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被称为天书《素书》深藏治国安邦,修身处世大智慧(下)

古籍|被称为天书《素书》深藏治国安邦,修身处世大智慧(下)

这是一本奇书,来历很不一般,内容也非同寻常,它叫《素书》。

《素书》不仅包含治国安邦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小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上一读。

古籍|被称为天书《素书》深藏治国安邦,修身处世大智慧(下)

《素书》是一本流传了很久的神秘智典,其伴随着迷人的神妙故事:汉朝之后的某一个时期,当盗墓者盗窃古墓时,从幽深古墓的玉枕中发现了一本古书。

张良遇黄石公得兵书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张良正是靠着这本兵书,帮助刘邦打下汉室江山,并且功成之后得以全身而退。“狡兔尽、良弓藏”,古往今来打下江山之后,多少皇帝把当年的功臣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处死,能够善终的寥寥无几,张良算一个,同期的韩信、萧何无一善终。

古籍|被称为天书《素书》深藏治国安邦,修身处世大智慧(下)

黄石公

曲阳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流派之一,与鬼谷子齐名。婴儿时被弃于黄山,谓之黄公。他隐居黄山著书立说,留下《太公兵法》(兵书)、《黄石公略》和《雕刻天书》。他把《太公兵法》、《黄石公略》传给张良,把《雕刻天书》传给曲阳的宋天昊、杨艺源二位弟子,才使曲阳人学会了雕刻,后来曲阳县成为“雕刻之乡”,闻名于天下。

古籍|被称为天书《素书》深藏治国安邦,修身处世大智慧(下)

素书的来历:

据《史记》记载:秦朝末年,韩国有位少年张良,为了报灭国之仇,散尽了家财,以访求刺客,刺客在博浪沙谋刺秦始皇,不料误中副车,刺客被擒,触柱而死。秦王大怒,下令通缉刺客的主使。张良在生死的紧急关头,更姓易名,遂逃匿于下邳(今江苏省邳县南瞧宁北),执意结识各方豪杰,以待复仇机会。

后来,张良行游于沂水大桥(今江苏省邳县南)时,偶然遇到一位身着粗布褐色衣服的古怪老人。当张良走近时,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丢落到桥下,并傲慢地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对老人的傲慢举动很恼火,本想痛斥他,但想到老人年事已高,就不予计较,他下桥将鞋捡上来。老人又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帮他把鞋拾上来了,就给老人穿上也无不可。于是,他跪下来将鞋给老人穿上。

古籍|被称为天书《素书》深藏治国安邦,修身处世大智慧(下)


老人看到张良不但能忍辱下桥拾鞋,还能谦恭地跪下为他穿鞋,暗中称赞他胸襟广阔,含笑离去。张良见了暗自惊奇,望着老人远去。过了一会儿,老人又返回来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清晨到此与我相会。”张良感觉这位老人举止不凡,便恭敬地跪拜说:“是。”五天后的清早,天刚发亮,张良急忙赶到桥上,谁知那老人已站立桥上多时了。老人气呼呼地对张良说:“与老人相约,为何迟到?!”说完就很不高兴地走了。临走时又嘱咐说:“五天后在此再相会。”

五天后,张良鸡鸣时就赶到桥上,可是又来迟了,老人已在桥上。老人又不高兴地说:“过五日清晨再来。”过了五天,张良不敢怠慢,在半夜时分就赶到桥上,张良等了好一会老人才到,老人高兴地说:“哈哈,本该如此。”老人从袖中掏出一部书传授给张良,叮咛说:“你认真阅读此书,就可以做帝王之师了!再过十年,将会兴兵起事。再过十三年之后,你与我在济北重逢,谷城山下有块黄石,那就是我。”说完,飘然而去,遁然无踪。

天亮后,张良看老人所授之书,原来是一部《太公兵法》,张良认真研读此书,后来果真成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军师,辅刘邦灭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在老人交待后的十三年,张良随刘邦经过济北,果真在谷城山下遇见一黄石,张良将它搬请回府,视同珍贵的宝物供奉起来。张良逝世后,与黄石合葬一处。后人尊称这位授书老人为黄石公。

古籍|被称为天书《素书》深藏治国安邦,修身处世大智慧(下)


根据宋朝的宰相张商英考证,老人传授给张良的那本珍贵的书,是误传为《太公兵法》,其实就是《黄石公素书》。

据传黄石公是秦始皇父亲的重臣,庄襄王很信任黄石公。但是秦始皇即位之后,独断专行,暴政当道,完全不听元老忠臣的意见,黄石公很心灰意冷,便产生了隐退的念头。当然,想到做到,黄石公很快就离开了朝廷。秦始皇虽然独断,但是他也清楚自己现在还是很年轻,还没有很好地立足于朝廷之中,这个时候的他还是需要别人来辅佐的,于是带队亲自去追黄石公,好言相劝。但是黄石公去意已决,毫不留恋。

离开后的黄石公隐居在邳州的黄华洞中修行,后得道成仙,大家都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就称他为“黄石公”。

古籍|被称为天书《素书》深藏治国安邦,修身处世大智慧(下)


