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是同源的,在《聖經》中有“重疊結構世界”的內容嗎?

在英文版本的《聖經》中,“I AM WHO I AM”所包含的內容,非常令人費解。

但是,根據我們以往詮釋傳統典籍的經驗來說,任何傳統典籍的源頭,所要表達的內涵都是非常淺顯直白的,但是,因為傳達者與理解者的經驗不同,結果都被理解者解釋成了玄乎又高大上的內容。

我們相信。現在對“I AM WHO I AM”的翻譯同樣存在著,這種情況。

從作用來看,“I AM WHO I AM”很簡單,就是“上帝的名字”。

在《聖經》的“出埃及記”中,上帝讓摩西去給以色列人傳話,摩西就問上帝,以色列人要是問,是誰讓他來傳話的呢?上帝就告訴摩西,讓摩西告訴以色列人是“I AM WHO I AM”讓他去傳話的,是“I AM”要以色列人離開埃及。

現代人如果聽到這話,相信肯定是一臉的懵懂。

《聖經》對於信仰上帝的人來說,就是生命巔峰的燈塔,自然想把其中的內涵弄得透透的,包括這句“I AM WHO I AM”中,究竟隱含著什麼含義。

我們現在對“I AM WHO I AM”的翻譯,是從現代英語語法的角度進行的翻譯,但是,這樣的翻譯是存在著誤差的,因為最早的《舊約聖經》是用古希伯來語寫的,而且,摩西講的也是古希伯來語,而且在歷史上經歷過多種語言的翻譯,最後才翻譯成了英文。

所以,我們要真正詮釋“I AM WHO I AM”這句話中的內涵,不能從英文語法的角度去認識。

而是要從兩個角度去認識:

1、剝離“現代英語語法”的影響,去探尋在古希伯來語中,可能存在的字義。

2、從“重疊結構世界”的角度去認識。

心智玩家之前提出一個理論框架:人類文明同源。人類所有的“源頭文明”,都是為了讓人類能夠認識“重疊結構世界”而出現、發展的。

其中,中華源頭文明擔負著傳承“重疊結構世界”原理與“心智系統轉換”方法的任務。而西方源頭文明擔負的任務是“搭建知識背景與體驗手段”——讓普通人也能認識理解“重疊結構世界”原理與“心智系統轉換”方法的知識背景與體驗手段。

在我們之前的解讀中,大家可能也看到了,“哲學”在完成西方文明的使命中,起到了主體性、決定性的作用,主要的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哲學”這一路完成的,包括從自然哲學中發展出來的“科學”。

“科學”最終又發現、實證了“量子論”、“量子糾纏”,這從理論上搭建了認識“重疊結構世界”的知識背景,而從量子力學開發出來的“虛擬現實(VR)技術”,又讓人有了體驗“重疊結構世界”的手段。

那麼,作為在西方影響極其廣泛的《聖經》、上帝信仰,在這個過程中,對人類認識“重疊結構世界”又起到什麼作用呢?

我們發現,在《舊約聖經》中,包含著非常重要的,幫助人認識“重疊結構世界”的內容。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解讀過《創世紀》中“亞當、夏娃吃蘋果以後眼睛亮”的問題。

上帝是在“重疊結構世界”中創造的亞當、夏娃,所以,亞當、夏娃也具有“重疊結構人體”,同時有三層人體,兩套心智系統存在,所謂的“眼睛亮了”就是作為最外面一層人體的心智系統啟動了,請看下圖:

人類文明是同源的,在《聖經》中有“重疊結構世界”的內容嗎?

所以,在“I AM WHO I AM”作為上帝直接傳達給人類的信息中,一定也保留著上帝讓人認識“重疊結構世界”的信息。

基於上述的理由,筆者就試著從“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來詮釋這句話。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先在這句話上,加一些標點符號。

“I AM ‘WHO I’”AM

第一個“I”,在這句句子中,用來表示:在“重疊結構人體”中,最裡面的生命。就是上圖右邊金文“怠”字中心的“厶”字,這個“厶”字在道教中稱為“元神”,在佛教中名稱比較多,比如“如來藏”、“阿賴耶識”、“真如自性”、“圓成實性”。

“AM”表示“存在”的意思,在這裡表示”存在於“的意思。

“WHO I”,在“I”前面,加了一個“WHO”,“WHO”在這句中所對應的最在的古希伯來語單詞,與“WHO”的字肯定不完全一樣,在這裡類似形容詞,用來定義後面的“I”,所以,“WHO I”在這裡是專用名詞。

所以,這個“WHO”我們不能按照現代英語語法來理解,不是作為連接從句用的。

“WHO I”含有“名我”的意思,就是指上圖左邊甲骨文“人”字所表示的,在“重疊結構人體”中最外一層的肉體,是肉體意義上的“我”。

在摩西見上帝的時候,上帝在摩西這裡是有形的,而且在《聖經》中,上帝也有出現在現實世界中的記載,上帝出現在現實世界中,顯現的不可能是第三層人體,而是第一層人體。

第二個“AM”表示“存在”的意思。

所以,“I AM WHO I AM”表示的意思是,“真正的、最為本源的我”(I)存在於(AM)“你現在看到的我”(WHO I)之內,“完整的我”(I AM WHO I)就是這樣存在的(AM)。

“I AM ‘WHO I’”AM是一種標點方法,還有一種標點方法,所表示的內涵也一樣:

I AM、 “WHO I”AM。

這樣標點以後的意思是:“真正的、最為本源的我”與“你現在看到的我”同時存在。

筆者覺得後面的標點方法,更合理一些,因為在後文中,以及在《新約聖經》中,“I AM”是上帝與耶穌對“真正的、最為本源的自己”的自稱。

人類文明是同源的,在《聖經》中有“重疊結構世界”的內容嗎?

“源頭甲骨文”用為了向後世傳遞“重疊結構世界”與“心智系統轉換”的特種圖示,而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文字意義上的“甲骨文”。

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的電子書:發現《老子真經》——從人類文明整體進程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上篇)已經出版,上架書名:老子真經

《老子真經》是一本非常完整的,在“重疊結構世界”中,人如何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的教科書。

有興趣的網友可在噹噹雲閱讀、kindle、掌閱、百度閱讀、京東讀書中搜“老子真經”。

……

問題來了,在《聖經》中關於“心智系統轉換”的內容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