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盛锡福帽庄的创始人、山东掖县的民族实业家、刘锡三

刘锡三(1896—1982),山东掖县(今莱州市)沙河镇湾头村人,原名占恩,字锡三,民族企业家。1911年,刘锡三于天津创立“盛锡福帽庄”。20世纪30年代,老北京有这样一则民谣:“头顶盛锡福,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意思是这身打扮,从头到脚都是名牌。盛锡福是一家专营帽子的中华老字号,以制作草帽起家,后以呢帽、皮帽为主打产品,兼营上百种帽子,当其盛时,业务拓展到国内各大城市和海外20多个国家地区,被誉为“冠冕群伦”“国货之光”“名驰中外”。

刘锡三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家。其父刘云松幼年读过几年私塾,种地为生,后患癔病,1933年病故。刘锡三有哥哥、姐姐、弟弟各一人。刘家家境贫寒,共有正屋5间,厢房6间,土地不足10亩 。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刘锡三的父亲却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刘锡三先是在村里读私塾,后在刘子山(东莱银行创办人)大院的学堂读过几年书。刘锡三性格刚直,为人厚道,学习刻苦用功。1914年刘锡三18岁时,家乡遭遇严重旱灾,收成不好,外出逃荒,来到青岛。在老乡的介绍下,刘锡三在一家名叫“水手”的小店里干伙计,由于手勤嘴甜,干活利落,所以很是讨人喜欢。当时,青岛的外国人很多,学习英语可为谋生提供契机。刘锡三受老板教诲启发,空暇时间刻苦学习英语,后来可以用英语与外国人作简单的对话 。20岁时,刘锡三来到美清洋行当练习生,该行的主要业务是从中国收购草帽辫运往国外。因为聪明能干,他颇受老板赏识,不久即被提升为正式职员。

草帽辫系用麦秆手工编制而成的草辫,因能用其制作草帽,得名草帽辫。草帽辫是加工草帽的半成品,欧美国家从中国以低价收购,运往本国加工成草帽,从中获得丰厚利润。在山东,“产出之地,若莱州、青州、济南、武定、兖州等处,无不有之” 。清末莱州府属“潍县、沙河镇两地则成为山东最大的草辫生产中心,其产量约占全省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 。1915年,莱州草辫的四大名产“沙河白”“沙河黄”“沙河锯条”“莱州花”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特别奖,被誉为世界最优质草帽辫。由于中国尤其是山东的草帽辫产量丰富,品质优良,且价格低廉,故“洋行收购日增,以致输出货值年有增加” 。

刘锡三所任职的美清洋行即为经营草帽辫的洋商之一。刘锡三的主要工作就是替洋行到乡下挨家挨户收购草帽辫。在工作中,刘锡三兢兢业业,不仅对草帽辫的规格、品种了解得一清二楚,而且学会了制作草帽,为其日后从事帽业奠定了基础。

刘锡三在从事草帽辫出口业务中,看到外国商人从中国购买廉价草帽辫,再将成品高价卖出,获取厚利,十分感慨,于是在“提倡国货”“挽回利权”“实业救国”等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决志改良办法”,自己办厂,生产草帽 。刘锡三先是替美清洋行在青岛收购草帽辫,后来在青岛与天津之间往返,为洋行打理购销草帽辫业务。由于部分时间离开了美清洋行本部,刘锡三就在天津哈尔滨道租了一间屋子,雇了两个人,把外国洋行验收剪下的草辫收集起来,缝制成宽边圆顶草帽出售。

利用美清洋行的弃料加工草帽,只能获得些微利润,于是刘锡三于1911年在天津估衣街归贾胡同南口租了一间门面,开了家“盛聚福”字号,自产自销草帽。后来,他在北京经商的表兄芮成竹来到天津,与其一起经营帽庄。刘锡三在美清洋行学到的经营管理方法、经营草帽辫的知识以及工作期间积累的人脉,此时都派上了用场。他从青岛赊购草帽辫,成本很低,因而生产的草帽价格便宜,有利可图。然而,一到冬天,产品就难以销售。经过打探商情,刘锡三冬天改弹棉花,制棉胎,代客加工,解决了冬季无事可做、无利可图的局面。

