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千年流传小史

兰亭“修禊”

农历三月初三,按中国传统习俗人们要到水边“修禊”。这是一种源于上古巫觋文化的古老习俗。在这一天,人们相聚在水边举行祓除不祥的仪式,并用香草的水沐浴,认为这样可以消除疾病。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名流41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禊”。一千多年后,明代画家钱榖用画笔表现了这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文人们临溪而坐,饮酒赋诗,畅谈古今,其乐融融。

请横屏观看


王羲之《兰亭序》千年流传小史


王羲之《兰亭序》千年流传小史


王羲之《兰亭序》千年流传小史


王羲之《兰亭序》千年流传小史


王羲之《兰亭序》千年流传小史


王羲之《兰亭序》千年流传小史


王羲之《兰亭序》千年流传小史

明钱榖绘《兰亭修禊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王羲之《兰亭序》千年流传小史


王羲之《兰亭序》千年流传小史

明钱榖绘《兰亭修禊图》局部“流觞曲水”

王羲之趁着浓厚的酒意提笔在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写尽欣赏美景与友人相聚的乐趣,抒发了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这就是《兰亭集序》。

他们也许不知道,这次聚会会成为千古文人雅集的典范;他们也不知道,这次聚会的主要成果《兰亭集》并没有引起太大影响,而王羲之为诗集作的序却成为文学史和书法史上范式千载的经典。

《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兰亭》等,共28行、324字,结体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形神兼备,被历代书法界奉为极品。

请横屏观看


王羲之《兰亭序》千年流传小史


王羲之《兰亭序》千年流传小史

《兰亭》神龙本(冯承素模本)

李世民独尊《兰亭》

王羲之去世后,《兰亭》一直作为传家宝流传。直到两百多年后,一代雄心勃勃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成为王羲之的“骨灰级”粉丝,且对《兰亭》垂涎已久。

据说此时《兰亭》已传到第七代孙智永手中。智永因年幼出家无后,死后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相传李世民放下帝王的尊严,费尽心机终于从辩才那里“骗”得《兰亭》真迹,并在死后葬入自己的陵墓昭陵。

王羲之真正名满天下,成为书法正宗,离不开李世民的推崇。房玄龄等撰《晋书》,作为帝王的李世民亲自为王羲之作传。

李世民在《王羲之传》中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推其为“尽善尽美”的典范,溢美之词由中而发:

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心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言外之意,唐太宗李世民已在官方史书中将王羲之书法列为天下第一。

PS:五代后梁温韬利用兵权盗掘了唐太宗的昭陵,欧阳修《新五代史·温韬传》载: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

温韬所盗物品中并没有《兰亭》的记录,因此有人认为,同样喜欢王羲之的字的唐高宗李治并没有将兰亭真迹葬入太宗的昭陵,而是后来葬入了他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不管这一观点的真假,《兰亭》真迹的下落自此成为千古谜案。

范式千载

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的推崇还体现在他引领了模刻、学习《兰亭》的风尚。据何延之《兰亭记》的记述,唐太宗令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四人,各拓数本《兰亭》模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上行下效,在帝王的推崇下,唐代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成为一时风尚。

在唐代,出现的《兰亭》精品模本众多,如冯承素模本、虞世南模本、褚遂良模本、欧阳询模本等,当今世人正是从这些模本中一窥《兰亭》真貌的。


王羲之《兰亭序》千年流传小史


王羲之《兰亭序》千年流传小史

《兰亭》八柱第二本(褚遂良模本)

与唐代知识分子单一的知识结构相比,宋代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备。一个文学家可以同时是政客、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美食家、工程师等,如苏东坡,这也是人们喜欢宋朝的一个主要原因。

学习书法成为宋代文人修养的标配,既丰富了知识结构,又提高了个人修养和书写“胸中逸气”。学习《兰亭》是宋代书法爱好者绕不过去的一道功课。甚至在民间,稍有经济基础的书法爱好者,都以拥有一块自己的《兰亭》刻石为荣,他可以复制无数拓本与朋友欣赏观摩。一时间,《兰亭》以千万种面貌在两宋广为传播,但质量也参差不齐。

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是宋代书法的集大成者,他称《兰亭》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在他的推崇下,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米芾还作了一首诗赞颂《兰亭》:

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

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

“翰墨风流”概括了《兰亭》之美,这也是它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一”的原因。尽管因真迹陪葬昭陵,后人看到的均是模本,但在当时质量精良的兰亭刻石价值可达万金,可见世人珍视兰亭达到何种程度。


王羲之《兰亭序》千年流传小史

米芾《褚遂良摹兰亭序跋赞》

在元代,《兰亭》版本的流传情况比较简单,经过历史的筛选,两宋之际的复杂局面得以净化。元代上层人士,特别是杭州、吴兴一带以赵孟頫为中心的文化圈,对《兰亭》版本的收藏、鉴赏和学习非常热衷,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善本。

明清时期,在书法学习的经典范本系谱中,《兰亭》已牢固建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从书法学习角度来说,大量的《兰亭》范本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学习需求,因此社会流通量必然很大。从记载上看,一般的书法家在自述所见《兰亭》本子数量时,动辄数十上百本,但又普遍感慨善本难得,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兰亭》的盛行。

关注【美术影音app】,获取书画圈里更多新鲜资讯;加入【艺术圈子】,与更多艺术爱好者实时互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