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津宁河走出的作家,这样描写家乡的蓟运河

蓟运河,上游是两条河流,一位泃河,一为州河。两条河在宝坻张古庄汇合,形成蓟运河干流,在滨海新区北塘与永定新河会合后,流入渤海。这条河曲折绵延三百多公里,流经北京、河北、天津三地,物产丰富,无论是两岸茂密的芦苇丛,还是河里游荡的鱼和螃蟹,还是顺流而下的运输船舶,都像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瑰宝,养育了两岸的人民。在蓟运河流经地天津市宁河区,有一位在蓟运河边长大的作家——柳萌,多年之后深情地回忆起了蓟运河与故乡的一切,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写的吧。

柳萌(1935年-2017年6月26日),汉族,原名刘濛,天津宁河人。中国当代作家、编辑家。1954年受“胡风集团”牵连,失去到大学读书的机会,1957年被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内蒙古。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小说选刊》社长、编审,著有《生活,这样告诉我》《梦醒黄昏》《寻找失落的梦》《岁月忧欢》《珍藏向往》等散文集。 2017年6月26日上午,柳萌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从天津宁河走出的作家,这样描写家乡的蓟运河

我的故乡是个水乡。那条蜿蜒流淌的蓟运河,好象一条碧绿色的带子,拴着河两岸的村村镇镇,给故乡带来繁荣和生机。天津、唐山的生活日用品,用船运到乡下,乡下的农副产品,用船运到天津、唐山,都离不开这条蓟运河。小时候在河边玩耍看那行进的运输船队,让我萌生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想跟船逛逛天津、唐山,看看这世界到底有多大。至于蓟运河上那忽明忽灭的点点渔火,艄公行船时飘在河上的敞亮吹喝声,更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们使我最早感受到家乡的美。然而,比这更令我痴迷的,还是蓟运河畔的芦苇丛。那里有我童年的欢乐,那里也有我童年的梦幻。

从天津宁河走出的作家,这样描写家乡的蓟运河

蓟运河故道芦苇丛

从天津宁河走出的作家,这样描写家乡的蓟运河

蓟运河大桥之一

蓟运河畔的芦苇,长得茁壮而茂密,铺展得也宽,记得小时钻芦苇丛,一扎进去半天都走不出来,害得大人们喊着我们的乳名,却逮不住一个影子。那芦苇丛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最美的要算夏天和秋天,夏天是翠绿的一片,秋天是金黄的一片,在温煦的阳光照耀下,闪着青黄青黄的细碎光点,让人眼花缭乱,不禁产生种种奇特的联想。要是有微风摇动芦苇丛发出好似轻波袭岸的瑟瑟音响,如同悄声细语在絮叨什么。秋天正是芦苇扬花的时节,这时你若走进枯败的芦苇丛,很快就被芦花沾一身白绒,赶也赶不走,扑也扑不去,弄得你又急又气,不知如何是好,却又在手忙脚乱之中感到快活。苇花洁白轻柔犹如棉絮,我们常常用苇花粘成白眉毛、白胡须,好像只有成了至尊长者,在这世界上生活才有味儿。那时真的一点也不谙老来会有的辛酸,不然哪里会慷慨地肯用少小换暮年。

从天津宁河走出的作家,这样描写家乡的蓟运河

蓟运河与永定新河交汇处、入海口

故乡的芦苇丛给了我童年无尽的欢乐,其中最使我惬意和迷恋的,还是掏鸟窝和吹苇哨。芦苇丛中栖息着不少的鸟儿,个头大小和长的样子都像麻雀,但是比麻雀漂亮精神,有股水灵劲儿,我叫不出鸟儿的名字来。这些鸟儿有时被惊动,扑楞楞地从片苇丛里成群飞起,鸣叫着在低空盘旋一阵,又直直地迅速扎入芦苇丛中,那情景那阵势颇像万箭齐射齐落,极为壮观。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经常仁一群俩一伙,钻进茂密的芦苇丛里,寻鸟窝,掏鸟蛋,抓雏鸟。窝里要是有几颗鸟蛋或儿只雏鸟,便高兴地掏出来轻轻捧走。

要说有意思,还是吹苇哨。蓟运河畔的芦苇,叶子又青又宽最宽的有一寸多,乡亲们多用来包粽子。我们这些孩子也喜欢苇叶,有时兴致一来,大家采几抱堆在河边,围坐一起折各式各样的小船,放漂在河里,很是好看。不过更多的时候还是做苇哨。采几叶宽宽的青嫩芦苇叶子,卷成一个型似海螺的小喇叭,吹出单调而美妙的音响。

从天津宁河走出的作家,这样描写家乡的蓟运河

入海口

那带有水灵灵潮气的声音,鸣鸣地连成一片,响在故乡黄昏,听起来非常亲切,让人得到愉悦和满足。可是孩子们总是不安份的,吹着吹着就有人故意吹出怪调,这时就会索性来个怪调大比赛,那不时冒出来的怪声怪调,逗得我们前仰后合地笑。我的童年就常常沉浸在这芦苇哨吹出的乡音里。

噢,从年龄来说,童年早不属于我了,那些无忧而有趣的童年生活也不复存在,更何况后来的生活给了我不少艰辛,我的童心也该泯灭了。然而,一想起那有过的童年,一想起那蓬勃的芦苇丛,我还是这般兴奋,因为这些都是同我思念着的故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选自《柳萌自选集 散文卷 年光岁影》2010年,作家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