1914年,美清洋行迁到天津,刘锡三随同前往,从此就不用在青岛美清洋行和天津盛聚福帽庄之间两地奔波了。1919年,刘锡三从外国进口全套电力制帽设备,成立当时全国第一家机械制帽厂。随后,盛聚福又添设了皮帽工厂、便帽工厂、缎帽工厂。盛聚福除自产自销草帽外,还生产销售小帽、皮帽、将军盔、美式呢帽等各种款式的帽子,生意蒸蒸日上。但是,不久直奉战争爆发,从1922年到1924年间连年内战,时局动荡。为了躲避战乱,盛聚福帽庄于1924年迁到法租界天增里旁,租了一间楼房门面,楼上作为帽厂,楼下作为门市部经营。这时,帽庄只有四五名员工,开支小,成本低,帽品售价便宜,业务日渐起色。同年,刘锡三添设化学漂白工厂,所漂之草辫,洁白光亮。此时的盛聚福草帽,俨然已经“居东亚草帽业之冠”了 。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经营,盛聚福帽庄小有规模。1925年,为了寻求更大发展,刘锡三决定扩大经营。他通过在东莱银行工作的一个亲戚,租得银行两层楼房,将帽店迁到新址。此时,表兄芮成竹病故,盛聚福帽庄改由刘锡三独资经营,暂由史训亭为代理人。出于期望帽庄有新气象的美好愿望,刘锡三将“盛聚福帽庄”改名为“盛锡福帽庄”。

“盛锡福”一名的由来,系从商人最喜欢的一句对联“财源茂盛达三江”中取一“盛”字,从刘锡三自己的名字中取一“锡”字,从福禄寿中取一“福”字组成,以表示帽庄既能使自己财源茂盛,又能给他人带来吉祥。帽庄改名后,刘锡三又向工商部门注册了“三帽”商标。“三帽”商标图案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边有“盛锡福”3字,下边画有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四平硬顶草帽、呢制礼帽、皮制3块瓦帽,3顶帽子摆放呈“品”字,帽子下面是“三帽商标”4字,从上往下念便是“锡三”2字 。这种设计独具匠心,借以表达刘锡三发展企业的抱负。盛锡福成立之初,刘锡三仍在美清洋行任职,后来为了全力经营帽庄,干脆辞去了美清洋行的职务,从此踏上了职业企业家的艰难征途。

新帽庄开业后,刘锡三购置机器设备,不断提高制帽工艺;扩大企业规模,逐步完善规章制度,紧跟时尚潮流,及时推出深受市场欢迎的帽品。这些措施使盛锡福蒸蒸日上,一派繁荣。

20世纪20年代,西方妇女流行戴帽子的风俗渐渐传入国内,天津大街上出现了一些妇女戴草帽的现象。刘锡三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请人设计了一款女式草帽。为了及时打开销路,他聘请一个在天津打零工的白俄女人,让其戴着该款草帽,在盛锡福门市部里穿梭,对外宣传说她是盛锡福高薪聘请的女帽设计师。刘锡三这一招果然奏效,一传十,十传百,盛锡福女式草帽的销售十分抢手 。

这一时期,硬平顶草帽也很流行。这款草帽是由日本厂家用中国出产的草帽辫加工制成,样式新颖独特,颇受国人青睐。与此相比,盛锡福的圆顶宽边草帽便稍显逊色。面对这种情况,刘锡三非常着急,于是用普通漂白草帽辫加工制成硬平顶草帽,并推向市场。但效果甚微,仍不及日本产品做工精细,光亮洁白。于是,刘锡三决定再行改进工艺,以与日本草帽竞争。恰好此时有一个叫桑斯的法国人,从法国运来折式草帽机器,原打算自己设厂制作草帽,后因被天津法国工部局聘去工作,便把机器卖给了刘锡三。使用法国机器生产的草帽,不仅针脚平整,接缝均匀,品质大为提高,而且产量剧增。这样,盛锡福在与日本草帽竞争中逐渐摆脱了劣势。但是,刘锡三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又从青岛专门请来漂白技师周绍熙,通过精心研究,漂白技术大为提高,生产出来的草帽质量超过日制草帽,使盛锡福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当时草帽辫价格很便宜,一把草帽辫才2角钱,可制草帽5顶,加上工料费用也不到2元,而在市场上可以卖6元,且比日本的硬平顶草帽售价便宜得多,因而一路畅销。到1926年三年大结算时,盛锡福获得纯利10万多银元。经过几年竞争,盛锡福不仅把日本草帽挤出中国市场,而且也壮大了自身的实力。

