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他被毛泽东赞誉为岭南两大伟人之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段文字,但并不知道它的出处和故事,这段文字是一则佛家偈[ jì ]语(偈语,佛经中的唱词,附缀于佛经的一些读后感或修行的实践中得到的体悟写成的语句。因为多为四句组成,兼具文学的形式与内容,朗朗上口,尽管不是佛经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与佛经相提并论的典故。偈语是佛法之本,佛经是树干与青柯,偈语是果实与花朵。因为每首偈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成为僧人顿悟的美谈。文初这则偈语就是唐代高僧惠能大师《菩提偈》)

《菩提偈》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位佛教宗师、岭南圣人六祖惠能和这则偈语诞生的故事。本人虽然不是佛教徒,但非常推崇和尊重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儒家)、释(佛教)、道(道教)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三大思想流派,惠能与孔子、老子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欧洲人则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毛泽东曾赞誉岭南的两大伟人,一位是孙中山,另一位就是惠能。

六祖惠能

一.佛教简史

说到惠能我们就得先简单了解一下佛教简史: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其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在印度几经兴衰,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侵入,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印度国境,可以说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发扬于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公历纪元前后,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据《魏书》载,西汉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派遣使臣伊存赂汉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史称这一佛教初传历史为“伊存授经”,这被视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传、创造和融合三个阶段。

禅宗祖庭少林寺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创造阶段和鼎盛时间,由于统治阶级采取儒、佛、道兼用的方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鼎盛时期,也是佛教全面中国化的时期,汉地佛教并逐渐形成了八大宗派,分别为以南京栖霞寺为祖庭的三论宗;以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的天台宗;以陕西长安县华严寺为祖庭的华严宗(贤首宗);以陕西西安慈恩寺为祖庭的法相宗;以陕西终南山道宣律师塔和江苏扬州大明寺为祖庭的律宗;以陕西西安大兴善寺为祖庭的密宗;以山西交城玄中寺和江西庐山东林寺为祖庭的净土宗(莲宗);以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为祖庭的禅宗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佛教的融合阶段,这一时期佛教广泛而深入地与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结合。元明清三代,汉地精英佛教停滞衰退。这一阶段从教派上说,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其他各教派逐渐衰落。

二.达摩始祖

达摩禅师

而今天我们所介绍的惠能大师就是禅宗的重要传承和发扬者,被尊为禅宗六祖。既有禅宗六祖,那必有禅宗初祖,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达摩祖师,全名菩提达摩(?—536年)是南天竺(印度)人,西天禅宗第二十八世祖。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八年(527年)乘船来到广州开始在华传教(在广州有很多与达摩有关的寺院和古迹就不一一表述了),因他传教活动成就卓越,成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禅宗传至五祖为弘忍大师。

三.初显佛性

惠能(638-731年),一作慧能,按其父给他取名的含义是“惠众生,能佛事”,当作惠能。唐高祖武德年间,在他父亲从祖籍范阳(今河北通州)被贬到广东做小官,便落籍于新州(今广东云浮市新兴县),他三岁丧父。有一天他挑柴至街市去卖,听到别人诵《金刚经》,听到“应无所往而生其心”一段,便有所悟,发心学佛。别人告诉他,这是湖北黄梅的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禅师平常教人念的佛经,他便决心辞母远赴黄梅去求学禅法(这时他尚未出家为僧)。但依《别传》,惠能参礼弘忍,与《金刚经》无关。传说他行抵过韶州(今广东韶关)时,结识了佛友刘志略和尼姑无尽藏。无尽藏常诵《涅槃经》,惠能听了,给他解释经义,尼姑便拱手求教。惠能说“字即不识,义请即问”。尼姑奇怪,问:“你不识字,怎能懂义?”,惠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姑惊讶,逢人便说:惠能是个有道行的人。后至乐昌西山,遇智远禅师,智远修书于他并指引他到黄梅弘忍大师处学佛。

四.求法五祖

五祖弘忍禅师初见到他时,便问:“汝(你)从何来?”他答道“岭南”。五祖说:“欲须何事?”他答道“唯求作佛”。五祖说:“岭南人无佛性,怎么做佛?”他答道:“人地即有南北,佛性岂有东西?”五祖听了,很佩服他的辩才,知他是个不寻常的人,但却不动声息,就让他和大家一起去苦工。做了八个月苦工,有一天,五祖宣布要传授衣钵,选付继承祖位的人,让大家呈述心得。这时师从五祖学习禅学的共有七百多僧人,有一位首席的上座师名叫神秀,是一位学通内外,素为大众敬仰的学者。他自视甚高,以为众望所归,继承衣钵之人非己莫属,便在走廊墙壁上,写了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看了神秀的偈语后,便说:“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不十分满意。惠能从同学那里听到这首偈语,便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同学一向看不起他便嘲笑他说“庸流何知,勿发狂言”。到了夜里,他偷偷地请了一位识字的童子,在神秀原偈旁边写了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看到此偈心中大异,估计是惠能所作,当着众人不便流露,于是便说:“此是谁作,亦未见性。”众僧听了都不在意了。五祖便在夜里找到惠能私下为他说法,还密授袈裟给他,以为信记,说明他继承了祖位。并当即连夜送惠能下山渡江南行,五祖亲传衣钵,操舟送别惠能后,从此不再开堂说法。后来以神秀为首的众僧人议论纷纷,一致认定是惠能得法潜逃了,就相约追踪。

五.开宗立派

惠能重返岭南后,隐居于广东怀集、四会县山间,混迹于猎户之中。过了15年后,那时五祖已死,神秀在湖北当阳玉泉山传授禅法,成为禅宗北宗的创始人,即北宗六祖。那时惠能解去后顾之忧,才到了广州法性寺(今天光孝寺)。676年2月8日,在寺内菩提树下,惠能剃发受戒,从此公开正式成为禅宗地宗领袖。

今广州光孝寺

惠能禅学的最大特点是顿悟,故又称“顿教”。他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性本觉,故人人皆能成佛。

惠能借以战胜神秀的那个著名佛偈,与《金刚经》义完全吻合:境由心(佛性)造,一切如梦如幻如泡影,如露亦如电,“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总之,“实无有法”。以内心观照,直接顿悟佛性的常清静,从而顿悟成佛。神秀的所谓“勤拂拭”,是坐禅顿悟的工夫,而惠能的所谓“非树、非台”,就是本来清静、无物,就是觉即成佛。所以五祖弘忍认为惠能的偈更为彻悟。惠能的禅宗废除坐禅。他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惠能把天竺式的佛教改造为中国式的佛教,开创禅宗南派,并以其简易的修炼方法取代其他宗派的繁琐复杂的修炼方法,倡导顿悟法门,在佛教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他的弟子据他生平修行整理出版了《六祖坛经》,成为研究惠能禅学的重要经典。

六祖无相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