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朱自清先生在台州的足迹

回望朱自清先生在台州的足迹

4月5日晚,中央十套将播放《我们的节日——春天的守望》朱自清在临海2019清明特别节目。节目中,现任临海文保所所长、文物博物馆员彭连生接受了央视的采访。让我们通过彭连生的《紫藤花下的背影》,一同回望朱自清先生的台州足迹。

紫藤花下的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许多人都读过。这是他在临海写下的名篇。临海,是他匆匆的一生中,匆匆走过的一站。虽然匆匆,他却思念良久。时间一晃,过去将近百年,他在临海留下的足迹,至今仍让人追怀。

回望朱自清先生在台州的足迹

2018年11月22日, 在朱自清的故乡扬州举办永远的背影-----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活动,意义深远。 今年中央电视台CCTV十套《清明》特别栏目摄制组一行三人随着朱自清先生孙六十岁的扬州市历史文化研究所朱小涛先生来临海拍摄朱自清先生文中所描写的台州城和在六师教学和生活的足迹。今年3月的早春寒峭阴冷,少有的下雨,几乎近月不见阳光。2日至3日,中央十台编导选择来临海拍摄节目就是因为有朱先生的散文所描写台州临海的景致,文中的故事所吸引。

朱自清的散文贮满了一种诗意,是白话散文的经典。在全集中他所描写在台州的文句很多,而朱自清对临海这座钟灵毓秀的江南小城情有独钟,每当忆及,总饱含深情。他爱“和自然一样朴实”的台州人,爱台州的山水。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我第一日到六师校时,系由埠头坐了轿子去的。……那时正是春天。”“我不忘台州的山水,台州的紫藤花,台州的春日。”朱自清在临海教书期间,创作了散文名篇《匆匆》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等著名作品。

回望朱自清先生在台州的足迹

▲灵江埠头,朱自清由此上岸进城(摄于1962年,选自《浙江居民》)

为了拍摄,我找了一些史料,据1923年出版的《小说月报》14卷5期,其中刊有当时六师学生陈中舫撰写的《朱自清君的》一文,对朱自清来台州六师任教答案经过有明确的记述。他是受当时校长郑鹤春邀请,于1922年2月从杭州省立第一师范转到台州任教的,原因一师有许多未了的事务,他又曾于4月回到杭州。暑假以后,携同妻子武钟谦及子迈先、女采芷再回到台州,到次年寒假离职,然后去温州省立十中任教。此次我随行带领摄制组拍摄,还是沿着朱自清先生当年从灵江埠头上岸,经江厦街过兴善门,寺直街,寺后街、竹园井,河头直街,卖茅桥,天灯巷到省立六师,原先经过的老巷直街,今天变成宽坦的赤城路了。我拿出民国《临海县城区全图》,按图指引,顺迹拍摄。

回望朱自清先生在台州的足迹

走在紫阳街与更铺巷口对面,看到一户门面上贴着一张《朱自清散文集》中有关临海的推介图片。图片中“描写临海的《致S君的一封信》,回忆了古城的幽静之美。1922年,他来浙江六师教书,创作了长诗《毁灭》和散文《匆匆》,度过了一段恬淡悠闲的日子,在文中他对古城紫藤花之美和一家人围炉子喝豆腐汤的温馨念念不忘,不惜笔墨进行描写,真可谓:‘一棵紫藤花缠绕文人情,半锅白豆腐温暖漂泊心’。”

回望朱自清先生在台州的足迹

虽然在临海二天短暂而匆忙的拍摄任务,摄制组的编导老师们冒着纷纷而落的细雨走在古城青石板上和街巷角落里,江南古城的巷道被雨浸的湿漉漉的,但对他们这些来自北方的人来说感觉到早春朦胧的雨季领略特别江南古城之美,他们三人都说这才是江南的春天,我们需要这样的感觉,这正是符合当年朱自清先生文中1922年春天的台州。摄制组拍摄朱自清当年生活和工作的轨迹,杨哲商故居、台州府城墙、六师旧址、紫阳街等处。

