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平叛将军亲入匪穴谈判,轻松化解叛乱,却莫名其妙被弹劾

小说:平叛将军亲入匪穴谈判,轻松化解叛乱,却莫名其妙被弹劾

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11月,四川广汉郡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农名起义,史称“郑躬起义”。

郑躬的身份是“钳子”,就是充当苦役的刑徒。西汉时期,金属开采和冶炼技术日趋成熟,随着贵金属的大量开采,铜、金、银等器品的制作需求迅速放大。广汉郡成为西汉主要的金属器物生产加工中心,西汉政府在广汉郡设立了官方生产机构,而从事生产作业的是一批罪犯,他们被蔑称为“钳子”。

郑躬天生具有领袖才能,在刑徒中有很高的威望。也不知道为了啥事,郑躬犯了罪,被判了死刑,关进了大牢,就等着开刀问斩了。刑徒本来就没有人生自由,被官府欺压是常态,生命时常受到威胁也不足为怪,所以这个特殊的群体实际上就是一个火药桶,随时可能因为一个火星爆炸。郑躬被捕就成了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一帮有预谋的刑徒突然爆发,杀死监管,冲进监牢救出了郑躬。

到这个时候,退路完全没有了,大家一直推荐郑躬为首领,聚集了六十余人公开造反,并自称“山君”。按理来说,这点人数还不够地方衙门司法部门塞牙缝的,都不用部队出马就可以搞定。可就是这六十多人,凭着简陋的武器和破衣烂衫,愣是做大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们连克四县,起义军人数迅速扩展到一万多人,一颗小火星引爆了西汉以来最大的一场暴乱!

从整个起义过程来看,义军没有提出明确的行动纲领,也没有明确的军事行动计划,甚至连有分量的核心成员团队都看不到。这些情况说明,郑躬起义就是一个偶发事件,并不是那种酝酿已久的军事行动。偶发事件能发展到如此规模,问题反而大了。大汉帝国,这样的偶发事件每天都会发生,要是都形成大规模反叛的话,这个国家不是已经病入膏肓了吗?

情况的严重性确实是这样。到了鸿嘉年间,朝廷自上而下都开始忙于腐败享乐。汉成帝这根上梁不正,朝中大臣们诸梁皆歪,中央核心腐朽,基层官员比着堕落。广汉郡的太守也一样,此时的太守名叫扈商,大司马王音的外甥。在扈商的治理下,广汉郡连年歉收,仓廪空虚,百姓饥馑,流离失所,疾疫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盗贼”并起,群职旷废。这才是郑躬能迅速扩展规模的根源!

另一方面,郑躬使用了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凝聚义军——宗教,“山君”就是“山神”,他以神灵的名义发号司令,很容易形成信众的追随。不要怪老百姓盲从,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精神上的依从太重要了,所以郑躬这个毫无新意的举措,竟然也能发挥超常的能量。

扈商面对叛乱惊恐无措,一派软蛋形象,任由事态不断恶化。以西汉当年的情形,如不及时平叛,很可能迅速蔓延到全国!

关键时候两个人挽救了帝国命运,孙宝和赵护。孙宝被任命为益州刺史,赵护代替扈商为广汉太守,发动三万大军前往平叛。

孙宝此时年龄大约55岁左右了,之前在朝廷一直默默无闻,典型的官场不得志。尽管通晓经术,到汉成帝时期,他还仅仅是个小吏,此时他已年届不惑,这跟他耿直的秉性有关。

后来,御史大夫张忠征招他为属官,具体做什么没交代,估计也不是什么高职。张忠很欣赏孙宝的经学,打算请他做他儿子的老师。为了表示尊敬,张忠特地给孙宝单独准备了一间住房,并让人添置了一些生活用品。想不到的是孙宝来了脾气,说什么也要辞职,把张忠弄得一头雾水。张忠再三挽留,总算留住了孙宝,给他换了个主簿的工作,这下孙宝高兴了,欢天喜地搬进新房子,还宴请左右邻居。张忠很困惑:这算什么事呢?我儿子难道这么不堪?他让人旁敲侧击,询问孙宝:“大人先前给你准备好房间,你却闹辞职,无非想表现清高。后来让你做主簿这种高士都不愿意做的工作,你却高高兴兴地接受了,并搬进了那间屋子,你的行为好像前后不一致啊。”

孙宝翻了个白眼:“高士是不愿意做主簿,但是御史大夫认为我适合做,大家也都这么认为,我装什么清高?前段时间让我教大人的儿子,求学从来都是学生主动来学,哪有先生低下地去教的?道理是不可委屈的,身体委屈点不算啥。何况一个士如果遭遇困厄,什么都可以做,做主簿有什么不行?”张忠这下明白了,原来孙先生怪自己请老师的礼仪轻慢了他,心里有些惭愧,就举荐孙宝做了议郎,后升迁谏大夫。人到中年终于拜托了“吏”的身份。

从上面的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孙宝的个性,有点执拗,钻牛角尖。这恐怕就是他年轻时一直不得志的原因,也是他后来一直是“官场升降机”的原因。

本来作为刺史,孙宝的职责是监督官员行为,有渎职的弹劾,有贡献的表彰,督促大家尽心尽责去平叛就完事了,做做思想工作,软指标考核,也就算顺利完成自己的职责了。但孙宝竟然越俎代庖,亲自撸袖子上阵平叛去了。当然不是拿刀上战场砍人,五十多岁的文人估计也砍不过敌人。不过他的行动却比上阵砍人还要危险,还要让人惊得合不上嘴,他只身一人跑到山窝里跟叛军谈判去了!

哪有两军对垒,主将亲入虎穴的!孙宝就去了。谈判本不在朝廷既定方案之内,孙宝也不请示,擅自去了,不但去了,还给匪首们许诺,放下屠刀既往不咎!按照历史的经验看,孙宝的这个举动纯粹自寻麻烦,通常这么做的结果是有功不赏,无功罚罪。孙宝丝毫没有顾及个人的得失,义无反顾地走进叛军大营,他深知,这些所谓叛匪都是一群没有活路被逼上梁上的农民,只要给生路,他们就没有造反的理由,杀戮除了徒伤人命外什么也得不到。果然,很多义军放下了武器,孙宝也遵守承诺,放他们出山回乡,绝不追究。

在孙宝和赵护的文武夹击下,仅仅用了一个月,郑躬起义彻底失败,广汉郡恢复平静。史书没有交代郑躬本人的下落,生死不明,仿佛蒸发了一样。相对于平叛首功的赵护而言,孙宝的贡献实际上更伟大,没有大格局和宽阔胸襟的人是断然不可能做出如此功绩的。

但,贡献归贡献,历史的宿命你是逃不脱的,果然孙宝被揪了小辫子。罪魁祸首的扈商竟然反告孙宝私放贼首,理应斩首!朝廷的处置令人绝望:孙宝免职!

这个处理决定捅了马蜂窝,益州当地官吏和老百姓不干了,他们纷纷说:王音有意打击报复!排挤忠良。在舆论的压力下,汉成帝只能顺应民心,恢复孙宝益州刺史。

孙宝的故事远远没完,以后接着讲。

下章提示:儒生当道,能臣受贬。西汉末年唯一不靠读书,凭能力打拼到丞相之位的牛人薛宣,在地方光芒四射,到中央如同草鸡,请看下文《薛宣之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