黄石公虽然人处深山隐居,但是他的内心一直是牵挂着四方百姓,可是,他已经不愿意在回到浑浊的朝堂之上。于是,他把自己一生的知识和理想都寄托在了自己的笔耕之下。

回到黄石公与张良的故事当中,黄石公的神秘在于他告诉了张良只要用心研读《太公兵法》,他一定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当张良问他的真实身份时,黄石公只是说十三年之后,只要张良经过了济北谷城,那山脚下的黄石便是黄石公本人。十三年后果真如此,张良也一直供奉着这一块黄石。

黄石公的低调神秘我们都无法探究,而后世流传下来的黄石公的书籍有《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接上文

古籍|被称为天书《素书》深藏治国安邦,修身处世大智慧(下)


古籍|被称为天书《素书》深藏治国安邦,修身处世大智慧(下)

【原文】

夫志,心独行之术。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译文】

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最快乐的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最神奇的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明察秋毫;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最麻烦的病态,莫过于反覆无常;最无聊的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最愚昧的观念,莫过于贪婪卑鄙;最孤独的念头,莫过于目空一切;最危险的举措,莫过于任人而疑;最失败的行径;莫过于自私自利。

古籍|被称为天书《素书》深藏治国安邦,修身处世大智慧(下)


古籍|被称为天书《素书》深藏治国安邦,修身处世大智慧(下)

【原文】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古籍|被称为天书《素书》深藏治国安邦,修身处世大智慧(下)

【译文】

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思想与政令矛盾,一定会坏事。政令前后不一,一定会失败。发怒却无人畏惧,一定会受到侵犯。喜欢当众侮辱别人,一定会有灾难。对手下的大将罚之过当,一定会有危险。怠慢应受尊重的人,一定会招致不幸。表面上关系密切,实际上心怀异志的,一定会陷于孤独。亲近谗慝,远离忠良,一定会灭亡。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是昏瞆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会有动乱。 随便将官职到处乱送,政治就会出现乱相。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的,自己也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所享受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即使耗尽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的,一定会大失人心。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承诺多,兑现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诚欢迎,末了又拒于门外,一定会恩断义绝。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的情状,一定不会长久。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来大凶。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秘密的计划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横征暴敛、薄施寡恩,一定会衰落。奋勇征战的将士生活贫穷,鼓舌摇唇的游士安享富贵,国势一定会衰落。贿赂政府官员的事到处可见,政治必定十分昏暗。知道别人的优点长处却不重视,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反而耿耿于怀的,则是作风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胜任其职,这样的政治一定很混浊。 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人民,人民就会团结;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统治,则人民将离散而去。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乱;赏及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就是所谓的残酷。听到谗佞之言就十分高兴,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灭亡。藏富于民,以百姓的富有作为本身的富有,这样才会安定;欲壑难填,总是贪求别人所有的,必然残民以逞。

古籍|被称为天书《素书》深藏治国安邦,修身处世大智慧(下)

古籍|被称为天书《素书》深藏治国安邦,修身处世大智慧(下)

【原文】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

古籍|被称为天书《素书》深藏治国安邦,修身处世大智慧(下)

【译文】

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画;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 轻视农业,必招致饥馑;惰于蚕桑,必挨冷受冻。得人必安,失士则危。招来远客即富,荒废农时则贫。上位者反覆无常,言行不一,部属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对上官轻视怠慢,必定获罪;对下属侮辱傲慢,必定失去亲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必不安其位。自己怀疑自己,则不会信任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邪恶之士决无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没有公正刚直的部下。行将灭亡的国家,决不会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的政治,决不会有善人参与。爱人深者,一定急于求贤才,乐得于贤才者,待人一定丰厚。国家即将称霸,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贤者先行隐避。土地贫瘠,大物不产;水浅之处,大鱼不游;秃树之上,大禽不栖;疏林之中,大兽不居。山势过于陡峭,则容易崩塌;沼泽蓄水过满,则会漫溢出来。弃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质虎皮者虚于矫饰。拿衣服时不提领子,势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会跌倒。

房屋梁柱软弱,屋子会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国家会倾覆。脚下受寒,心肺受损;人心怀恨,国家受伤。大山将要崩塌,土质会先毁坏;国家将要衰亡,人民先受损害。树根干枯,枝条就会腐朽;人民困窘,国家将受伤害。与倾覆的车子走同一轨道的车,也会倾覆;与灭亡的国家做相同的事,也会灭亡。 见到已发生的事情,应警惕还将发生类似的事情;预见险恶的人事,应事先回避。害怕危险,常能得安全;害怕灭亡,反而能生存。人的所作所为,符合行事之道则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则凶。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好处都到他那里;不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恶运灾祸都向他袭来。这并不是什么奥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同忧,同恶相党,同爱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似,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窥,同巧相胜。以上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类有所举措,均应遵守这些规律,不可与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边,单纯去教育别人,别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去感化别人,别人就会顺服。违反常理,部属则难以顺从;合乎常理,则办事容易。部属难以顺从,则容易产生动乱;办事容易,则能得到畅通的治理。

以上所述的各项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国,均会获得丰硕的效果。

古籍|被称为天书《素书》深藏治国安邦,修身处世大智慧(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