有了10万多元资金,刘锡三趁热打铁,扩大企业规模,完善各部机构。1926年盛锡福增设进出口部,办理澳洲羊毛进口业务,供给本厂作呢帽原料,同时向意大利、英国、德国、法国出口草帽辫,并兼营其他贸易 。另外,盛锡福为扩大销售范围,在法租界天祥市场内设立第一分销处,在梨栈大街设立第二分销处。

正当业务飞速发展之际,盛锡福遭遇了一次劫难。1927年秋,由于电线走火,帽庄发生火灾,全厂机器设备、原料、成品统统付之一炬。刘锡三遭此损失,不得不辗转另外租赁3间楼房,楼下卖货,楼上当成制帽作坊,勉强维持生产。与此同时,刘锡三又积极向承保火险的法国保险公司交涉,要求赔偿。然而,法国保险公司为摆脱责任,一口咬定是盛锡福自己放的火,拒绝支付赔偿。刘锡三据理力争,一直找到法国工部局,但法国工部局为了偏袒保险公司,竟然逮捕帽庄4名工人,并逼迫他们承认放火烧厂。后经刘锡三不懈努力,另外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法方不得不同意重新勘察火场,确认事故原因系电线走火引起火灾,保险公司不得不如数赔偿盛锡福10万元保险金。在拿到保险公司赔款后,刘锡三又通过同乡关系从东莱银行贷款18万元,在原来地基上重建盛锡福。

1929年新盛锡福大楼落成。大楼由德国贝伦德工程司设计并承建,为欧式建筑,连地下室共6层。新盛锡福大楼除不设印刷厂和仓库外,包括总管理处、六个工厂、批发部、零售部、函售部、采购部、会计部和存款部等企业所有机构,是盛锡福生产基地和国内外市场营销网络的调度中心。另外,刘锡三还从海外购进最先进的草帽机器设备,招募新工人,使盛锡福帽庄在废墟上重焕新生。

进入30年代,重新崛起的盛锡福走上了营业的顶峰。这一阶段盛锡福继续购置机器,添设工厂,扩大生产规模;帽子样式不断翻新,新颖时尚,质量上乘,种类齐全;销售业务迅速拓展,卖场遍及全国,远销海外。

1931年,盛锡福添设了通帽工厂、印刷工厂、毡帽工厂。1934年,刘锡三投资20万银元,从德国礼和洋行购买了一套制胎机器,筹建了毡帽胎工厂,即呢帽胎工厂,使用进口澳洲羊毛制作原料,开始自己生产呢帽胎 。1935年盛锡福高薪聘请上海经验丰富的制帽技师陈世皋和张志谦,来厂指导生产。生产工艺得到改进后,染色与上胶配方的合理准确,克服了帽子染色后膨胀松散的现象,因此生产的毡帽“虽经潮湿,永不走样,装潢雅致,料高工精,定价低廉”,深受市场欢迎 。到1935年,盛锡福毡帽厂生产能力已大大提高,各种毡帽如三角式、流行式和礼式,均能生产 。

刘锡三不仅注重在外延上扩大生产,还十分重视在内涵上发展,注重新产品的研发。1931年,盛锡福用各色毛棉线与棕丝帽辫,制成老少皆宜、新颖别致的帽子,不仅在华北各地销路很广,而且畅销于南洋群岛一带。到30年代,盛锡福实际生产的帽子款式超过200多种 。从季节上说,夏季有美观遮阳的草帽,春秋有各种各样的呢帽、毡帽、线帽,冬季有御寒的皮帽,四季皆全;从价格上说,无论是昂贵的,廉价的,还是价格适中的,顾客可以各取所需;从年龄上说,有成人帽、老人帽、青年帽、儿童帽、婴儿帽,应有尽有。

随着帽子产量增多,质量提高,销量上涨,盛锡福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供货机制。除了早在1926年成立的进出口部,负责进口澳洲羊毛做呢帽原料外,30年代又开设了福记草辫行,附设仓库,招揽山东掖县、河南辛庄、河北庆云等地客商,收购各种草帽辫。由于刘锡三多年从事草帽辫业务,关系多,行情熟,所以能够招来昔日的客商,签订供货合同,使福记草辫行有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福记草辫行除直接供给盛锡福生产原料外,余货还出口国外。

