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家楊靜:讓中西音樂在融合中共生

琵琶演奏家杨静:让中西音乐在融合中共生

楊靜在講座上為學生示範。

文 | 徐麗梅

3月13日至22日,旅瑞作曲家、琵琶演奏家楊靜應邀在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舉辦了系列學術講座,分享她在音樂創作實踐中的思考與體悟。楊靜通過自己的成長與創作經歷,與現場專業師生共同探討東西方音樂的融合與共生。

楊靜的講座引發了學界熱烈的討論——她的音樂感悟源於中國傳統,她將琵琶與西方樂器及演奏技巧融合在一起,構成其原創音樂的生長點,自東向西開闢了一個全新的音樂世界。她的創作不僅為西方瞭解中國音樂文化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也為國人客觀、深入地瞭解中國傳統音樂帶來有益啟發。

瞭解琵琶聽見自己

楊靜一直在試圖深入地瞭解琵琶、追尋自我。她長期穿梭於世界音樂舞臺,使用古典、現代、爵士和即興創作等不同的音樂形式和語言,形成了自己的音樂風格。

上世紀80年代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琵琶表演期間,楊靜也同時跟隨作曲家、教育家胡登跳學習作曲,她創作的第一首作品《九連鈺》即在1983年獲獎,1990年她創作了琵琶、大阮、古箏三重奏《西楚霸王》,後來陸續為自己所在的民樂重奏組合“青梅靜月”創作過一些室內樂作品。

“在上音學習時偶然聽到日本傳統樂器的演奏,其音準的精確令我感到非常吃驚——日本樂器對傳統保留得好,日本琵琶保留了中國唐朝琵琶的形制,反倒是現在我們中國人用的琵琶經過了改良。沒想到日本傳統樂器也可以做到如此精準的樂隊音樂,這打破了我對琵琶的固有認識。”從小學習中國戲曲和琵琶的楊靜,特別想去日本好好對這種傳統琵琶進行研究,同時也想進一步學習作曲。上世紀90年代,當日本音樂大師三木稔聽過楊靜的《龜茲舞曲》《品訴》《九連鈺》之後也很吃驚——中國竟然有這樣風格的作品,與他之前聽過的所有中國作品都不一樣。三木稔表示,亞洲和中國都需要這樣的音樂家,破例收她為徒。在日本學習、創作期間,楊靜不斷探究中國民族樂器與日本樂器如何共生共存。

楊靜深有感觸地說,人們對自己的樂器、對自己民族的音樂特性的瞭解往往是在對比中獲得的。比如,從小彈琵琶的她把琵琶的輪指當作旋律的一部分,在一個長音之中常常會有一段輪指。可是,當她第一次與爵士樂鼓手合作時,鼓手聽見她奏出的輪指,鼓的節奏就突然受到影響,反射性地很密集地敲。“我嚇了一跳,經過反思,我才意識到,其實輪指是奏出一個又一個密集的點而非一條線,原來,我們對琵琶還不是那麼瞭解,導致我們聽不到自己,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迴歸音樂本體的研究

中國傳統音樂的特別之處到底在哪裡?僅僅五聲音階就可以概括嗎?楊靜總結,很多國家的音樂都包含有五聲音階,中國人的語言很豐富,不同的方言之間音程關係都不同,並不能用一個五聲音階完全概括。

為什麼爵士樂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音樂語言?爵士的作曲和編曲能夠可持續發展?爵士樂、藍調可以在全世界教學、推廣,而中國的民間音樂就沒法推廣呢?楊靜分析,爵士的藍調是建立在大調之上的小調,它是有調性和張力的,所以,你聽一晚上藍調音樂可能都不會厭倦,而中國的民間音樂沒有調性的感覺。“我們缺乏調性的概念,這是我在西方回望東方所領悟的,我們在音樂之外的東西做得很充分,但對音樂本體的研究遠遠不夠。比如說,侗族大歌的歌唱者都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民間藝人,為什麼能夠唱出和聲?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特質、規律缺乏足夠的認知,導致我們的創作常常走入誤區。”

楊靜進一步總結,音樂每一個音的振動向空間發散都有自己的音列,它們不是孤立的,不要將音樂扁平化,而是要立體地去研究。音樂中有些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但有些部分是可以量化的,例如,每一個音符都有自己的色彩、聲波,需要用一些技術方法來客觀、理性地進行分析,需要深入地研究中國民樂裡可以量化、可以精確描述的那一部分。另外,在樂器製作方面,以前的琵琶製作者很多是改行的傢俱手藝人,導致琵琶作為樂器的製作質量良莠不齊;世界上好的樂器都是手工製作,都有經過藝術實踐與理論研究積累下來的“章法”,然而,中國樂器製作缺乏規則,包括琵琶琴絃的粗細至今都沒有標準和分析,這導致一直以來大家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缺乏足夠的瞭解和客觀的認識,也談不上很好的傳承。

