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乾县人情风俗录系列文章之节日风俗

(十七)正月为何要忌针

乾州蕞娃

正月里忌针线,忌洗衣服,这不仅仅是乾县才有的风俗,但是乾县却叫做“记不当”,小时候不知道这“不当”两个字的写法,后来看书时,才知道,这两个字的含义应为“不应该”,才知道了它的写法。后来读《红楼梦》,在第二十四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虐娇音》里,有这样一句话:“彼时正月内,学房中放学年,闺阁中忌针,却都是闲时。”再后来,看了一本闲书,知道了这忌针线的由来,觉得比较可靠,所以拿来与大家分享。

古代的帝王将相们身上所穿的龙袍蟒衣和披风斗篷等等用高级绫罗绸缎所做成的贵重衣物,上面的刺绣,飞龙游凤和奇花异卉全是用人工一针一线刺上去的。

相传从事这项特别工作的除杭州,苏州,徐州、扬州等地的固定御用作坊之外,又于京城的皇宫后院里设置了一种补绣龙袍的特别作坊,这些作坊的工作人员又是从宫中的宫娥里边儿挑选出来的心灵手巧的妙龄少女。

此外,据说京城里的文官武将,皇宫里的嫔妃公主们,他们所穿的衣服一旦破了也都送进补绣作坊去修补。常常是晚上送去晚上取,否则次日凌晨景阳钟和景阳鼓一响,一旦因衣而延误了早朝时间,可就吃罪不起了。

「行走在乾县」乾县人情风俗录系列文章之节日风俗

北宋初年,国家初定,国库空虚。朝廷为了节省开支,在刺绣作坊大减刺绣宫娥。这么一来,本来三个人的工作重担,一下落到了一个人的肩上。为此。她们白天黑夜连轴转,劳累过度,有的昏倒在作坊里。

到了北宋末年,徽宗赵佶执政的年代里,徽宗最崇信道教,国家政务、外交政策以及民俗民情等等大小事情总要先向天师请教一下,方可实行。

有一年刚刚过把春节,因为除夕一夜,皇帝和百官忙着“接神”。一夜间的折腾,把龙袍蟒衣全磨破了。一齐拿到作坊,勒令抓紧时间补绣,衣服多,人手少,时间短,命令紧,这一下可苦了那些刺绣宫娥,三头六臂,七手八脚也赶不出来。她们于是急中生智众人耳语一阵想出一个办法——

「行走在乾县」乾县人情风俗录系列文章之节日风俗

这天早上,张天师来给道君皇帝赵佶拜年,众刺绣宫娥便合凑了一大包贵重的金银首饰和珍珠古玩,托了一个诚实可靠的小太监趁张天师出恭之际,在半途中悄悄交给了他,并说明来意求他在皇帝面前说个情。

爱财如命的张天师接过礼物,大喜过望,当下满口应承。回到后宫同皇帝论事之时,张天师唉声叹了一口气,继而点着头自言自语说:“天意不饶人,正月应忌针”。赵佶一欠身忙完:“天师,这是什么意思?”张天师肉泡眼团团一转,忙应道:

「行走在乾县」乾县人情风俗录系列文章之节日风俗

初一不忌针,当年国库空;初二不忌针,天下百姓穷;初三不忌针,三孤三寡兴;初四不忌针,朝中轶事生;初五不忌针,五月五雷轰;初六不忌针,六灾七劫生;初八不忌针,八方绿林凶;初九不忌针,天火烧九宫;初十不忌针,十指掉十根;十一不忌针,下民反明君;十二不忌针,步步遇丧门。

他从初一数到三十,连上二月初旬,一口气全给数上了。在这四十来天内,哪一天也要忌针,最后还十分认真地说:“这是天机,百姓们一定要执行,宫娥也不例外。”

道君皇帝最信道教,最崇天师,听着张天师的话,信以为真,马上令老太师蔡京拟写紧急圣旨。正月要忌针。从那时起这个风俗便一直流传到今天,深得女人们的欢迎。

「行走在乾县」乾县人情风俗录系列文章之节日风俗

乾州蕞娃(刘立军,关中平原、女皇脚下、城乡结合部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热爱教育事业中年男子。性木讷,爱文学,常著文章以自娱。俯仰天地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我心)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