继1929年在菲律宾马尼拉国际嘉年华会上荣获一等奖后,盛锡福“三帽”牌帽子1934年又在巴拿马国际展览会上荣获超等奖。此时“三帽”牌帽子的社会影响,已是非同一般,仅仅在天津市场上产销帽子,已经不能满足刘锡三决心要做“帽子大王”的雄心,于是他开始在天津以外开设分店,更直接地向顾客推销“三帽”牌帽子。

1936年,北京盛锡福开业,帽庄位于西单北大街路东,主营礼帽、皮帽、毡帽、童帽、草帽、马猴帽、呢子帽、老太太帽等,产品多数由天津总号监制。西单店开业不久,为满足市场需求,刘锡三后来又在沙滩、前门和王府井大街开设了几家分店,其中门面最大的是王府井盛锡福。

虽然天津总店和北京分店生意红红火火,但刘锡三并不满足事业仅在北方的现状,于是1936年盛锡福设立了南京分销处。同年,刘锡三又委任牛致斋为经理,在武汉开设“盛锡福帽厂汉口发行所”,门市部设在汉口中山大道,销货以天津本厂产品为主。由于盛锡福商店地处汉口闹市,门面装修得富丽堂皇,橱窗霓虹灯闪烁,报纸广告大肆宣传,加上久负盛名的“三帽”牌商标,所以盛锡福一开业,很快就在武汉市场打开了销路。

30年代前期,除了在国内北京、南京、武汉、青岛、济南、徐州等地设立分号外,盛锡福还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经销处和交易商行 。到“七七事变”前,不包括临时工在内,盛锡福全厂正式工人已发展到280多人,全年生产各种帽子40万顶,呢帽产量最高达到24万顶 ,堪称盛锡福历史上最为红火的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天津盛锡福总店开始由盛转衰,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在艰难中爬行。

抗战期间,盛锡福营业有所调整:一是1938年秋武汉沦陷前夕,刘锡三将武汉盛锡福搬迁重庆;二是1939年创办了上海分店,其他乏善可陈。1939年,刘锡三到上海办事,被万商云集、十里洋场的南京路深深吸引,心中萌生在上海开设分店的想法。经过仔细挑选,最后相中南京路747号,于是用重金买下一家商店,设立“盛锡福帽厂上海发行所”。刘锡三将楼房风格改建成和天津总店外表相似,作为盛锡福帽厂在上海的分店,盛锡福招牌字体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笔。盛锡福上海分店主要向市场推出款式新颖、做工考究的“三帽”牌草帽、呢帽、皮帽等各类帽子。同年,刘锡三又让上海盛锡福帽店以中国最大帽业的资格,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结果获得荣誉奖。这一时期盛锡福生产的草帽,特别是“平顶金丝草帽”和“高级兔子呢帽”,受到中外人士的广泛喜爱,誉满海外。在上海,盛锡福成为名副其实的“帽业之冠” 。

抗战期间盛锡福除了在上海、重庆业务有所拓展外,总体营业不佳。天津沦陷后,盛锡福的出口业务完全停止,许多产品没有了销路。由于战争,高级金丝草帽无人问津,产品因滞销而大量积压。漂白平顶草帽也因防空关系而不能销售,盛锡福只好将已生产出的草帽染成灰色,名曰“防空草帽”。此外,盛锡福在外地的各项账款也收不回来,帽庄资金链存在断裂的危险。恰在此时,企业内部又有人落井下石,要求分账。刘锡三提议延期一年结算,遭到其内弟卞某强烈反对。卞某还带头起哄,煽动工人罢工闹事,其目的是想借此逼迫刘锡三让步,尽快分账,以弥补自己因吃喝嫖赌而落下的亏空。后来,经法国工部局出面调解,刘锡三与股东达成协议,只分天津总店的部分盈利,才算解决了罢工事件。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国共内战随后而起,局势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由于各地交通阻塞,帽品原料来源中断,盛锡福度日艰难。1946年,北平盛锡福不再由天津总号供应帽子,改由自己在北平找小帽作坊加工,从而渐渐从天津盛锡福总部分化出来。1948年后,天津盛锡福无力支付工人工资,全厂工人由原来的280多人,锐减到120多人,陷入极度困境 。无奈之下,刘锡三于1948年转往台北经营盛锡福分号,由其长子刘大奎负责南方几个分号业务,由其次子刘洪杰负责经营天津盛锡福。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代发生变化,盛锡福依旧在曲折中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的衣着风气发生变化,长袍改短服,呢帽、便帽改为圆顶干部帽。由于呢帽没有了市场,盛锡福改做干部帽。原来生产呢帽的机器也都用不上了,只能改用缝纫机做,营业状况急剧下降,工人大量失业。为了解决工人失业问题,刘洪杰干起了拔丝厂,但是刘家是做帽子的,对拔丝厂的业务不熟悉,营业很不景气。