尋找中西音樂的融合點

琵琶演奏家杨静:让中西音乐在融合中共生

楊靜

作為生活和工作在瑞士的音樂家,當地多種文化、多種語言共生共存的社會環境,為楊靜這樣具有不同文化根基的音樂家自由探索和廣闊發展提供了保障和靈感。

“當我坐在瑞士的花園裡,看著不遠處的雪山,花兒散發幽香,鳥在鳴叫,這一切領悟是自然而然、無為的,我意識到,美在於無為、無慾無求。”從西方回望東方,楊靜對東方音樂有了更客觀的認識。她回憶起在日本學習期間,音樂家們經常在一起喝茶、在一個花園裡冥想,但這是一種刻意的尋找,是“有為”的,因為日本社會競爭也很激烈、很緊張,在那裡,身體的節奏和思想的要求是不匹配的,藝術理想和現實有距離。

好的音樂,其氣韻是活的、流動的、自然的,要把中西方音樂融合在一起,首先要了解中西方音樂的氣韻所在,例如,楊靜2017年創作的《Identity》(《身份》)採用了琵琶與西洋絃樂四重奏來表達她對國際難民問題的思考。在不同國家之間來回遊移的楊靜敏銳地捕捉到難民的心理狀態,她用焦灼的琵琶表達難民尋找自己身份的焦慮心情,琵琶強大的爆發力壓倒了絃樂,表現兩種觀念的衝突與隔閡;之後,人們開始有一種反思,開始相互理解、包容,她用琵琶的嘆息聲融入西洋絃樂的和聲,絃樂的揉弦在裡面延續、加深這種融合的感覺,實現了兩種不同氣韻的交匯與融合。

“現在許多西方音樂家也會使用亞洲的樂器及東方的音樂元素來創作,大家都在尋找新的契機,尋找中西方音樂的結合點。”楊靜體會,琵琶四重奏的魅力就在於中西對比、融合,希望年輕學生儘量多嘗試創作琵琶與西洋樂器的重奏作品,從量變到質變,長時間的積累才會對中國的音樂有更多瞭解,才會有好作品。

融合之上的生長

20年來,作為獨立的自由音樂家,楊靜積極地融入世界,在廣闊的國際音樂舞臺上建立自己新的生長點。她認為,作為演奏家從事創作,優勢在於對樂器瞭解更多,古典時期著名的作曲家大多是演奏家,現在歐洲也在迴歸傳統,很多老作曲家重回舞臺演出。

怎樣讓音符之外的文化等因素髮揮特性,形成相對穩定的品質、品牌和風範呢?楊靜分析,作品要有一個讓大家記得住的特點,比如,西洋絃樂四重奏、絃樂五重奏就有相對顯著的風格。她經過多年的創作實踐發現,琵琶可以很好地與西方樂器結合在一起,琵琶甚至比鋼琴更能夠與西洋絃樂相融合,這是一個技術生長點;基於多年來對中國戲曲整體敘事的感悟以及對琵琶長期的研究積累,楊靜在創作中把琵琶的技術放到黑管、小提琴等西洋樂器上,獲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是另一個新的生長點。

楊靜每年在瑞士舉辦其作品音樂會及以她的音樂和演奏為特色的音樂節,創作、上演了很多不同語彙、不同風格的作品:當代的、即興的、爵士的、東西方古典的,還有音樂戲劇作品,各種作品中都用到琵琶等中國傳統樂器,例如,她用古琴與爵士組合進行演奏,用不改變傳統定弦的古箏演奏出多調性樂曲。她以琵琶作為載體,表達了不同時代的音樂語言。其中,有一首30年前獲獎的琵琶獨奏作品《九連鈺》,描述了白居易詩篇中“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樂藝術形象。而最近幾年,她以全新的角度去解讀老作品、解讀琵琶,於2017年創作出《弦中玉》,將琵琶與絃樂融合在一起,以一種更輕鬆、更富有靈氣的方式表達詩歌中的韻味。

“經過了很多年的尋找與思考,我發現了自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心靈變得自由了,有一種獲得重生的喜悅。琵琶其實什麼都可以做,這是我以前沒有認識到的。”楊靜鼓勵青年學生,要勇於打破文化和風格的障礙,想象出音樂美學的新組合,用當代的作曲技術,包括配器的技巧、音響的平衡等,去實現它。

- THE END -

近期熱門文章

《音樂週報》@你!快來說出你和《音樂週報》的故事…

北京合唱節5月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師範音樂人才怎麼培養?16所高校專家論道

教師減負,能惠及弱勢的音樂老師嗎?

張國勇:夕陽無限好,但願這不是“交響樂王國”隕落的預兆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快收藏!改革開放“40載·40歌”完整版來了

潮·湧 | 改革開放40年之“十大古典音樂事件”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琵琶演奏家杨静:让中西音乐在融合中共生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A:發這裡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琵琶演奏家杨静:让中西音乐在融合中共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