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时期的识字课本内容全貌


《魁本对相四言杂字》是中国传统启蒙识字读本中的一种,全书共收三百九十二字,四字一句,便于诵读;每字配一图,有助理解和记忆。底本出自明初洪武年间金陵王氏的勤有书堂,现在看到的是1920年日本米山堂复刻本。这部六百年前课本上的字,今天的家长能都认全吗?

蔔,就是卜,看图也知道就是萝卜。 薑,就是姜,画的像吗?像吗?像吗?

甑,本是一种底部带孔的陶器,新石器时代就有,其功能是蒸食物用的,架在鬲(lì)的上面,两者合在一起就是甗,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蒸锅。后来则演变为制酒时,煮糯米用的甑桶。

士,原本为先秦时代贵族阶层中最低的一等,春秋时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战过后,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也就是读书人。这里画的是个官员,并不准确,但在古代“学而优则仕”的现状下,做官是最终的出路。

鹿,谐音禄,一直是古代吉庆的象征物。

厨,图中画的是什么,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来。

瓶,画的明明是酒壶啊。 筯,同“箸”,看图就知道是筷子了。

这一组画的都很直观,无需解释就能看懂。

梳和篦的区别,一在于齿的密度,宽松的就是梳,紧凑的就是篦;二是形状不同,梳为单面齿,篦为双面齿;三是功能不同,梳用于造型,篦用于刮头屑等。

磬,图画中是圆钵状的事物,常在寺庙道观中可以看到,与古代帝王所用乐器中的磬不同。

裩,是有裆的短裤,原本长仅及膝盖,后也有长至脚面的,贴身穿着,外罩裳、裙。 裤是明清时期才开始广泛使用的字。

枷,是古代以厚木板制作的一种刑具,那个大的孔就是套在脖子上的,前面的小孔是固定手的。但如此细长,不知是否画的有些走形。

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有些和芦苇相似,生长在水边。茎是造纸和制人造纤维的原料,也用来编席。

鼈,又叫“王八”,古代以“忠孝节悌礼义廉耻”为做人的道德标准,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便是无耻,但文人不说脏字,所以用“忘八”代指,只是后来以讹传讹为“王八”,实实在在变成了市井的骂人话。

交椅,就是带靠背的马札。交,也就是椅腿能够折叠在一起,为这种椅子的明显特征,座面为丝绳编织的软屉。

水履,貌似就是木屐,雨天光脚穿免得湿了鞋袜。

柱杖,好像现在腋下夹持以助行走的拐杖。

抱腹,秦汉时称用于抱裹腹部的贴身衣物,到了清代就改叫肚兜了。 一撒,明代上层人士常用的服饰,长袖,斜襟,下襟如裙而多褶,两旁有摆。 牙刷,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在中国,明代应该有部分人建立了刷牙的洁齿习惯。

筭子,是古代一种细长条的计数工具,也称作“策”,“筹”,“算筹”、“筹策”,算子是后出的俗称。《射雕英雄传》中的瑛姑,为救被困桃花岛的周伯通,苦修算学;黄蓉和郭靖看到她,“凝目瞧着地下一根根竹片”,这竹片,就是瑛姑算数的用具——算子。


亮隔,就是长窗,因为可以起到阻断与透光的作用,故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