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只有九百字且评价不高的他,为何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

关羽,字云长,生前是汉亭侯,是汉代最低一级的爵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其传记在正史《三国志》中不过九百多字,得到的评价也并不算高,然而在他身死后,却步步高升压倒群雄,逐渐成为统管儒道释三教,人鬼神三界的关圣大帝,覆盖了社会全部阶层,成为传统伦理道德最大的价值符号,也成为了千年来中国最有影响力者,至今仍如此,无法不令人惊叹。

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事有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赚城斩车胄、屯山约三事、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攻拨襄阳、水淹七军、刮骨辽毒、败走麦城等等。

温酒斩华雄—关羽的成名一战,这也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典故。

过五关斩六将—这个故事完完全全体现出关羽的强大战斗力。

刮骨疗伤—套用典故中华佗的话:“将军乃神人也。”

关羽身后的发迹,起源于隋朝。

隋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也就是关羽身死三百多年以后,佛教天台宗的开山之祖,智者大师来到荆州北部的玉泉山。为了使当时的人们更容易接受佛教这种外来宗教,他将关羽点化,皈依佛门。智者奏于晋王杨广,遂封关羽为守护佛法的“伽蓝菩萨”。

宋徽宗崇宁二年,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用符召请关羽杀死了解州盐池里的蛟怪,保护了盐池,于是宋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到了宋徽宗大观年间,又追封其为武安王,庙号义勇。

在古代能被封王,很不容易啊。

明代,《三国演义》已经成书并流传于民间。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关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威望愈发日益攀升,明朝政府也开始了新一轮加封高潮。万历年间的三次加封,使关羽晋升帝位。

明朝末年,关羽成为武圣,同文圣孔子受世人膜拜。

明清时山西商人富甲天下。晋商们纵横天下,总是把家乡的英雄关公,作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

由于晋商富甲天下,其他地方的生意人也纷纷跟进,关公也就成了公认的财神了。

此时的关羽,不但在佛教和道教里,身居高位,而且更是传播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领军偶像。

明末清初,《三国演义》成为了满洲人的政治和军事教科书,关公的作用,在清朝发挥到了极至,甚至被奉为至神至圣,万世人极。

清代之前,与关公同为武圣的岳飞地位也很高,岳王庙遍布全国,深受老百姓尊崇与爱戴。众所周知,岳飞抗击的是女真人的侵略,而女真人又是满族人的祖先。因此,在清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对岳飞很不感冒,有关岳飞的《说岳全传》等小说被全面禁毁。满清统治者为了打压岳飞在民间的影响,全力拔高关羽形象,以消除人民的反清意识。

从清朝中期开始,历任皇帝都对关羽推崇倍至。乾隆三十三年,关公被赐封号“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十个字。

正史上只有九百字且评价不高的他,为何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

此后,一百多年间,历代皇帝屡次加封,光绪五年最后一次加封时,他的封号繁杂而冗长,有二十六个字之多:“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栩赞宣德关圣大帝”。

在清初《三国志演义》的评语中,关公已被崇誉为集儒雅、英灵、神威、义重于一身,“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了。

清末时统计,全国记录在册的关帝庙不下几万座,远远多于孔庙的数量,而他对普通民众的影响,更是超过了孔子。一时间,“关公庙貌遍天下,五州无处不焚香。”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这幅清代关庙中的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巨大影响。

关羽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中国大陆,在一切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崇拜关公的香火都十分兴旺——3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有4万多座关帝庙宇。(刘继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