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慎選血管支架,能救命又長壽

冠心病是指心臟血管狹窄程度至少一條達管徑的 70% 以上。管徑越狹窄,血液供應越不足,一旦狹窄程度達 70% 以上,即可能造成心肌缺氧。若是造成血管狹窄的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就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

臨床上有很多方式可以診斷冠心病,包括靜止心電圖、運動心電圖、核子心臟醫學檢查、心臟超音波檢查、 24 小時連續心電圖紀錄、心導管冠狀動脈攝影或是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等方式,可評估血管狹窄的程度,判斷是否有冠心病。

冠心病的治療選項很多元,包括藥物、氣球擴張術,以及血管支架置放術、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等等,可降低病人因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的死亡風險。若是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時,心導管介入術是主要的治療選項。

冠心病患者慎選血管支架,能救命又長壽

急救第一要務:快速打通血管

胸悶是急性心肌梗塞發生時的典型症狀。由於血管阻塞,病人會出現胸悶、有壓迫感的典型症狀,不適感甚至會傳到左手臂、脖子、下巴或是背部,有些甚至還會傳至右手臂。

其他症狀還包括呼吸困難、冒冷汗、暈倒,甚至因上腹部疼痛而被誤以為是胃痛。若是出現心肌梗塞的表現,有極高比例的病人血管已全部被塞住,必須緊急打通血管,且需與時間賽跑,讓阻塞部位得以快速打通,恢復血流。

重度級或是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可分別提供 24 小時與白天時段的緊急心導管介入性治療。心電圖 ST 段上升的病人從進急診的那一刻起,有 7 成以上的病人可於 90 分鐘送至心導管室,接受心導管介入手術,打通血管,恢復血流。

9 成以上病人經置放支架恢復血流

心導管介入手術是心肌梗塞的主要治療選項。以極細的不鏽鋼導線通過血管阻塞部位,使用時要極為小心,以免穿破血管。

心導管直達堵塞處後,先吸除造成阻塞的血栓,再以氣球擴張術撐開血管。血栓是堵住血管的急性病因,但因病人的血管原本就有狹窄的現象,移除血栓後,得再置放支架,以撐住血管。約 9 成以上的病人經置放支架後,血液得以恢復暢通。

冠心病患者慎選血管支架,能救命又長壽

血管支架分三大類,各有不同差異

血管支架可分為非塗藥支架、塗藥支架與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三大類。三大類產品不論在作用、再狹窄的機率與費用各有差異,病人得多加評估。

非塗藥支架與塗藥支架都是金屬製成,置放後會永久留在體內,而除了這兩大類血管支架外,近年更有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問世,提供病人另一種選擇。

非塗藥支架

特性:非塗藥支架是微小的網狀管,如鷹架般可以撐開血管,並提供良好的支撐力。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病人在植入血管支架後,內皮細胞及血管的平滑肌細胞因受到外來刺激,會在支架的網狀空間中增生出新的組織。健保給付每人 1 年可置放 4 支非塗藥血管支架。

再狹窄率:使用非塗藥的一般支架,術後 6 個月的再狹窄率為 20 ~ 25% ,再狹窄率偏高。

冠心病患者慎選血管支架,能救命又長壽

塗藥支架

特性:塗藥支架與非塗藥支架的置放方法完全相同,但塗藥支架會在金屬支架的表面塗上藥物,這些藥物會緩緩滲入周圍的管壁組織,防止平滑肌細胞及組織增生,避免再度堵塞血管的風險,大幅降低支架內再狹窄的機率。

再狹窄率:採用塗藥支架,病人術後 6 ~ 8 個月的再狹窄率為 5 ~ 8% ,少數患者可能產生晚期支架內血栓。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

特性:新發展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則是採用聚乳酸類材料製成,雖然是塑膠材質,但與金屬材質的支架具有同等的支撐力。在植入人體 3 年左右,因動脈管徑大小已被定型,可以不需要藉助支撐物時,植入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即會自動分解為二氧化碳及水,被人體自然代謝分解吸收。

再狹窄率:由於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的表面也有塗上藥物,血管再狹窄率與塗藥支架相近,亦約 5 ~ 8%。

選用血管支架,不是越貴越新就好

三大不同的支架或模組可供選擇,由於價位差異極大,也讓不少病人質疑:是否越貴越好?或是新問世的產品一定比傳統支架來好?其實不然。

不同支架的特性不同,適用對象也略有差異。再狹窄率是病人選擇支架或模架的重要考量因素,雖然健保給付的非塗藥支架,再狹窄的機率相對於其他選擇要高出不少,但對於某些具特殊血管優勢的病人可就沒有太大的影響。

血管較粗或狹窄較短病人→可選用非塗藥支架

一般的血管直徑約為 2.8 毫米,但有些病人的血管較粗,直徑可達 3.0 或 4.0 毫米,血管較粗的病人發生再狹窄的機率相對較低,可考慮選用非塗藥支架。此外,若狹窄的血管長度較短,也可選用非塗藥支架即可,其發生再狹窄的機率與採用塗藥支架相差不多。

