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方《理中湯》,擁有3點不傳之祕,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每一味藥材的背後,都飽含醫者仁心。每一個方劑,都飽含醫者的萬般深情。醫聖張仲景筆下的理中湯,幾經滄桑,跨越千年,經典永存。

《理中湯》僅由人參、白朮、炙甘草、乾薑4味中藥組成,是溫中祛寒、補氣健脾的良方。但很多人對理中湯的臨床運用卻有些困惑,今且聽筆者剖析《理中湯》的3點不傳之秘

《理中湯》原方組成: 人參、乾薑、甘草、白朮各三兩(摺合現在計量約45克),水煎服。

方中以人參補氣益脾為君藥,白朮健脾燥溼為輔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藥,乾薑溫胃散寒為使藥。因脾胃居中焦(或稱中宮),故名曰“理中”。

千古名方《理中湯》,擁有3點不傳之秘,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傷寒論》第386條曰:“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第396條曰:“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這是《傷寒論》提出用《理中丸》的兩條條文,可見《理中丸》所主治之證為脾陽不足、斡旋失司、升降紊亂所致的上逆下陷之證。上逆則以嘔吐、胸痺、頭痛、吐涎沫等為主,下陷則以下利為主。

但是《理中丸》除用於治療虛寒性的吐、利、腹脹痛等中焦病證外,還可用於治療由脾胃虛寒而致的多種病證及某些疑難雜症,受到醫家的推崇,並常常改丸劑為湯劑,廣泛運用於臨床。

千古名方《理中湯》,擁有3點不傳之秘,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凡由中焦陽虛而致脾胃升降失常的病變,主要表現在升降太過、升降不及和升降反作等方面。如中焦氣機阻滯則胃痛、脘痞、腹滿、腹脹、便秘;胃氣上逆則嘔吐、噯氣、呃逆、反胃;脾氣下陷則腹瀉、便溏、下利、內臟下墜、崩漏、便血等。

1、腎火上衝之口瘡

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雲:“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且不能食,相火衝上無制,用理中湯。”

應用《理中湯》健脾溫中,中州健運,谷氣上升,元氣充沛,脾胃得暖,腎中虛火浮陽得以潛藏,收補土伏火之功,口瘡乃愈。

千古名方《理中湯》,擁有3點不傳之秘,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2、肺氣上逆之咳嗽

《黃帝內經》雲:“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獨肺也。”脾肺為母子之髒,肺中津氣有賴於脾氣的充養,肺氣肅降及通調水道有賴於中焦脾胃的樞運。若脾陽不足,清氣不升則肺失所養,水溼失於溫化,上逆於肺,則致咳嗽。

以《理中湯》溫脾土,化寒溼,復氣機升降,咳嗽止矣。

3、肝氣上逆之眩暈頭痛

《黃帝內經》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高血壓之眩暈頭痛多責之於肝陽、肝風。臨床多見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肝陽化風等病證,但亦有因中焦脾胃虛寒而致的。蓋肝氣之升降有賴於脾胃之斡旋,若中氣虛寒,則木火易浮越而亢於上。

《理中湯》溫補中氣,運軸行輪,以降肝火、息肝風。

千古名方《理中湯》,擁有3點不傳之秘,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4、心脈痺阻之胸痺

脾升胃降乃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升降有序,氣機通暢,人即安康。若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氣機不暢,阻礙胸中肺之宣發與肅降,進而影響到心,即可誘發或加重胸痺。正如《金匱玉函要略輯義》曰:“中氣強則痞氣能散,胸滿能消,脅氣能下。人參、白朮所以益脾,甘草、乾薑所以溫胃,脾胃得其和,則上焦之氣開發,而胸痺亦愈。”充分闡釋了溫中陽治胸痺的機理。

三、隨機化裁拓展臨床運用

1.如頑固性呃逆者,加吳茱萸、烏藥、沉香、旋覆花、代赭石等有助於理氣降逆。

2.便秘者,加肉蓯蓉、當歸以溫潤大腸。

3.崩漏者,加當歸、阿膠、艾葉炭溫經養血止血,加煅龍骨、煅牡蠣收澀固脫。

4.咳嗽者,加陳皮、半夏等理氣化痰,加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

5.眩暈頭痛者,加磁石、珍珠母重鎮潛陽。

6.失眠者,加珍珠母、合歡皮、夜交藤等安神。

7.脾病及腎,陰火上衝則加肉桂以斂火入宅,導龍入海,或命火亦微,則加肉桂、附子以溫振脾腎之陽。

千古名方《理中湯》,擁有3點不傳之秘,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8.另外,營衛之氣表裡出入須賴脾胃之樞轉。若脾胃陽氣不足,樞轉不利,既可表現為太陰開機不利,不納陽氣歸藏,遊走於外,臟腑失養,神無所藏,而不寐,也可表現為脾虛寒溼,清陽不升,衛陽久入留於陰,不行於陽,而嗜睡。

綜上,《理中丸(湯)》善調中焦之樞以治中焦虛寒、升降失常之證,臨床運用廣泛,只要切中病機,從中領悟到“治病求本”及“異病同治”的經旨奧妙,往往可屢獲良效。

在文章最後在向大家闡述一下我的五行同調觀點:五行相生相剋,一髒失衡,則其餘五臟皆失守,身體諸多表症皆發於五臟,五臟不安就會導致五行失守,繼而導致:失眠,多夢,易驚醒,耳鳴,心慌氣短,胃脹,便溏,盜汗,溼熱鬱結,痰溼不化,肝氣鬱結,月經不調,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徵等五臟相關症狀,調理首要也不在於病急亂投醫一股腦的出現什麼就改善什麼的單一調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調,方可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