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中此四人最特殊,每人都有兩個外號,卻一個比一個死得慘

《水滸傳》中有一大怪象,即是不論你是綠林好漢還是那官軍中的人才,亦或是街邊的小販都會給自己取個外號,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自然是那梁山上的一百單八位好漢了,這些個人姓甚名誰也許你很難記全,但若是提到他們的外號,這些人的形象立刻就浮現在你腦海之中,可見這些外號雖然不一定名副其實,但的確是起到了幫你認識它們的使用者的作用,而其中絕大多數人的外號都是用來吹捧自己。

梁山好漢中此四人最特殊,每人都有兩個外號,卻一個比一個死得慘

(魯智深、武松劇照)

​比如前文提到的街邊小販也有外號這事來說,那賣肉的鄭屠也裝模作樣的給自己取了個“鎮關西”的外號,結果卻是被魯智深三拳給打死,可見這人外號與實際實力之間有多大的差距,反觀魯智深的外號“花和尚”倒是一點不假,是對他為人的完美詮釋,不過樑山上像魯智深這般謙虛的人可不多。

諸如“打虎將”李忠、“小霸王”周通之類靠外號唬人的角色不在少數,但你說這些個人吹噓自己他也就取了一個外號,而梁山上有四人不同,那四人居然有兩個外號。外號不一定和實力成正比,如果是有兩個外號呢?雖然原著中並無此設定,但從這四位好漢的結局來看,有兩個外號似乎並不能給他們帶來好運,反而一個比一個死得慘。

梁山好漢中此四人最特殊,每人都有兩個外號,卻一個比一個死得慘

(宋江劇照)

首先第一位登場的即是那梁山的老大哥宋江了,宋江人稱“及時雨”,又喚“呼保義”,其實這兩個外號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說這人十分仗義,人家一叫他他就會來幫忙,事實上這人虛偽得很,結交天下好漢也只是為了自己一個虛名罷了,你看看他最後被毒死之前還想著先害死李逵,為的就是不讓李逵破壞自己的忠義之名,作為被毒死之人,他的結局不算最慘。

第二位登場的便是那“船火兒”張橫的弟弟張順了,眾所周知,這人外號乃是“浪裡白條”,其實在簡版的《水滸傳》中他的外號是“浪裡白跳”,一字之差,意思卻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這人在水下的功夫十分了得,如魚得水一般,不過很遺憾,兩個外號並沒讓張順變得特殊,他死於湧金門一役,身中數箭,不要太慘。

梁山好漢中此四人最特殊,每人都有兩個外號,卻一個比一個死得慘

(孫二孃劇照)

第三位登場的則是一位本就該死的“好漢”,這人能上梁山簡直就是侮辱了“好漢”兩個字,她便是那十字坡開黑店的賊婆娘孫二孃,孫二孃能在遇上武松這種嫉惡如仇的人之後活下來本就是個奇蹟,畢竟她有心殺武松卻被武松擒住,但武松卻意外的與他們夫婦二人結拜,劇情轉折實在是有些突兀,而孫二孃的外號可不只有“母夜叉”,事實上有一版《水滸傳》中她是叫“母藥叉”,甚至後者更符合她的形象,畢竟她正是用那迷藥將過路客麻翻後再行兇的惡婆娘,她最後的結局是被杜微的飛刀所殺。

梁山好漢中此四人最特殊,每人都有兩個外號,卻一個比一個死得慘

(王定六劇照)

第四位登場的相對前面三人來說較為龍套,此人名為王定六,他就是典型的好的不學學壞的那種人,本是揚子江邊開酒店的商販,卻因為傾慕梁山而上了梁山,而他的外號一是叫“活閃婆”,另一種則是叫“霍閃婆”,至於含義是啥其實並不重要,因為以這人在原著中的戲份來看,他完全就是個可有可無的角色,最終的結局也是如同龍套一般,於宣州一戰被藥箭射死。縱然有雙外號加持也並沒有讓這四位好漢變得特殊,反倒是一個比一個死得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