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平定准噶尔勒铭碑全名为《平定准葛尔勒铭格登山之碑》,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城西南60公里的格登山上,北距松拜边防站哨所约100米。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格登山属天山支脉乌孙山南麓的一座圆形小山,“格登”在蒙古语中意为“后脑勺”。这里距离哈萨克斯坦不到2公里。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碑石为青砂石质,由清官兵1000余人从南疆叶城县运进,整个立碑事宜由伊犁参赞大臣督办。通高3.03米,宽0.98米,厚0.27米,分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保存基本完好。碑额两面均刻二龙戏珠图案,正面中部刻竖书"皇清"二字,背面中部刻 "万古"二字。碑座两面雕刻万里碧波烘托出一轮朝日的图景。碑身两面竖书阴刻四种文字的碑文,正面为 和汉文,背面为蒙文和 ,其中汉文碑文共计8行240字,用四言叶韵体写成。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碑文由乾隆皇帝亲撰,记述乾隆二十年(1756年)清军在格登山平定准噶尔部叛众,叛军首领达瓦齐逃窜南疆,终被乌什回部阿奇木堆集斯伯克擒获并押交清廷这一历史事件的经过,赞颂格登山之战中参战勇士的英雄精神。乾隆皇帝曾为西域书写过4块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御碑,这是目前唯一仅存的一块。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由1000多清官兵耗时一年多时间,从2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叶城县运至此而立。建碑之时,修建了木石结构的御碑亭,因年久失修,碑亭无存。1975年由国家拨款,重修圆弧形的碑亭,碑身被嵌入亭内。1985年国家又拨款建起了飞檐碑亭,并用钢筋栅栏围圈起来,正背两面设了铁门。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240多年来,格登山因此石碑而声名远播,虽经风蚀雨剥,碑文漫漶斑驳,但整体碑石完整无损。正是有了格登碑,铁证如山,当年根据《伊犁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划割土地时,沙皇才没有能侵吞去更多的疆土。

《平定准葛尔勒铭格登山之碑》碑文为:格登之崔嵬,贼固其垒。我师堂堂,其固自摧。格登之嶻壀,贼营其穴。我师洸洸,其营若缀。师行如流,度伊犁川。粤有前导,为我具船。渡河八日,遂抵格登。面淖背崖,藉一昏冥。曰捣厥虚,曰歼厥旅。岂不易易,将韬我武!将韬我武,讵曰养寇?曰有后谋,大功近就。彼众我臣,已有成辞;"火炙昆冈",惧乖皇慈。三巴图鲁,二十二卒,夜斫贼营,万众股栗。人各一心,孰为汝守?汝顽不灵,尚窜以走。汝窜以走,谁其纳之?缚献军门,追悔其迟!于恒有言:曰杀宁育。受俘赦之,光我扩度。汉置都护,唐拜将军,费赂劳众,弗服弗臣。既臣斯恩,既服斯义,勒铭格登,永诏亿世。

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夏,五月之吉御笔

清代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在清代文献中通称为平定准噶尔。这次战争,起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迄于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迭经三朝,历时70年,最终弭叛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新疆昭苏县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