50年代后期,盛锡福经营略有所好转。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周恩来总理指示:“要进一步发扬盛锡福老字号和著名三帽商标的优势,更好地为首长、外宾和首都人民服务。” 此后,王府井盛锡福改建为北京盛锡福制帽厂。1957年,盛锡福恢复毡帽生产,并成立第二车间,职工达到四百多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北京盛锡福业务又陷于半停顿状态。改革开放后,盛锡福再次焕发青春。1980年1月恢复了盛锡福字号,工人增至600人。1984年,北京市政府下达了进一步扩建盛锡福厂房以及筹建毡帽厂的决定。1986年,“全国盛锡福帽业联合会”成立,共有北京、天津、南京、武汉、上海、青岛等地的帽厂(店)8家,职工总数一千八百多人。

刘锡三如同许多近代优秀企业家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他虽然远在天津,但是很注重乡里感情,无论乡亲个人求援,还是村中因办学堂、救灾等募捐,他总是慷慨解囊,尽力相助,因此乡望较高,村中曾赠他一块“见义勇为”匾。同时,作为山东旅津同乡会副会长、华商工会监察委员、天津商会董事,刘锡三还积极为在津的乡民谋利益,为天津的商民谋利益。

早在清末就有人提出成立“山东旅津同乡会”的动议,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时机才算成熟,此时在天津的山东人达10万之多。随着人数增多,实力增强,他们迫切要求“联络乡谊、发挥互动、培养道德、增进同乡福利”。一开始,章丘巨商赵春霆、掖县吕海寰提出组建山东公学,但此想法因为资金不足而流产。1930年秋天,费县王燕泉和济宁骆午唐两人再次倡议建立山东公学,并组建了山东公学筹委会,徐皆平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刘锡三为委员会成员。在1931年筹委会召开的会议上,刘锡三提出:“如果只筹办公学,对旅津的山东商人来说,其发挥的作用有限,而且也不利于同乡之间的联系。” 因此,他提议先成立山东同乡会,以同乡会为依托,再筹办公学。在刘锡三的建议下,1931年“山东旅津同乡会”正式成立,会长为吕海寰,刘锡三担任副会长。

“山东旅津同乡会”虽然成立,但因资金短缺,无法置地建房,只得暂借“山东登莱旅津同乡会”房屋作为会址。1933年,“山东旅津同乡会”将会址从杏花村庆喜里9号迁到大沽路上的95号楼,同时改名为“山东会馆”。同乡会随即向旅津鲁商募集资金,刘锡三捐款300元。由于资金筹措不理想,同乡会又向银行贷款,但是仍然相差很多。1935年,刘锡三提出一个筹款办法,即发行山东同乡会“六厘债票”,经董事会同意开始印制发行推销。原计划发行2万元债票,以其款半数还欠款,半数用以增建可供出租的临街楼房,收取租金。但是,此时华北政局不稳,风雨飘摇,人心惶惶。在此情况下,认购“六厘债票”者不甚踊跃,推销结果并不理想,勉强售出半数 。

山东会馆成立后,刘锡三积极投身会馆慈善活动。由于山东同乡子女要求入山东公学者逐年增加,原山东公学校舍狭窄,不敷使用。1940年,徐皆平觅得会馆附近两个大四合院,院落地势宽阔,适合学校使用。为了买下这片房舍,山东在津各大商号开始募捐,刘锡三积极出资,山东公学终于得以扩建。

抗战时期,药价飞涨,贫困者有病无力医治,富有者无医院可投。刘锡三大力支持张纪正医学博士创办医院,并将会馆房屋开辟为山东医院,后改名为津光医院,不久又扩大为红十字医院,从而使家境贫寒的市民看得起病 。

刘锡三不仅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而且也十分关心国家命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1932年5月25日,上海各商会联合发起废止内战大同盟运动,得到各地的普遍支持。当张伯苓等人在天津发起后,刘锡三积极响应,参加废止内战联合行动,以安内御外,强国利民,彰显了近代企业家的民族气节。

1982年,刘锡三在台湾病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