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素有“兰州门户,甘肃咽喉”之称的定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

通渭更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耕读传家、钟情书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国画作品 摄影:清风视界

在甘肃省兰州市东南约200公里,一个县级书画市场正悄然兴起,吸引了全国各地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的目光。

没有人会想到,在中国的大西北,会有这样一个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能达到一流水准的书画市场——甘肃省通渭县悦心国际书画村。

在悦心国际书画村美术馆,我们看到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丝绸之路·翰墨通渭”第二届中国画油画作品展,这次展览展出入选的作品211幅作品,其中国画作品109件、油画作品102件。

著名画家何家英说:本次展览虽然是在通渭这样一个县级的城市举办,但这完全是全国最高水平的展览。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通渭画家姜效忠创作中 摄影:清风视界

关于“通渭书画现象”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在通渭人看来,家里不挂一幅字画,那是不可想象的”,通渭县画廊协会负责人说。

据他介绍,通渭人对书画的喜好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在通渭的大街小巷,很多店铺都会用字画做装饰。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通渭画家姜效忠山水画作品 摄影:清风视界

通渭画家姜效忠,其山水画研习清代“四王”、石涛等人清新俊朗之画风;花鸟画追求任伯年、吴昌硕、王雪涛雅俗共赏之风格。

以师造化,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自成一家,形成构图新颖、点线成规、清劲秀润的细笔山水画和苍茫厚重、气势恢宏的陇原风貌创作画。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国画作品 摄影:清风视界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通渭画家魏建军创作中 摄影:清风视界

通渭画家魏建军,其高曾祖三代就居住生活在魏家沟这片美丽而富有灵气的土地上,远古的魏氏家族以习文炼武,热情好客而享誉之今。

一代又一代用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智慧养育着儿孙们,魏建军的祖辈和父辈,受祖宗的影响,具有勤奋好学,心灵手巧之美语。

以绘画塑造,民间纸火而传遍多地,并传援与子孙,可味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地地道道的耕读门弟,默香家族。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国画作品 摄影:清风视界

人人爱书画,户户挂中堂。在通渭这个西北经济欠发达县份出现的这种现象被一些专家称之为“通渭现象”。

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升温,天南地北的书画家有如过江之鲫,来到通渭这个西北黄土高原腹地的小县城交流献艺。

一些名闻遐迩的文化艺术界名流不惜溢美之词,大加赞扬。张贤亮誉之曰:人间繁华在长安,世间书香称通渭。贾平凹赞之曰: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国画作品 摄影:清风视界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四五千年前,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并且创造了辉煌成就。通渭位于渭河上游,在石器时代、陶器时代和玉器时代都创造了发达的文明。

这一点可从地下文物遗存、正史记载佐证之,从散见于间的大量文物和珍藏于县博物馆的文物可一管而窥豹。

从这些地下文明遗存可断言,通渭在历史上既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适宜地区,也创造出了极为繁荣发达的文明。

通渭此一时期的文化创造和传说中的伏羲时代高度吻合,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国画作品 摄影:清风视界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油画作品 摄影:清风视界

夏商周时,通渭地为羌人所居,为襄戎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置陇西郡,通渭地属陇西郡辖,在秦代,通渭即为“秦筑长城以拒胡”的重要地区。

战国时期,秦国筑造的长城将通渭一分为二,向西则为胡人聚居区,向东则为中原版图,通渭是名副其实的关盟。

西出则胡骑遍地,东向则文化灿烂,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使通渭居于民族融合的前沿。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国画作品 摄影:清风视界

由于曾经的发达辉煌。通渭人在骨子里代代保留着自己精神上的华贵和富足,将其长久地保存和承袭了下来,并作为自己汉民身份和华夏传统的文化认证。

这种保存和认证经由不断的战乱洗礼,既显得苍凉浑厚,又让人觉得弥足珍贵。而通过文化基因使种族得以延续,文化得以长存。

这也是华夏文明历经浩劫而始终是炎黄儿女精神家园的缩影,从这可以看到华夏文明自身长久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国画作品 摄影:清风视界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油画作品 摄影:清风视界

“通渭书画现象”


是祠堂文化的变形和保存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常态下,耕读相伴始终是农村士绅生活的最为重要的部分。在封建社会“皇权仅及郡县”的政治生态中,士绅在乡村管理中始终发挥着建设性的怍用,主导者农村的生产生活秩序。

它以道德和宗族的名义褒奖善良,鞭挞丑恶,匡救缺失,稳定社会。士绅施政农村的主要舞台在以宗族为主的祠堂。

在数千年时间里,乡村自然村落的建成绝大多数以一族一姓为基本单位,除了少数商贾游走四方以外,几乎所有村民都始终聚居和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狭小的范围内。

