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證史”:從圖像看清代畫家華冠之交遊

歡迎戳右上方加關注!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優質文章~本文共計2370字,閱讀僅需5分鐘~

根據記載,華冠主要活動於18世紀。華氏原名華慶冠,初名點,字慶吉,號吉崖,江蘇無錫人。“官廣西同知,工寫照,擅長白描。乾隆帝南巡,寫御容稱賞,旋徵召入都,供繪事,為藩邸所賞,聲溢公卿,歸裡後求畫者麇至。年七十餘嘗畫邑廟徑丈仙像壁畫,兼工山水、木石、花卉”。概而言之,華冠在繪畫上,主要長於“人物寫照”,即人物寫生、寫真,主宗明代曾鯨的“波臣派”,強調中國畫用筆用墨的特點,堅持以墨線和墨暈為骨,並適度借鑑西畫技法。由於華冠籍貫無錫,且其祖上本為江南望族華家一脈,在江南一隅頗有盛名,由是華氏的許多作品迄今依舊廣泛散佈在江南地區的各家博物館中,它們以實物圖像的形式勾畫出華氏作品的面貌,更有一些題跋較多的作品,以文字的形式映現出華冠在京師的交遊圈子,這些作品尤以臺灣華繹之(1893—1956)家族舊藏的《秋林待月圖》和《晉川先生遺像》最有代表性。

“圖像證史”:從圖像看清代畫家華冠之交遊

清 華冠 秋林待月圖 紙本水墨

《秋林待月圖》,紙本墨筆,縱42釐米,橫46.5釐米。畫作詩塘處有嵇璜楷書題識:“秋林待月圖,嵇璜謹書。”後鈐朱文“璜印”,白文“拙修”。嵇璜(1711—1794),字尚佐,晚號拙修,江蘇無錫人。清朝政治人物,水利專家。嵇曾筠之子,父子皆長於治河。畫幅裱邊右側有錢樾小楷題簽:“秋林待月圖,錢樾謹題。”鈐白文“錢樾之印”。錢樾(1743—1815),字黼棠,浙江嘉善人,清朝大臣。乾隆三十七年(1772)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是圖繪叢林中一貴族模樣的文人抱膝端坐,人物神態凝然,造型精謹,技法上多用白描。石頭的處理主要來自倪瓚,林木則形體俊秀,勾皴點染並用,整體畫風秀雅恬淡。畫心右上方有清宗室愛新覺羅·綿志題識:“畫中秋氣入杉楠,點綴亭皋夜色添。露下聲初聞驚鶴,林疏影未逗涼蟾。拄看峰缺停琴軫,坐覺樓明報漏籤。清境倘教吟夢到,西堂謝句欲同拈。辛亥七月,弟綿志題。”後無鈐印。愛新覺羅·綿志(1768—1834),乾隆帝第八子愛新覺羅·永璇長子,封儀順郡王。

“圖像證史”:從圖像看清代畫家華冠之交遊

清 華冠 秋林待月圖 紙本水墨 局部

畫心左上方處有愛新覺羅·綿總題識:“氣爽高秋,看黛色,正當平遠。更略把,雲蘿點綴,亭林蕭散,雁陣自摹黃絹跡,虯枝不隔蒼崖面。有清光,頓豁碧霄東,霞千片。蒹葭渚,圖誰展,廣寒府,音誰擅。只金徽,一撥涼颸遞遍。蟋蟀俄聞幽苑擾,蟾蜍又向秋空現,算有情,延佇歷多時,傳更箭。調寄滿江紅,甲寅十月弟綿總題”。後無鈐印。

