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兴华:临写《石门颂》这两个是关键和重点问题

沃兴华:临写《石门颂》这两个是关键和重点问题

《石门颂》是东汉时期由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经典的隶书作品,也是隶书中的代表作,总体气象是雄浑肃穆,姿肆朴拙,结字自然舒张,点画细腻,体势瘦劲,飘逸奔放,几乎没有蚕头燕尾,有些点画的写法写得"草率",素有隶中草书的说法。

在用笔上,由于它是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作品,主要以中锋用笔为主,有些字的写法也保留着篆书的形状,笔画主要是逆锋起笔,收笔回锋,因此,点画即使瘦劲,但也显得刚劲有力,十分饱满,富有张力和弹力。

沃兴华:临写《石门颂》这两个是关键和重点问题

《石门颂》局部

在体势上,《石门颂》中的字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并没有刻意安排之嫌,正是因为这种"自然而然"的属性,给《石门颂》注入了更为天真烂漫和飘逸奔放之趣。另外,《石门颂》中除了保留一些篆书的字法外,还有个别字素有汉简之风,并且这些汉简写法的应运,使隶书的写法更为丰富。

《石门颂》作为摩崖刻石之作,在一坚(石头)一软(笔迹)之间,创造了由规整到奔放、由肃穆到活泼的先例,这除了主要归功于书写者的才情和刻石者的功力外,还表现在书写者在书法创造方面的能力和对线条表现的把控水平。整个作品中,不管是哪个点画,都有自然灵动、活灵活现的艺术感受,这就造就了它的用笔之道。

沃兴华教授在谈到《石门颂》的临写时说到,学习、临摹《石门颂》,主要要做好对线的把控,使其达到沉稳沉着,用笔要入纸,点画要有力量感。主要从两个方面做好:

沃兴华:临写《石门颂》这两个是关键和重点问题

《石门颂》局部

"第一,心态要放松,让一根线条去散步,散步就是没有目的和方向地宕逸开去,再宕逸开去,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第二,强调中段表现,行笔时将笔管朝笔画运行的相反方向倾斜,让笔锋顶着纸面逆行,使辅毫逸出,线条两边生涩毛糙,苍茫浑厚,产生类似摩崖刻石上风雨剥蚀的效果。并且,运笔时前面如有物阻拒,竭力与争,手不期颤而颤,产生起伏的节奏,使线条如摛展的千里阵云。"

沃兴华先生的这两段话是很好理解的,但他为什么要提醒临写《石门颂》时注意这两点,这是基于他多年的创作经验和前人关于《石门颂》学习中的一些说法而说的。

沃兴华:临写《石门颂》这两个是关键和重点问题

《石门颂》局部

要深刻理解沃兴华这两层意思,必须从清人张祖翼题跋《石门颂》说起,"三百年来司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沃先生提醒人们为什么要"让线条散步去",就是因为人们在面对《石门颂》这种作品看似严谨,又很放松,实际临写时效果却难尽人意,他要求在临写《石门颂》时心态要放松,以壮"胆怯",只有有了魄力和胆识,才能下笔,而下笔时,只有"让线条散步去",才能克服"胆怯",就好像"线条散步去了",我们的胆力才可以过来一样。

沃兴华:临写《石门颂》这两个是关键和重点问题

沃兴华临作

第二层意思是用笔方法的话题,他特别强调要表现出线的中段效果,因为很多人在写字时,往往都注重了起笔和收笔,而更多地却忽略了"行笔",即线的中段效果,因为"一带而过",造成了线在中段时漂浮、不稳的效果,这是最为忌讳的。沃先生在这里说明了用笔的具体方法,要让"笔管朝笔画运行的相反方向倾斜",这样做的效果会达到一个涩行、颤行的方法,从而使线质有斑驳、蚕食的岁月之感,更为符合《石门颂》的艺术风格。

对于《石门颂》的临习,要正确把握它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汉字在字体转换、过渡时期的特殊关系,以及《石门颂》的整体艺术风格、用笔方法等,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和解决《石门颂》书写的方法和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