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和德相辅相成,服从大道,才是大德

《道德经》: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其实我们之前在文章中就讨论过很多次,“道”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道”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的。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那种理念,认为“道”是一种以迷迷糊糊,模模糊糊的形式存在的。

《道德经》:道和德相辅相成,服从大道,才是大德

看似虚无,实则有强大的动力,道可以带给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在道德经中的惟道是从,就有这样一句话: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怎么知道万物演化的进程与结果呢?都是从道认识的。

大道无声,大道也是无形的,它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很多人很难详细的解释出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形状,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思维方式去认知。而德却能被别人看到,很多人就对于道体所采取的行为,也就是德在道之上建立的。

《道德经》:道和德相辅相成,服从大道,才是大德

在这一章中,老子所强调的道的形象,就是一种恍恍惚惚,虚虚幻幻,然而在恍惚中间有一种形象存在着。那就是宇宙的一个大形象,在恍惚之间有物质在流转,那就是大气的流动着。一个大形象和大气在恍惚之间存在着,非常深远,我们无法判断它到底在什么地方,也无法看到他们,但是它其中却有微妙的东西存在着,那就是事物的本质所在。

老子错认为,道和德是相辅相成的,有了道就有了德,没有道也没有得。

大道是恍惚的,那么德是什么呢?老子说德 是为大道之命是从的,道和德是相通相融,他像道一样恍恍惚惚,幽暗深远。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显现,无道就无德,有道有德。

《道德经》:道和德相辅相成,服从大道,才是大德

这个如果用我们现在的一些思维去理解的话,道大概就是一个最根本的一个良知,而德就是想表现出来的一些表现。

如果这些理念和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所结合的话,阳明心学也正是这样强调,由自己内心良知出发,有了根便有了枝叶。王阳明所说的根本就是自己的良知,如果把良知比喻成道,那么出来的枝叶便就是德,就是一个善良,有作为的一个体现。如果没有一个善心,他做出来的一些表现,也一定不会善良。有了善心的时候,他外在的一些体现,才能体现出它内在的一个价值。

《道德经》:道和德相辅相成,服从大道,才是大德

这些事情的确是无法言说,而且是无形的恍恍惚惚,虚虚幻幻,但是道都真实存在着,而有着大德的人,服从的就是大道。

道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只是恍惚,但是很多人就认为,那道真的存在到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老子的道德经之所以能流传几千年,一定有其深远的内涵存在着,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道德经》:道和德相辅相成,服从大道,才是大德

老子认为从古至今,甚至到从远古时代开始整个生物状态的演化都离不开道的规律。

那么我们需要理解的就是这四个字:惟道是从。唯有服从道,才是最好的一种途径。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老子这句话怎么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