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一曲人生悲歌,一部世界史詩

太始四年,京郊狹小的寓所,燭火中搖曳著一位花甲老人撰書的身影,汗水早已發背沾衣。疾書的狼毫邊,展開了一封來自老友任安的信箋。信中教以

“慎於接物,推賢進士”,好似一石激起千層浪,司馬遷將積滯心中的悲憤與恥辱,泣血回書三千言,自此隱世。


《史記》:一曲人生悲歌,一部世界史詩

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中 何傑老師

司馬遷寫下:且勇者不必死節。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含垢忍辱十餘年,給予司馬遷以生的力量,唯有未竟的立言事業。”每每談起司馬遷與《史記》,何傑老師不免慨嘆司馬遷人格的可貴。


《史記》:一曲人生悲歌,一部世界史詩

深圳衛視主持人 熊熊

回溯歷史的長河,士人對生死有著別於平民的崇高的精神追求,屈原懷抱“死而不容自疏”的高潔之志,王蠋在齊國瀕於滅亡時“義不北面於燕”,李廣不堪復對刀筆吏而自殺。然而古今士人捨生取義,較之司馬遷生之艱辛,不啻九牛一毛。忍受著世人的謗議、鄉黨的戮笑,司馬遷傾注筆力,成就了史家之絕唱。


《史記》:一曲人生悲歌,一部世界史詩

熊熊與何傑老師交談

司馬遷的一生貢獻給了《史記》,他用激情的筆觸,時而高唱悲壯嘆惋的英雄史詩,時而筆載歷朝政治集團的縱橫捭闔,時而又在描繪社會百工的市井世相,最終鑄就了一部‘中國的史詩’。”在何傑老師的解讀中,我們得以回顧司馬遷的一生。

自幼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待到及冠,司馬遷已有了一雙打量歷史和現實的眼睛。

元朔三年,不滿足於“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剛拜師孔安國學有所成的司馬遷,滿懷叩問華夏山川的壯志,向老師與父親辭行,背上一車絹帛竹簡,轉身南遊江淮。

屈原的行吟河畔,賈誼的湘水憑弔,楚漢風雲人物的際會,鄉間黎民的俚語風俗,一一映入司馬遷的視野。闊別多年後,司馬遷風塵僕僕地回到長安,二十壯遊為他日後著書立說埋下了一顆種子。


《史記》:一曲人生悲歌,一部世界史詩

熊熊與何傑老師交談

元封元年,泰山封禪,歷史又一次將司馬遷推向了“成一家之言”的史學巔峰。奉命從西南前線回趕的郎中將司馬遷,剛行至洛陽,便收到了父親生命垂危的消息。司馬談彌留之際緊握司馬遷的手,反反覆覆發出悲愴的嘆息。司馬遷長跪床前,流著淚接過父親手中的如椽大筆。這一年,司馬遷三十五歲。


《史記》:一曲人生悲歌,一部世界史詩

熊熊與何傑老師交談

天漢三年,司馬遷四十八歲,他埋頭撰述的工作進入了高潮,正當“草創未就”,朝堂一時掀起軒然大波。漢武帝剛喝下群臣的慶功酒,李陵兵敗的消息飛馬傳至長安。滿朝阿諛逢迎之徒,同聲譴責李陵。司馬遷持笏板隻身向前,抱著對漢武帝的“拳拳之忠”,為李陵辯護。武帝眉頭一皺,司馬遷隨即下獄,身受腐刑。


《史記》:一曲人生悲歌,一部世界史詩

熊熊與何傑老師交談

在那個‘臧獲婢妾猶能引決’的時代,以腐刑贖身死,意味著肉體的痛苦、人格的撕裂。這個選擇,無疑是比死更艱難的‘偉大的痛苦’。清代學者顧炎武如此評價:太史公胸中自有一天下大勢,非後代書生所能也。立德、立功、立言,是司馬遷奉為圭臬的人生價值。當代青年人,未必能理解先人在時代中的遭際與抉擇,但卻能夠啟發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

。”在《史記》的講讀之外,何傑老師也為我們提出了身為教育者的思考。


《史記》:一曲人生悲歌,一部世界史詩

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中 何傑老師

司馬遷的人格與成就彪炳千秋,我們又如何令人生更加充盈而厚重?本週六18:20,鎖定深圳衛視《課間十分鐘》,看見古典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