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步兵靠「三三制」包打天下?其實裡面另有乾坤!

現在很多人一談起解放軍的步兵戰術就喜歡引用“三三制”,似乎這個神奇的編制可以做到包打天下。但是翻遍解放軍的軍語卻發現,只有“班作戰行動”和“班戰術”的說法,並沒有“三三制”這種講法。那麼解放軍的步兵班戰術又是怎麼樣的呢?這當中與網上熱炒的“三三制”又都有哪些淵源呢?別急,聽我細細講來:

以往解放軍步兵班最常見的編制是九人班,編有三名步槍手、一個輕機槍組(正、副射手)和兩個火箭筒組(正、副射手)。 就具體的戰鬥編組來說,籠統地歸為“三三制”是不對的。因為這當中有著相當大的靈活性:由於步兵班要進行諸如進攻戰鬥、防守戰鬥、先遣戰鬥等不同類型的戰鬥任務,因此具體的編組就會有些許出入。

解放軍步兵靠“三三制”包打天下?其實裡面另有乾坤!

一般來說,在大多數情況下機槍射手組會和班長一起組成指揮/火力組。而對於整個班組而言,指揮/火力組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它擔負的是班組中的值班火器,換句話說,在交替掩護前進的過程中,它是最為主要壓制火器。很多人可能會說了:在西方,尤其是美軍步兵班組中一般有兩挺機槍,因此我軍的步兵在火力上佔劣勢。但就事實而言,那兩種本來就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放在一起對比就是極為愚蠢的:美軍步兵的步槍(陸軍為M4、陸戰隊為M16A4)大多隻有三發點射能力,不具備全自動射擊模式,因此在近距離的火力不足只能依靠機槍的數量來彌補。

解放軍步兵靠“三三制”包打天下?其實裡面另有乾坤!

由於歐美步兵大多數在裝甲車輛200米半徑內活動,因此對於攻堅類武器的需求並不是非常迫切。而解放軍由於在革命戰爭時代飽受對方堅固工事和交叉火力網之苦,摧毀它們的唯一方式就是靠人力來投送炸藥包。爆破手的極高傷亡率讓解放軍對於攻堅火器的需求量極為巨大(“蘇軍鐵甲洪流威脅”只能算作是誘因)。而在建國後的歷次戰鬥中火箭筒在摧毀敵方堅固工事的戰鬥中作用突出,這也就是為什麼解放軍到目前為止還在保留著數量巨大的火箭筒的緣故。畢竟制導武器的作用是去打擊那些高價值的目標,而不是被隨便用來炸敵人的野戰工事的。

解放軍步兵靠“三三制”包打天下?其實裡面另有乾坤!

伴隨著軍隊改革的腳步,目前的解放軍步兵早已告別了“兩條腿一杆槍”的時代,種類豐富、性能可靠、威力巨大的現代化武器已經陸續裝備了各個合成營,未來的解放軍步兵編組也不再跟以往一樣需要依靠人力投送炸藥包才能摧毀堅固目標了。畢竟現在的解放軍已經再也不是要啥沒啥的時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