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学者购买珍贵龙骨,倾家荡产也不变卖,解放后捐给国家成国宝

1898年的一天,天津的文物贩子范寿轩来到相识的朋友、金石学家王襄的家里,向他透露了一个消息——自己在河南收购文物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带有“文字”的“龙骨”,问王襄有没有兴趣购买。23岁的王襄自幼喜欢书法,所以对古文字很有兴趣和研究,听说有这种带有文字的文物后非常开心,表示愿意收购,便催促范寿轩去河南大量购买。

清末学者购买珍贵龙骨,倾家荡产也不变卖,解放后捐给国家成国宝

王襄


一年后,范寿轩果然带着大批的“龙骨”回来了,王襄一看,这所谓的“龙骨”其实就是一味常用的中药,中医用来止血的。但是细看起来,这些“龙骨”上有一些看起来有规律的划痕。虽然王襄无法判断这些痕迹是什么含义,但是作为一个古文字研究者,他有着独特的敏感性,再加之这批龙骨是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王襄断定这些龙骨肯定与商朝遗址——殷墟有关,说不定这些龙骨上的痕迹记载了很多当时的历史。于是,王襄决定买下这些龙骨,但是范寿轩看到王襄如此在意这些龙骨,于是便开出了高价,而王襄也并不是大富之家,最终只能买下一些零散碎片,一些整片的龙骨则无力购买。

差不多与此同时,身在京城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药店抓药,发现了药铺的龙骨上有文字,同样身为金石学家的王懿荣对这批龙骨很感兴趣,于是购买了大量的龙骨进行研究,最终断定这些龙骨上的文字是商代文字,是记载王室占卜、记录历史的文字,因其多被刻在龟甲或者骨头上,故被称作“甲骨文”,而王懿荣也被称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清末学者购买珍贵龙骨,倾家荡产也不变卖,解放后捐给国家成国宝

王懿荣


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身为北京团练大臣的王懿荣因愧疚自杀殉国,所以他在生前并没有来得及对甲骨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身在天津的王襄却因为八国联军的战乱有了继续对甲骨文进行着深入研究的机会。因为当时天津也沦陷了,所以文物贩子范寿轩低价贱卖这批龙骨,王襄得以有机会把龙骨购买下来。

清末学者购买珍贵龙骨,倾家荡产也不变卖,解放后捐给国家成国宝

八国联军进京


此后,因为战乱不断的原因,这批龙骨跟随王襄四处颠沛流离。曾经有一次在运输时,装有龙骨的箱子被铁路上负责托运行李的工人偷去,但是工人打开箱子后却发现不过是一些破烂动物骨头,就被整箱丢弃掉了。所幸,这批龙骨最终被王襄找回。抗日战争期间,王襄生活一度很拮据,天津的文物贩子知道他有这批龙骨,纷纷登门高价求购,但是王襄不为所动,宁可变卖其他家产也不愿意出卖一块龙骨,因为他深知这些国宝一旦卖给文物贩子,很有可能就会被卖给日本人或者外国人,一旦流落异邦,想追回这些宝物就难了。

清末学者购买珍贵龙骨,倾家荡产也不变卖,解放后捐给国家成国宝

珍藏在天津博物馆的甲骨文


而王襄的坚持也得到了回报,解放后王襄将收藏的甲骨全部捐献给了国家,最终被珍藏在天津博物馆中,成了珍贵的国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