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人“以胖為美”?


唐代女人真“以胖為美”? 文|冀城晨光 唐人“以胖為美”的審美 唐代女人以胖為美,這種感性的認知幾乎成為後人的共識。到底是不是這樣呢?這樣的認識是從所有有關唐朝題材的藝術作品中感悟到的,如繪畫、雕塑、陶俑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都是“豐肥濃麗、熱烈放姿”的,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唐人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敦煌壁畫中的人物形象、唐墓葬中的陶俑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繪畫、文學作品中的楊貴妃形象,廣袖短襦,長裙曳地,低胸寬背,體態雍容,在民間無疑亦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基於此,後人便對唐代女人有一種以胖為美的認知。

審美反映時代。唐人的“以胖為美”正是當時時代精神的體現,但這種“胖”,並不就是普遍意義上的“胖”、臃腫,而是雍容華貴,豐腴之美。“丰韻”作為一種審美現象,尤其是婦女,它是唐代一種全方位的審美取向。繪畫、雕刻等藝術形式,宮殿、造像等建築風格中都會表現出富態而容容華貴的精神氣質,體現的是一種有力量的、開放兼容的文化視野。可以說,唐人的審美顯示出莊嚴、渾厚、開放、繁榮的唐王朝的氣象。


武則天虔誠信佛,為彰顯自己稱帝是順天而行,便極力推崇佛教,在各地興建佛寺,塑造大佛像。就像蒙曼教授所說的,武則天的外貌是: 方額廣頤,寬額頭,豐滿的下巴,就像龍門石窟奉天寺的盧舍那大佛,就是按照她的形象塑造的。

唐人“以胖為美”的原因 因此,說唐代女人“以胖為美”正是這種時代審美的反映。審美風格是社會意識和價值取向的反映,“以胖為美”的風格,是由現實因素決定的。

其一,初、盛唐時期,國家繁榮昌盛,物產豐富,豐衣足食,百姓吃得飽,貴族婦女餚饌精美,體型日趨豐滿。這是客觀因素,也是根本原因,沒有物質基礎作為支撐,就沒有豐腴富足的審美依據。

或許,有人會說,當今社會也很繁榮富足,為什麼人們審美卻以瘦為美。誠然,每個時代都有其審美標準,當今時代確實以瘦為美,但這並不能否定社會物質基礎是這種審美的前提條件。只有人們物質生活比較充足,才有可能去審美。沒有比較就沒有差距,回顧舊時代人們生活,才能看到我們當今時代的繁榮。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清代普通大眾都是比較清瘦的,在一個貧弱的社會里,人們留下的影像與唐代留下的形象有著明顯差距。雖然有審美情趣的差異,但不可忽視的是社會物質的決定性作用。


其二,唐朝強盛開放,兼容幷包,絲綢之路暢通,充分自信就有了這種眼界開闊、熱烈放姿的審美心態。胡人東來,唐朝深受胡風薰染,豐滿、寫實的審美觀影響了唐人的文化生活和審美趨向。對於胡服、胡食、胡樂的大肆流行,我們不妨稱為“胡流”,白居易的好友元稹作詩寫道: 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滿鹹洛。 西域諸國人高馬大的西域人,必然會唐人審美產生影響。

可以說,唐人的“以胖為美”,是國力自信、文化自信的表現。這種審美是一個時代的審美趨向,是大唐氣象的體現。說其受胡人文化影響,有一定道理,但根本因素是大唐經濟繁榮,人們生活富足的表現,胡人文化只是表現,不是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