回望朱自清先生在台州的足迹

在拍摄寻访过程中我们打听了解找到97岁王冰心老人,老人由于年龄大,现已行动不便躺在床上接受我们的采访,她毕业于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医事职业学校,其父亲王侠仙(1875--1940),榜名家瑾。曾任旧台属联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王侠仙在北大求学时,有一同窗好友,就是著名作家朱自清。1922年春,朱自清经同学王侠仙的引荐,应浙江省第六师范校长郑鹤春的聘请,只身前来临海教书。1923年3月,朱自清接受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的聘请,离开临海六师,到了温州。这些事情王冰心老人还记忆犹新,她多听其自己的父亲讲的,朱自清来临海与父亲经常在一起,那年自己刚出生,朱先生看到我小孩有趣,两个大人互相交谈,以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诗句中“冰心”二字命名。她还让退体的68岁儿子周才扬找出自己五六岁时与父亲在朱自清先生手植的紫藤花前拍摄的照片,我们看到这些泛黄的二三十年代影像照片,时间在变,而感觉到不变的是这份珍情。王冰心老人少年时家里还保存朱自清先生与其父的合影,这些照片现已不存了。朱小涛先生与王冰心老人交谈,老人言谈不多,但我们从老人微笑中感知今天她多么高兴,见到朱自清先生的后人来临海看望她,使她回忆过去这位大家的往事。

回望朱自清先生在台州的足迹

朱自清先生到六师任教时,曾在“新嘉宾旅馆”、“旧仓头杨姓房子” 、校内“佩弦楼”等处住过。如今唯“旧仓头杨姓房子”尚存。旧仓头这老名,大都数人都不记得了,而广文路“旧仓头杨姓房子”,俗称杨家红台门即杨哲商故居,尚存,现在列为临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24岁的朱自清寓居在这西角楼上,让我们仍然看到九十多年前朱自清先生留在楼上的“背影”绰绰。

朱小涛先生说这是他第二次来临海,祖父在文集中讲到的东湖还没来的及到,如有机会还会再来临海看看,看看紫藤花,东湖双亭,因为临海曾是爷爷短暂一年生活过的地方。美丽的古城,如今欣欣向荣的市井生活与民国时代祖父笔下的小城,发生了大的变化,不变的是台州人的情结。我们和朱小涛先生在故居后院这棵仅百年的夜来香树下合了影。朱小涛说我们这次拍摄叫寻踪之旅,就是把朱自清当年走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感受,再寻找搜集一些资料,拍一些片子。

回望朱自清先生在台州的足迹

我陪同他特地从旧居到临海北山下老台中原校园去看看佩弦楼遗址和紫藤花,校园的紫藤花亭中的串串花絮,或许永远成为朱自清先生在临海最好的回忆和寻踪的地方。清明思故乡,这特别的栏目,正是为了纪念这位文学名家最好的回忆,历史永恒。在朱自清先生的文集中,先生仿佛对台州的山水情有独钟。他当年笔下的北固山、南山殿、东湖、后山、南门、恩泽医局……仍是今日游人探访的景点。

回望朱自清先生在台州的足迹

一个人影响一座城, 一座城有他更添彩。朱自清在台州已留下了永远的“自清”,永远的“背影”!

回望朱自清先生在台州的足迹

彭连生,1971年1月,出生于临海市杜桥镇。少受房东金云生启蒙,好画艺。1991年,工作之余开始发表撰写各类文史文章,在《中国文化报》、《名城报》、《书法报》、《东方博物》、《浙江文艺报》、《浙江方志》、《浙江文物》、《西泠艺报》、《浙江书法导报》、《厦门日报》、《台州日报》以及《台州文学》、《新台州》、《台州商人》等20多种杂志报刊上发表刊登上百万字的论文和文章。《杜桥志》执行主编,参编《台州古村落》、《台州府城史迹寻踪》等十余种。

1996--2006年个人事迹刊登《台州日报》、《临海日报》、《台州商报》、《浙江文物》、《浙江宣传半月刊》。2003--2005年,台州电视台《文化周刊》栏目,台州电视二台《记录》栏目,临海电视台《走遍临海》栏目作专题播放。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七次、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

现为临海文保所所长,文物博物馆员,浙江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台州市地方志协会理事、台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