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湖南綏寧苗寨做客 苗族民胞太熱情 吃喝玩樂嗨不停!


苗族,一個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神秘民族。不久之前,我在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的黃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邂逅了苗族現存最古老的小部落-壩那部落。

綏寧縣古稱苗疆要區,有苗漢侗瑤等民族17個,是苗族、侗族、瑤族等南方土著民族世代居住之地,巫儺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遺存地。黃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綏寧縣南端的湘桂邊界都龐嶺主脈,南與永州江永大遠自然保護區相接,與廣西也非常地近,地跨黃桑坪鄉、寨市鄉、長鋪子鄉三個鄉鎮,總面積254.2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達86%。

壩那部落屬紅苗,是苗族現存最古老的部落之一,約3000人左右,主要生活在綏寧縣寨市鄉的鐵杉林苗寨和六鵝洞苗寨,善農耕,種水稻,居吊腳樓,以風雨橋培風水,喜遊山打獵,敬奉山神,崇拜天王,尊敬自然。


壩那人一直保持著相對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穿直筒褲、對襟衣,男子戴黑頭帕、女子挽小髻子,擅長狩獵、吹蘆笙、唱山歌,就連語言都是稀有獨特的“寨上話”,當地人稱為“壩那語”,“壩那部落”由此得名。

在壩那部落,無論男女,都喜吹蘆笙、對山歌、唱壩那特有的苗歌,或低沉婉轉,或高亢飄遠、或悠然動聽。雖然他們講的語言及唱的苗歌,我一個字也聽不懂,但那調子讓人如沐春風,心曠神怡,聽了還想聽。

壩那人的服飾,多為青、藍兩色。男裝束紅腰帶,戴黑絲帕,褲腳飾紅色花繡,寬大飄逸,頗為威武。

女裝竹筒袖,領邊、襟邊、袖邊、褲腳邊俱飾紅色花繡,亦戴黑絲帕,配有精美的銀飾。苗族人愛銀飾,在苗族有“無銀無花,不成姑娘”之說。有些人家會在女兒年幼的時候就開始為她逐年打造銀飾,一年積一點,存放在專門的木箱裡珍藏。等女兒長到十多歲了,在盛大節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就會裝扮起來,向同胞們展示。最重的一套苗族銀飾嫁衣可達30斤重。

壩那部落每年的節日較多,有苗族年、趕苗場、吃新節、四月八姑娘節、六月六跳花節等,最熱鬧的當數四月八姑娘節、六月六跳花節和苗年等節慶活動。屆時,壩那女子都會盛裝打扮,頭戴銀冠,項著銀圈,花繡圍兜,著百褶裙,穿繡花鞋,明豔動人。


在鐵杉林苗寨吃飯,深深地感受到了苗族人的熱情。一到寨門口,整個寨子裡的人都出來歡迎。村民們在村口吹起蘆笙歡迎客人,苗族姑娘還獻上香甜的攔門酒。

攔門酒是苗族村寨的一種古老的習俗,是苗寨最為盛行和最有特色的一種迎賓習俗,據說最隆重的攔門路酒有12道之多。倘若你不是個酒鬼,那麼切記喝酒的時不要用雙手來接,只能伸長脖子喝一小口就可以了,倘若你用手一接,你就得把整個酒杯的酒一口喝乾。

村民們還用苗族最正宗的長桌宴來款待我們。苗族長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與隆重禮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長桌宴上的菜,都是當地的山珍野味,純天然無汙染的綠色食品。吃飯的時候還要喝轉轉酒。苗家人認為酒喝得越多,就越給主人面子,因此到了苗寨,倘若酒量不好的話,可得事先向主人說明喲!


2016年,壩那人聚居的寨市鄉六鵝洞村和鐵杉林村,被列為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近些年,壩那人自發組建民間藝術表演隊,他們利用休閒時間集中排練,吹著美妙的音符,踏著蘆笙翩翩起舞,向遠方的賓客展示苗寨風情與古樸風俗。壩那人表演的《壩那哦嗬》、《祭狗》等民俗節目,也漸漸走出了大山,走出邵陽,走出湖南,來到了上海、杭州、北京和美國,深受好評和喜愛。 文/圖 納蘭小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