冠心病患者慎選血管支架,能救命又長壽

血管較細或狹窄較長病人→可選用塗藥支架

反倒是糖尿病、慢性腎病變患者,或是血管較細、狹窄程度較長的病人,若選擇非塗藥支架,再狹窄的機率較高,可評估選用塗藥支架。

擔心冠狀動脈再阻塞的人→可選用血管模架

至於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因與金屬支架的支撐力相當,再狹窄率也與塗藥支架相近,且有不長期留在體內的優勢,日後萬一病人再度出現冠狀動脈阻塞,而需再次接受治療時,也可不受先前植入物的干擾,病人可選擇的治療方式較多。但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也並非所有病人皆適用,還是得經由臨床醫師判斷病人的血管適合與否。

什麼是血管支架置放手術?

依病人各別狀況選定血管支架後,再來即是進行血管支架置放手術了。心導管介入手術可從手部橈動脈或是大腿股動脈進入。目前在臨床運用上,約有 8 成的心導管手術是採橈動脈進入, 2 成從股動脈進入。

橈動脈心導管介入術

橈動脈較容易止血,臨床上使用的比例高,病人手術後,在心導管室即可拔除血管鞘,當場止血,但仍有部分病人評估解剖學上的血管差異,考量從橈動脈進入相對複雜,而需改由股動脈。曾有一名病人,先前已從橈動脈進行心導管手術,第二次要從另一手進行,但檢查發現,病人受到血管結構的影響,得繞 360 度才能抵達心臟部位,考量傷及血管等風險,最後決定改由股動脈進行。

冠心病患者慎選血管支架,能救命又長壽

股動脈心導管介入術

若從股動脈進入,皮下組織的止血不易,容易有再出血的併發症。病人術後需服用抗凝血劑,離開心導管室後 4 小時才能移除血管鞘,加壓 15 ~ 20 分鐘止血後,病人還需再平躺 6 小時,對病人的術後生活較為不便。若血流至後腹腔還有造成內出血之虞。

避免血栓,術後保養最重要

打通血管、置放支架,讓原本阻塞的血流得以恢復暢通,但病人術後的保養可輕忽不得,千萬別讓血管阻塞再度找上門。

不論是未塗藥支架、塗藥支架或是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都屬於外來物質,即使再狹窄的機率不同,但還是可能造成支架或模架內血栓。

只要是屬於 ST 段上升、非 ST 段上升或是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病人,接受血管支架置放手術後,皆需服用阿司匹林,並且並用保栓通或百無凝,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建議服藥時間為 9 ~ 12 個月,若未規則服藥,一旦再次發生心肌梗塞,傷害更形嚴重。

不宜激烈運動、少吃油炸高糖食物

除了規則服藥外,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後一個月內,不宜採取過於激烈的運動。運動以散步為宜,其他運動對於病人而言都過於激烈。儘量避免曬太陽,以及流汗或脫水,以免血液過於濃稠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

手術後約需 2 ~ 3 周的時間,內皮細胞才可包覆支架,降低風險。但即使過了這段時間,病人仍應避免從事挑戰極限的運動,馬拉松或是自行車競技之類的比賽過於激烈,絕不能參加。運動以可讓自己放鬆的項目為宜,不要是競賽性質的運動。

若有三高等慢性疾病者,一定要配合醫矚用藥,穩定控制病情。注意飲食,少吃油炸、高糖與高膽固醇類的食物,且戒菸,並放鬆心情,擁有規律作息,讓自己保持在健康的生活型態中。

冠心病患者慎選血管支架,能救命又長壽

什麼是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心肌梗塞的病人約有 8 ~ 9 成,可經由血管支架置放手術,改善血管狹窄的問題;但還是約有 1 ~ 2 成的病人,需接受外科的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血管支架置放手術是在打通血管後,以支架撐住狹窄的血管,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則是以外科手術,繞過阻塞部位,打造出另一條血流通路,增加血流量。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除了體內存有支架外,也曾接受過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而前臺中市長鬍志強亦曾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種情況建議做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相對於以心導管介入手術置放血管支架,外科的心臟手術讓不少病人怯步,但對於病情較複雜的病人而言,仍是必要的治療方式。

  • 大多數病人都可接受血管支架置放手術,但若是三條血管狹窄的程度相當嚴重,需置放 5 支以上的支架,則會評估改採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 若病人左主幹血管嚴重狹窄、三條冠狀動脈中有含左前降枝近端血管狹窄,一旦處理不當可能影響其他血管,有致命性的危險,且治療上較為複雜,亦會評估改由心臟外科醫師執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 有些病人因心肌梗塞合併機械性併發症,例如心室中膈缺損或嚴重的二尖瓣閉鎖不全,需經由外科修補,也建議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如您還有其他疑問,可直接私信諮詢,我會在三天內回覆過去,如有拖延,可點擊下面的藍色小字 :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