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證的良方——《二陳湯》,燥溼化痰,但這1類人服用需謹慎

一般遇到痰飲,在辯證確定原因之後,筆者經常會用到經典古方——《二陳湯》,因為《二陳湯》具有燥溼化痰、理氣中和的功效,是調理痰飲證的良方。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簡單的看一下什麼是痰飲。

痰飲指的是體內水液輸布不利,停留或者滲注在體內的某一部位而發生的病證。

痰飲證的良方——《二陳湯》,燥溼化痰,但這1類人服用需謹慎

痰飲結合在一起就成了有形的陰邪,具有溼濁黏滯性,會阻滯氣機,影響經脈氣血的運行,有痰飲導致的病證多纏綿難愈。若是阻於肺,會出現胸悶、咳嗽、氣喘、痰多等症;阻於心竅,會胸悶、心悸;迷於心竅,會神昏、痴呆,或者突然昏迷、不省人事,手足抽搐,兩目上視;痰火擾心,會失眠心煩、躁狂妄動,言語錯亂;痰停於胃,出現胃脘痞滿,噁心嘔吐痰涎;阻於肝膽,會出現驚悸不寐、煩躁不寧、口苦嘔惡、胸悶脅脹、頭暈耳鳴;上犯於頭,則出現眩暈、頭重等;凝結在咽喉,則咽中梗阻,咽不下也吐不出;阻於經絡筋骨間,或者出現瘰癧痰核,或者會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等。

痰飲證的良方——《二陳湯》,燥溼化痰,但這1類人服用需謹慎

瞭解完痰飲之後,再來詳細談談《二陳湯》。

《二陳湯》出自於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由半夏、陳皮、茯苓、甘草4味藥組成。之所以命名為“二陳”,是因為入藥的半夏和陳皮,都是以陳舊者最好。

君藥——半夏,辛溫性燥,善能燥溼化痰,且又和胃降逆。

臣藥——陳皮,既可理氣行滯,又能燥溼化痰。

佐藥——茯苓,健脾滲溼,滲溼以助長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絕生痰之源頭。

使藥——甘草,和中補脾,調和諸藥。

痰飲證的良方——《二陳湯》,燥溼化痰,但這1類人服用需謹慎

在《二陳湯》這個方子中,半夏辛溫性燥,可以起到燥溼化痰、和胃止嘔的作用;陳皮溫燥,有理氣化痰的作用,能夠令氣順痰降,氣化痰化,中醫上有“治痰先治氣”的說法,就是此理,其可以輔助法半夏加強祛痰和胃止嘔的功效;茯苓健脾滲溼;甘草和中補脾。本湯能令脾健而溼化痰消。

但是有1類人在服用《二陳湯》的時候,需要謹慎再謹慎。

因為《二陳湯》偏於辛熱,口渴有痰且喜飲者,在使用此方的時候,建議把半夏去掉,用貝母等代替。本方在應用時還是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痰飲證的良方——《二陳湯》,燥溼化痰,但這1類人服用需謹慎

在文章最後在向大家闡述一下筆者的五行同調觀點:五行相生相剋,一髒失衡,則其餘五臟皆失守,身體諸多表症皆發於五臟,五臟不安就會導致五行失守,繼而導致:失眠,多夢,易驚醒,耳鳴,心慌氣短,胃脹,便溏,盜汗,溼熱鬱結,痰溼不化,肝氣鬱結,月經不調,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徵等五臟相關症狀,調理首要也不在於病急亂投醫一股腦的出現什麼就改善什麼的單一調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調,方可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