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總“三三制”隊形妙在何處?1顆炸彈丟下,炸不著兩個人

在有關我軍戰史的討論中,經常有人對我軍取得的偉大勝利嗤之以鼻,認為不過是靠人多,用士兵的生命換來的勝利,是“人海戰術”。在很多影視作品中,一些導演不懂軍事也不懂歷史,拍出來的場景似乎也是一堆人擠著向前衝,被當作“人海戰術”的確鑿證據。

林總“三三制”隊形妙在何處?1顆炸彈丟下,炸不著兩個人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要知道,從紅軍到八路軍,再到解放軍志願軍,我軍在大部分戰鬥中人數都是佔劣勢的。比如第一次反“圍剿”中,敵軍超過10萬人,而與之作戰的紅軍只有4萬多人。第四次反“圍剿”中,敵人40萬人,紅軍不過7萬人。如果要靠人海戰術取勝,起碼人數要遠比地方多,人數佔劣勢的我軍怎麼可能考人堆戰勝敵軍?

其實人海戰術的這個概念由來已久。在古代的冷兵器戰爭時期,人數多寡對戰爭勝負影響很大,人數多的一方有很大優勢。但自從自動武器出現後,一群人一窩蜂的衝鋒就與送死無異。比如英國在一次屠殺土著的戰鬥中,6挺機槍擋住幾千名土著戰士的衝鋒,並射殺了上千人。

但正所謂人的思維是有慣性的,雖然武器進步了,可是很多將領還不能理解新式武器的強大殺傷力,所用的戰術依舊是陳舊的戰術。比如在日俄戰爭中,日軍攻打旅順。面對俄軍的機槍大炮碉堡鐵絲網,乃木希典的使出了肉彈衝鋒,讓士兵們排出密集隊形向俄軍陣地衝擊,甚至連開槍都不開,就為了快點跑。結果傷亡數萬人後一無所獲。

林總“三三制”隊形妙在何處?1顆炸彈丟下,炸不著兩個人

這次戰役應該說給日本人與俄國人都留下深刻印象。按理說,但凡有點眼光的軍官都應該認識到,在機槍與堡壘面前,排成密集隊形衝鋒的步兵就如同草芥一樣,會被敵軍火力輕易收割。可似乎歐洲各國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十年後的一戰中,歐洲國家的軍隊依舊在用步兵衝鋒去迎擊對面的機槍。

比如在索姆河戰役中,英軍第一天就傷亡了6萬人,因為英軍進攻方式很簡單,就是部隊沿敵軍防線一字排開,然後步兵們端著槍向前衝鋒。而德軍在陣地前架設了鐵絲網,士兵們躲在戰壕與碉堡裡,以機槍為主要武器向英軍瘋狂射擊。但等德軍進攻時也沒什麼心意,和英軍一樣靠步兵衝鋒。

林總“三三制”隊形妙在何處?1顆炸彈丟下,炸不著兩個人

相比之下,長期在人數上佔劣勢的我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摸索出了許多在人數佔劣勢情況下作戰的戰術。而這些戰術,從紅軍時期,到抗戰時期,再到解放戰爭與抗美援朝,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其中最知名的便是三三制。三三制很簡單,就是三個人一組構成一個三角形,每個人之間距離保證一顆手榴彈炸不到兩個人。而三三制擴大開來,就是三個連之間排成三角,乃至三個團三個師排成三角。這樣在進攻時就可以分散敵軍火力,減少傷亡。

林總“三三制”隊形妙在何處?1顆炸彈丟下,炸不著兩個人

很可笑的是,在與敵人作戰中,作為擁有更多士兵、裝備更好的國軍卻經常用人海戰術這一低級的戰術。比如在塔山阻擊戰中,國軍獨立95師就來了一次標準的人海戰術。這支部隊因為打仗不要命被稱為趙子龍師。他們的戰術很簡單,就是整營整團的衝鋒,靠前排的戰友擋住子彈。結果這個師在進攻我軍塔山陣地時損失慘重,最後一個師縮編成一個團。

抗美援朝戰場上,起初由於對美軍不瞭解,還像對付國軍那樣吹著衝鋒號進攻,導致最初幾次戰役中損失不小。不過隨著對美軍瞭解的增多,志願軍學會了用更少的人去與敵軍作戰。

比如上甘嶺戰役,陣地上我軍人數一直不多,但敵軍卻始終無法攻佔我軍陣地。除了坑道與炮火支援外,防禦部隊採用的戰術也至關重要。

林總“三三制”隊形妙在何處?1顆炸彈丟下,炸不著兩個人

我軍在陣地上以及坑道口設置火力點,上面儲存自動武器與充足的彈藥與手榴彈。每個火力點只有一兩個戰士駐守,由於火力點工事比較堅固,位置也刁鑽,敵軍火力很難摧毀。敵人進攻時,火力點上的戰士憑藉自動武器的強大火力壓制敵人,就算戰士犧牲,也只是一兩個人的犧牲。隨後就有其他戰士取代犧牲的戰士繼續戰鬥。

林總“三三制”隊形妙在何處?1顆炸彈丟下,炸不著兩個人

這種戰術,雖然火力點上的戰士幾乎很難生存,但大家前赴後繼毫不畏懼,保證每個火力點的火力不間斷,這樣算下來整體的傷亡數字就很小,而且陣地也守住了。

所以說,我軍的戰術與“人海戰術”有著根本不同,在戰火中成長的我軍十分珍惜戰士們的生命,所以力圖以最小的傷亡去獲取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