他们有着基本相似的生活和共同的家族背景,这对依托祠堂实现对当地秩序的维护至关重要,也赋予祠堂的建设主导者和推动者以至高无上的道德优越感和生杀予夺的权威。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国画作品 摄影:清风视界

虽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是他们衣食的来源,但田间地头绝不是他们生产生活的全部,他们的精神生成的地方在祠堂,在这里正堂高悬着先祖的画像和一代代后裔的名字。

从有文字记载的先祖灵位被按照辈分一层层摆在供桌之上,在正堂的两旁,悬挂着先祖们去世以后,由乡谊邻里亲朋好友书写的挽联。

那些可能活得极为卑下的人现在站立在神圣的地方护佑着自己或者发达或者艰难的子孙,在常年的灯烛和香火熏烤之下,那些画像发黑发黄,看不清由头。

在共同祖先的见证先祖的在天之灵,苦难者得到物质上的接济,违背乡规民约的失德失规行为将受到惩处,祠堂在农村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至高无上的角色。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摄影:清风视界

由于祠堂是全族共同建设,并且是先祖灵魂的栖居地,祠堂总是一村一社建设得最为显眼和繁华的建筑,这符合孺家文文化缔造的祖先崇拜理念。

在和平年代,繁华的祠堂可以增加自身的神圣和庄严性。在战争年代则足以招来灭顶之灾,战事一起,村民赶紧卷起烟火之中的祖先图像四方逃避,过境的兵勇则将房屋和祠堂焚烧殆尽。

如果战争数百年来那么一次,重新修建房屋,陈设祠堂就不会太艰难。问题是在一个战乱频仍的地方,破坏总是来得太快,建设总是旷日持久。

慢慢地,在一次次的兵火荼毒之后,财力维艰的族长只好委屈自己的先祖到自己家中正堂栖息,只要画像还在,家族的记忆就在。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油画作品 摄影:清风视界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油画作品 摄影:清风视界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国画作品 摄影:清风视界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国画作品 摄影:清风视界

但是,许多突如其来的战争和匪乱防不胜防,将先祖的画像保存在年老体弱的族长家中或将导致意外之虞,将家谱和祖先的图像临摹分存到各家或许是现实的选择。

于是,众多的祖先画像被按照谱系传给不同的族系保存。年长日久,许多家庭就都拥有了一张先祖的画像,配有对祖先歌功颂德的书法条幅,长久地悬挂在自家的正堂上。

问题是一些家庭的祖先画像鼠咬虫蛀,屋漏雨淋,残缺不全,不成体统,只好请画师重新临摹或者影印以满足更多家庭祭拜的需求。

至今,仍有许多老人将家谱称之为“图影子”。由于原先画像不是十分的完整,也由于画师的水平,正堂上悬挂的祖先图像大概和先祖的真面目大相径庭的多,栩栩如生的少。

悬挂的祖先图像日渐演变为一种审美范畴上的家居装饰,正是由于书画承载着的家族记忆和对先祖的缅怀,书画才会顽固而持久地出现在通渭人的生活中。

时至今日,在通渭县农村尚有许多保存完整的“图影”,历经岁月的洗礼,光彩夺目。一言以蔽之,通渭书画承载着一个个家族的历史,凝聚着一个个家族的永久记忆,神圣庄严,普遍永恒。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国画油画作品展 摄影:清风视界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国画作品 摄影:清风视界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国画作品 摄影:清风视界

借助从事书画,寻求精神寄托

一般而言,当人们在无力改变落后的经济处境时,大多会寻求一种精神寄托,只要精神有依托,人们就在内心中始终抱有一个希望,哪怕这种希望本身是近乎渺茫的。

书画之于通渭人,显然属于一种根深蒂固的精神依托,拥有了书画,即使生活贫穷,他们的内心依然是无比充实的,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感。

当你走进陇东,走进通渭,走进那里的寻常百姓之家,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尽管生活不富裕,有的甚至家徒四壁,但室内几乎都在墙上挂有字画。

人们对书画津津乐道,不厌其烦,脸上洋溢着十分明显的兴奋与自豪,目睹这一切,如果你是一位书画作者,你难免会不为之深深感动!


通渭这个高原腹地的小县,何以称为中国书画之乡


“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国画油画作品展 摄影:清风视界

在新的时代,通渭书画承载的家族记忆特质日渐衰微,而更多地呈现出具有审美追求的普遍性意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将被一步步、一点点、一层层剥离。

但通渭人执拗地将其保存传承下来,作为永久的家族记忆和精神源头,成为通渭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新常态,构建了天南地北通渭人的精神自信和文化自信。

贴士我采集了关于通渭的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全年都可以来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