了既遠又近的這種距離感。

當你是旁觀者時,正在發生的車禍可能讓你僅僅駐目幾分鐘,但當你撕心裂肺般身臨其中,生命的求生慾望與掙扎則無法用言語表述。距離的不一樣,連生與死的感覺都相差甚遠。

我對自己喜歡的歌星一般都歎為觀止,絕不會為了什麼目睹星容而發燒不止。我深知距離感可以產生更久遠的正面魅力。

可以這樣說,因為距離才有了這個世界的美。

當太陽離我們地球1.496億千米時,一個適合生存的星球從此產生了。

當朋友之間淡如水的交往時,君子之交便產生了。

當生活遠離喧囂時,桃源意境便依依升騰了。

所有的這些,距離是最大的功勳。

知名人物為何刻意與公眾保持一種心理與形象的距離,就在於距離能產生恰當的神秘感與尊畏感,這是他們所需要的。

要明白:一定的距離感才是交往第一原則

從古到今的官與民的距離為何要通過各種等級制度甚至服裝予以區別,這種無形之中的距離感產生了令人想像豐富的等級空間,讓你知“距”而行。

有些人刻意以消除距離為樂事,即使夫妻之間完全的無距離也是不可能的,留一點距離給對方,不僅是尊重的體現,也是共存美感的必須。當山在我們面前沒有距離,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山的泥土與岩石而不是山的整體。有人感嘆知人知面不知心,其實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存在距離,一味強求,除了與“三高”為伍以外,並不能很好地改善與他人的關係。承認距離,明確距離感,是與他人維繫關係的出發點。

有些人則以擴大距離感為快事。人與人之間如果距離過大,人情冷漠刻簿酸須拒人千里之外就是這種思維下的效應。我們看到過這種太多的冷漠,包括自己有時也是如此。人與人的冷漠是這個物種世界裡最悲哀的事情。

人類與大自然的距離現在也逐漸也成了一大問題,環境的惡化與汙染,已經讓大自然苟延殘喘了,大自然不斷警報報復的背後暴露了我們人為極為貪婪的一面,甚至到了殺雞取卵的地步。我們與大自然的距離已經扭曲變形了,對大自然的敬畏感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不斷掠奪不停的壓榨。每一種極端天氣的後面,都能找到大自然殘遭破壞的基因之變。當我們忽視了與大自然的距離感,似以飛蛾撲火般的勇氣慷慨赴死,其結果是怎樣,不難明瞭。

佛祖說,處處可成佛,人人皆佛祖。自己與心靈的距離才是最值得關注的距離。安放好自己的心靈,是人生中的最大命題。當我們外界物質越來越豐富的時候,如果心靈沒有滋養,其涸竭是必然的事。我們何時與自己的心靈真正對過話?真正明白自己與心靈的距離有多少?在很多時候,我們陌生了遠離了我們的心靈,我們追逐著離它越來越遠的外在。

如果說我們感嘆知人知面不知心,那同樣的,我們知我人知我面知我心嗎?我們關心別人在這領域似乎超過了關心自己。我們的心是一把航燈,沒有它的引導,我們的人生總得在某個地方觸礁。

山就那裡。山不是用來征服的,而是用來親近的,它永遠就在那裡。任何攀登高峰的人都非常明白這一點,大自然的距離感造就了人類的某種成就感。

愛是一種擁有距離感的感情,太近則燒身,太遠則暖不了身。這種微妙的距離感讓我們世人多了不少的悲歡離合。

我們對目標是有一種佔有感的,但真正的目標卻永遠在遠處,或許它更適合於欣賞與觀望,一瓶花草,你抱著並不一定說明它的花香唯有你獨賞。

中國畫裡的留白講的就是距離感。過於擁擠的畫與過於擁擠的人生一樣,你同樣不會覺得美到哪裡去。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認同生活其實不用那麼複雜,很多時候是自己把它搞複雜了,想複雜了,生活遠非我們想像。

我們和朋友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我們和家人的距離越來越遠了,但我們有了更好的解釋,我們擁有了更好的手機通訊工具,這有用嗎?它能真正消除距離感嗎?古代輕舟已過萬重山難道僅僅為了見朋友一面嗎?我們以為用補償律可以補償一切嗎?

心在那裡,生活就那裡,距離也在那裡。

大凡宗教裡都有一個非常到位的觀點,就是讓你如何放下全身去相信它,把心毫無保留地交給它,這種拉近距離感的信仰最後換來的是信徒的無比虔誠。

在大自然面前,因為距離感的強大,讓我們覺得始終是渺小的,物質之間的距離感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對自身對同類的距離感怎樣一個定點。

活在世上,我們必須尋找一個合適的定點,因為它會決定你與所有的距離感。


歡迎關注“每日午後閒拾”今日頭條號和微信公眾號,閒拾每天午後三點鐘的時光,讓生活痕跡一一隨塵起舞。我是一位生活獨立觀察者,最真實的世俗生活的點滴體驗,最平凡的無愧活著的深淺記憶,都會在這裡平實呈現給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