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搏擊,反而要靠三流拳手

雖然標題這麼爭議,但我還是寫了。

搏擊界著名解說張太海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說起過一件事。

某一次崑崙決諸神之戰(目前世界頂級的70KG級別賽事)前夕,張太海在網上和網友吵起來了。因為一名參加諸神之戰的中國拳手微博被人評論:“你看著吧,人家xxx一分鐘就把你打挺屍。”

張太海說:“很多拳迷素質低到了極點,你說你幹嘛用挺屍這兩個字?很多觀眾自己一分錢沒掏,看著免費的內容,但除了謾罵,其實沒有為中國搏擊做過任何實質貢獻。”

中國搏擊,反而要靠三流拳手

很多時候,這個細節代表著很大一部分搏擊觀眾對中國搏擊的態度。

張太海是影視導演,但酷愛搏擊,給自己起了個網名叫“半江湖人”,這也是他對中國搏擊的態度。對這項運動尊敬和熱愛,但對於行業很多現狀讓他無奈,不願涉世太深。

其實資深行業人也明白目前搏擊行業以及職業賽事的瓶頸,在中國搏擊野蠻發展的時候,更多的賽事選擇了顧及眼前利益,大肆民族化炒作,將國外拳手妖魔化。導致了非常多的搏擊觀眾並不是出於這項運動的魅力關注比賽,而更多是在於自身情緒的發洩。而當很多中國選手無法讓自己的情緒得到發洩時,運動員自己也會被當作發洩的對象。

長期以來,這樣的文化氛圍,其實讓更多的人望而卻步。

缺少文化積澱,搏擊比任何運動都要功利。贏了捧上天,輸了,你連呼吸都是錯的。

其實很多拳手不是怕輸,輸不丟人,但是實在扛不住背後的謾罵。

中國搏擊,反而要靠三流拳手

別說中國拳手,就連奇利亞這種曾經處於世界巔峰的人,一旦狀態不穩定,在中國也會遭遇輿論攻擊。播求輸一場比賽,那些諷刺的言論簡直不忍直視。

若干年前,這行業也就一流拳手混得湊合,二流拳手混得很辛苦。三流拳手只能兼職不能靠這個吃飯,因為很難活。

偏偏中國業餘賽事並不系統,不穩定,經濟一不景氣,比賽也特別少。因此基本來說,三流拳手在國內,特別特別特別慘。

問題在於,能一直贏的拳手實在太少,絕大部分的拳手勝負參半甚至勝少敗多。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拳手能吃得上飯,搏擊選手的基數太少,還有幾個人能脫穎而出呢?到最後還是少數人的遊戲。

於是有人說了,為什麼沒有足夠多的拳手能吃得上飯呢?因為沒有足夠多的人掏錢。為什麼沒有足夠多的人掏錢呢?因為漫天都是炒作,漫天都是情緒,沒有文化積澱,沒有英雄,沒有榮譽,沒有價值,也就沒有付費。看個熱鬧還行,掏錢?沒門。

中國搏擊,反而要靠三流拳手

賽事甩鍋給觀眾不給錢,觀眾甩鍋給賽事內容不夠好。爭論了半天,他們都沒等到最好的彼此。

張太海索性拍了部《三流勇士》。

三流,是拳手的實力,勇士,是張太海內心對他們真誠的評價。

其實故事很簡單。

39歲的於紅兵是一名老齡三流拳手,戰績敗多勝少。拳手經紀人培養新人時往往選擇他來“練手”,他的失敗能刷新對方的戰績。

女兒小魚即將跟隨前妻移民,老於頗為苦悶。小魚和老於的女朋友陳青梅水火不容,老於多次說和未果,陳青梅很是委屈。

老於退役,全身心面對家庭生活,卻發現家務事比擂臺上的打鬥更難應付。最終,女兒移民、女友離去,於紅兵孑然一身。

於紅兵在擂臺上覆出,因為,製造“失敗”是他僅存的價值。

中國搏擊,反而要靠三流拳手

電影中,於紅兵走在路上,一旁下棋的大爺看著這位滿身傷病的老拳手,嘟噥了一句:“傻X!”

於紅兵對自己問:“我乾點啥不能掙錢?非要在擂臺上賣皮賣肉?”

你說是純為了吃飯,其實也不是。

我想只要敢站在擂臺上的拳手,內心深處,對這運動,對現場,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癮的。

張太海曾說:“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

不要吹滅他們內心的小火苗,這才是中國搏擊的希望。

5月10日,張太海自編自導的電影《三流勇士》上映。中國搏擊,要靠三流拳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