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徐志摩故鄉硤石

硤石是浙江省東部海寧市的一個大鎮,現在是海寧市人民政府的所在地。鎮上店鋪廠房鱗次櫛比,街上行人車輛照熙攘攘,很是繁華。自然風光亦很優美:一道清粼粼的河水蜿婉地穿鎮而過;東山、西山兩座蒼翠挺拔的小山隔河相望;幾座造型別致的拱橋挑起了鎮子的兩端。

硤石地處杭嘉湖平原,境內市河縱貫,四周河流密佈;硤亦有山,山上廟庵寺院,古塔穿雲。生活在運河水系河網地帶的硤石人,開窗見河,出門過橋。硤石“兩山夾一水”的自然風貌,雖然時過境遷,但仍保留著她那原本輕靈秀麗的氣質。或許,只是在與時俱進中有些歷史將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地飄進了記憶,成為記憶的畫冊。

散文: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徐志摩故鄉硤石

詩人徐志摩,浙江海寧人,他的家就在硤石。當年,其父徐申如就是硤石首富。1926年硤石鄉紳徐申如為兒子徐志摩建造的新居即位於現在的幹河街,是硤石第一幢中西合璧的建築,被徐志摩稱為“香巢”,他與陸小曼曾在此樓度過一段平靜的時光,也留下了許多你儂我儂的情詩。他父親擁有多座工廠和商號,現在鎮上還可以看到徐家經營過的那座頗具規模的醬園。據說當年修造滬杭鐵路時,硬是靠徐申如的奔走遊說,才使鐵路東繞硤石而呈彎弓形,至今硤石人提起此事無不帶有自豪的神情。

散文: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徐志摩故鄉硤石

著名的近代新月詩社成員、散文家、詩人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都是他曾經用過的筆名,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大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

散文: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徐志摩故鄉硤石

再別康橋

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1926年離婚的徐志摩和陸小曼女土結婚,由於徐父反對這門婚事而對徐志摩實行了經濟制裁。1931年11月18 石日阮囊羞澀的徐志摩搭乘免費的郵政班機從南京飛往北京去聽好友林微音女士關於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學術報告。飛機在濟南附近遇霧迷航,觸山墜毀,才華橫溢的徐志摩不幸罹難,年僅36歲。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徐的遺骸根據其父徐申如的請求歸鄉硤石,葬在西山。

散文: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徐志摩故鄉硤石

徐志摩居住的硤山第一幢中西合璧的建築

硤石原名峽谷,古稱夾谷,因東、西兩山夾峙而得名。據宋《圖經》雲:“秦郡天下……乃置縣峽石山,曰由拳。”《硤川圖志》轉引《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峽山本兩山相連,秦始皇時鑿分為二”。絕大多數與山水相連,細觀遠望,煙雲氤氳。峽石之名,始見於此,距今已兩千多年。千年歷史駐留於此名,保存著古樸渺遠的氣息。西山也叫硤石山,又名紫微山。

散文: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徐志摩故鄉硤石

徐志摩故居

相傳公元823年8月,曾任中書省(唐朝又名紫微省)侍郎的白居易到海寧探望當年住在現在海寧東山斑竹園的恩師、著名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先驅顧況時,登西山望硤石湖並作詩《登西山望硤石湖》:“下菱歌清唱棹舟回,樹裡南湖似鑑開/平障煙浮低落日,出溪路細長新苔/居民地僻常無事,太守官閒好獨來/猶憶長安論詩句,至今惆悵獨書檯”。故,西山也由此得名。

散文: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徐志摩故鄉硤石

硤石西山公園

西山,現已闢為西山公園 ,新月詩人徐志摩生前喜愛去的地方,他常和友人在山上飲酒賦詩,謔浪笑傲, 困了就宿在山上的寺中。他曾在詩中深情地說道:“我友,記否那西山的黃昏/氤氳裡透出的紫靄紅暈/漠沉沉,黃沙彌望/恨不能,登山頂/飽餐西陲的菁英/全仗你,弔古殷勤/趁別院,度邊門/驚起了臥犬猙獰/墓庭的光景,卻別是一味蒼涼/別是一番蒼涼境地:我手剔生苔碑碣,看冢裡......

散文: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徐志摩故鄉硤石

徐志摩墓

(原創作品,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