“圖像證史”:從圖像看清代畫家華冠之交遊

清 華冠 秋林待月圖 紙本水墨 局部

左側裱邊有題識二,其一為成親王愛新覺羅·永瑆題跋:“閒居鮮所營,攬衣見秋氣。蒼蒼階庭陰,寥寥古今思。起步嘉樹閒,復席寒苔地。明月來有時,清光浴滄涓。畸人儗載魄,達士娛含暉。暉光滿園象,豈在浮雲飛。迅晷無淹駕,徘徊零露下。涼飈襲羅襦,蟋蟀在退野。幽悁諒無寐,廊獨懷風雅。乾隆辛亥孟冬,叔瑆題。”鈐朱文印“聽雨屋”。愛新覺羅·永瑆(1752—1823),乾隆帝第十一子,號少庵、飴晉齋主等,封成親王。自幼善書,主要宗法趙孟、歐陽詢兩家,擅長行、楷書。其二為乾隆帝孫愛新覺羅·綿億的題跋,其文如下:“商飆滌炎氛,涼雨洗叢木。雲羅曳漢輕,山髻妝秋肅。靜趣託疏樹,遐心寄空谷。寒驚雁陣橫,晚聽蛩聲戲。想見天宇澄,圓規出溟軸。一年秋月夜,肯任流光逐。維月有盈虧,於人識通復。眷此瑤華琴,清輝伴幽獨。辛亥八月朔自題於南韻齋,皇三孫。”鈐朱文“皇三孫印”,白文“南韻齋印”。這些跋文的題寫時間多集中在乾隆辛亥年,題者也多以清宗室為主,按常理推斷,此時的華冠應該是名滿京城,以至於貴族官宦都與之結交。據題識者的身份和言辭語氣,另再結合畫面人物的神態與氣質綜合推斷,《秋林待月圖》中的人物當是清室宗親無疑。

“圖像證史”:從圖像看清代畫家華冠之交遊

清 華冠 晉川先生遺像 局部

另一《晉川先生遺像》的手卷,水墨淡設色,縱42釐米,橫46.5釐米。該圖畫無錫名士王會汾正襟危坐於湖邊小亭之中,小像全部用細筆淡墨勾勒,造型準確而又極為傳神,樹石則用簡練的粗筆,整個畫面簡潔明快,靈秀之氣溢於楮墨,突出表現了畫中主人公高潔的精神氣質。王會汾(1704—1764),字蓀服,號晉川,江蘇無錫人。乾隆二年進士,殿試二甲御試一等一名,歷官吏部侍郎、大理寺卿,充英武殿經史館總裁,著有《梁溪詩抄》等。王會汾能文擅詩,為人溫醇謙謹,不露鋒鍔。清代文人杜詔給予高度評價,將其詩文風格與唐代韓愈相比擬。手卷的引首處為邵涵初所作篆書:“晉川先生遺像。”字體結構謹嚴,風格疏朗雅秀,款署:“道光戊申秋九月,門下晚學生邵涵初敬題。”邵涵初,字吟泉,江蘇無錫人。道光五年拔貢,官阜寧訓導,擢直隸南和知縣,以疾不赴歸無錫。與輯錫金縣誌。書工大小古篆,見於《清朝書畫家筆錄》。閔鶚元的跋文字體為小楷,內容以七律詩的形式歌頌王會汾,行文較長,茲不錄。

“圖像證史”:從圖像看清代畫家華冠之交遊

清 華冠 晉川先生遺像 局部

英和題跋:“波分太液鑑光明,冉冉荷香隔水生。料得藤廳休沐暇,侍臣心跡本雙清。蓬山舊望有誰同,詠遍微涼殿閣風。此日陂塘閒意好,更吟暗綠寫酣紅。騎鯨縹緲隔雲天,遺蹟披尋一惘然。我是通門雀孔舊,典型惜不見前賢。二泉林影映朝暾,老輩風流百世存。莫愴烏衣門巷改,寶田珍重付文孫。敬題晉川年伯大人遺照。侄英和。”後鈐白文“英和私印”,朱文“別字煦齋”。英和(1771—1840),幼名石桐,字樹琴,一字定圃,號煦齋,索綽絡氏,滿洲正白旗人,隸內務府。其子奎照為道光帝時的尚書。英和為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二甲二十五名進士,官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圖像證史”:從圖像看清代畫家華冠之交遊

清 華冠 晉川先生遺像 局部

邵涵初的題識當是華冠歿後而作,其餘如閔鶚元、馮光熊、顧光旭、秦瀛等人,多為無錫名士,而英和則為清乾隆朝重臣,這些題識反映出華冠交遊的另一個群體,即文人學士。而《秋林待月圖》則反映出華冠交遊的清朝宗室群體,此二圖以圖像為核心,和著諸多清朝宗室、文人學士以及官僚貴族等的題識,顯示了無錫籍畫家華冠在乾隆時期(1735—1795)活躍於朝堂的史實。華冠在京的交遊向無文獻記載,這兩幅繪畫某種程度上以圖像的形式提供了華冠在京交遊的一些概況,堪為“圖像證史”的一個案例。

“圖像證史”:從圖像看清代畫家華冠之交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