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數學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至少要有這一面

學習數學,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種苦悶乏味的心理路程,不僅僅是因為解題帶來的苦惱,更多的是大家在學習和接受數學知識定理的過程中,總是處於一種被動化、機械化、“死磕”化的學習狀態。

如學生剛進入初一,成為初中生,對新的學習生活充滿期待,語文和英語等學科能給學生帶來豐富多彩的情景教學活動,幫助他們提高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內容的認識和理解。

不過,一到數學課堂,很多知識定理的認識和理解就顯得蒼白和機械化,像初一學生剛開始接觸數軸和負數等相關知識內容,很多人都只是通過“零在中間,向左走為負數,向右走為正數”去“死記”數軸。即使在一些數學課堂上,教師安排一些問題情境教學活動,如行程和盈餘等問題,但都流於形式或過於簡單,沒有真正幫助學生去理解“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這一現代教育理念。

真正的數學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至少要有這一面

​在實際教學和學習過程中,一些人認為在中小學時期的數學教育,更多的是承擔起“提高分數”的作用,並不需要太多的數學思想和應用理念,以至於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很多人對數學產生這樣的誤解:數學學習=學習解題=學會考試=提高分數。

分數重要嗎?確實比較重要,對於所有人來說,一個好成績,一個好分數,能幫助大家考上一所名校,為將來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像中考和高考等重要考試甚至成為絕大部分人改變命運的機會。

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教育情況,數學教育很多時候都被困於“題海戰術”之中走不出來,教師和學生在數學課堂裡比拼的是解題數量與方法技巧,以及如何快速提高成績分數。

在這樣唯分數論和機械化教學背景下的數學教育,隨著學生的成長,其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如很多人離開學校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發現解題方法和數量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實際應用,看不到數學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就產生一種“數學無用論”的誤解;或是在工作生活中,欠缺理性精神和邏輯思維等綜合能力,感情用事,降低工作效率;更大的危害在於讓很多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慢慢消耗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甚至產生牴觸的逆反心理,這其中包括一些具有數學天賦的學生。

真正的數學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至少要有這一面

​如何一邊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另一邊又能幫助他們提高對數學的認知,提升數學素養呢?在數學課堂中引入情境教學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什麼是情境教學?

一般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或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同時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具體材料,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本質在於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通過參與教學活動,培養和鍛鍊學生的邏輯思維、探索創新等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從多方位和角度去理解數學與生活工作之間的關係等。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文科或藝術類科目採用情境教學這一方法較多,因為這些科目的特殊性能很好結合實際生活例子,如英語對話或人物描述等,能很好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內容。

真正的數學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至少要有這一面

​因此,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教學活動,最關鍵一點就是要從數學自身出發,立足於數學,不能脫離數學和實際生活需求。如理性精神是數學最重要的內涵之一,它可以幫助我們能更好看清問題,此時通過情境問題的創設,結合實際生活例子,讓我們的學生有機會去親身體驗和實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

要想通過情境創設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又不會浪費時間,那麼就必須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事情。

一是立足數學和基於學生實際生活情況

不同區域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肯定會存在差異,即使在同一所學校裡,不同班級的學生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因此,當我們選取生活素材、問題背景、教學工具等,一定要基於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和知識儲備,應儘量選取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問題背景,再把這些實際問題和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結合,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真正的數學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至少要有這一面

二是創設的問題要有啟發思維的作用

在情境教學過程中,我們創設問題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掌握好了相關知識能力,更能幫助學生培養和鍛鍊邏輯思維、探索創新等能力。

這就要求創設問題的難度、深度、廣度等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問題不能太難或過於簡單,難度要適中。問題一旦過難,超過學生的認知和知識水平,反而會讓學生因無法順利解決問題產生害怕、失落等負面情緒,造成學生的探究性和自主性受到打擊。

同樣,如果創設的問題過於簡單,大部分學生不需要過多思考就可以解決問題,自然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

創設的教學問題最好是大於等於學生的現實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同時設置一定的難度,而這部分難度的解決又可以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等形式來實現,達到理解材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由不全知而求全知,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獲得綜合能力發展的機會。

真正的數學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至少要有這一面

三是準確定位教師的功能和作用

在傳統課堂裡,教師處於核心的地位,知識內容的直接傳播者,而學生幾乎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到了情境教學課堂裡,教師的角色發生改變,成為知識的引導者和啟發者,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搬運工。

如在課堂上,教師給出相應的情境問題之後,應是引導學生自主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把發現知識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而不是教師自身拋出知識結論。

這樣的身份轉變,一開始很多老師並不能很好的駕馭,如怕時間來不及或是擔心學生的能力不足等,就迫不及待的公佈解題方法或答案,失去實際教學意義。因此,在實施情境教學活動過程中,課前教師要努力備好課,做好工作,加強自身學習,提高對情境教學的認識,做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和啟發者。

真正的數學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至少要有這一面

​​中小學時期的學生剛好處於一個心理和生理發育關鍵時期,對周邊事物充滿興趣和期待,但由於自身知識儲備不足和能力欠缺,要想順利解決問題必然存在著一個摸索的過程,甚至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

因此,教師要及時注意學生語言和形態的變化,在恰當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引發學生之間的思考和討論,急於求成反而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問題的興趣。

問題情境教學,並不是簡單的問題設置和解答,必須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中心,它既不是浪費教學時間的課堂引入,更不是流於形式的教學活動,而是可以更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定理,參與知識形成過程,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提高綜合能力,加深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提高對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認知水平,提升數學素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