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我該咋愛你才好?請掌握五原則,實現和平共處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我該咋愛你才好?請掌握五原則,實現和平共處

經常接到家長的“告狀”電話,有時一聊半個小時,告的是誰呢?我的學生,她自家的孩子,罪狀一條又一條,簡直“罄竹難書”!末了總是這麼一句:“老師,我真拿他沒辦法,不聽我的,你的話他還肯聽,幫我教育一下吧。”現在更方便,打開微信, “投訴”的微信留言魚貫而入。總之叛逆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同,家長的煩惱都是相似的。

年青時,接到這樣的任務,總是嗤之以鼻,認為家長也太無能了,怎麼自己的一個孩子都管不了?直到自己的孩子上了初中,進入叛逆期,對這個問題才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記得那時也時不時打電話向班主任“求援”,班主任總是很吃驚:“不會吧,小馨在學校挺乖的,怎麼在家裡跟‘小刺蝟’似的?”(年青的班主任是很難體味到家長的苦楚的。)在自己無助的時候,我才對那些“告狀”的學生家長的那種無奈與悲哀,有了真真切切的體驗,也更能理解家長,更願意儘自己所能為家長排憂解難。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我該咋愛你才好?請掌握五原則,實現和平共處

其實,在孩子的一生中,一般要經歷三個叛逆期,一般2-3歲時,會出現第一個叛逆期,稱“寶寶叛逆期”。另一個是6-8歲時,經歷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前兩個叛逆期不是十分明顯,那時孩子小,家長也容易對付,沒有很多困擾。 12-18歲時,是第三個叛逆期,這是家長感受最明顯、最深刻的“青春叛逆期”。

孩子步入青春期,身體開始發生急劇的變化,孩子們一時還很難適應,由此帶來焦慮與不安。加之這個階段面臨成長壓力,學習壓力、以及對未來步入社會的壓力,會加深焦慮和恐懼心理,性子變得比較急躁,開始想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往往聽不得父母的嘮叨與責罵,有不同意見會和家長頂嘴甚至吵架,這個階段的孩子最不好管教,最容易出現問題,有的問題會隨著孩子帶到社會,也有的會形成不良的性格伴隨一生。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我該咋愛你才好?請掌握五原則,實現和平共處

有時候家長明明是出於好心,他卻偏偏不領情;家長明明想幫他一把,卻弄巧成拙惹毛了他。於是很多家長慨嘆:“叛逆期的孩子,想說愛你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實,任何事物都是有規律的,家長要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找到合適的方法,愛孩子,還要“會”愛孩子,這樣才能收到孩子健康成長,親子關係融洽,家庭和睦的良好的效果。

“叛逆的孩子,我該怎麼愛你才好?”這個問題,我與家長與朋友經常交流,不過通常是口頭交流。今天我想把自己的一些看法化為文字與讀者朋友們共同探討一下。

我認為家長掌握好五項原則,就能實現與叛逆期的孩子和平共處了。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我該咋愛你才好?請掌握五原則,實現和平共處

青春期,是花季也是雨季,這是孩子成長過程的一個里程碑,自我意識覺醒,有了思想,會思考,對一些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家長要意識到這是孩子在不斷成長進步,是可喜可賀的事情。這時候不能再以“聽話”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了,青春期是孩子從懵懂邁向成熟的一道門檻,是他甩掉“幼稚”的外衣,成為有思想有頭腦有獨立人格的大人的必經之路。及時肯定孩子,學會悅納孩子,為孩子的每一個點滴進步點贊,讓他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家長不要一味地打壓孩子,想想太聽話,沒主見,唯唯諾諾的孩子長大後成為“巨嬰”,就是“媽寶男”,能有什麼出息呢?當你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時,你就會發現你的孩子雖然有點叛逆,但並不是那麼“面目可憎”,相反還挺可愛,你看你能言善辯,反應機敏,對有些問題的看法還頗有見地。轉變觀念,換個角度看問題,眼前不就豁然開朗了嗎?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我該咋愛你才好?請掌握五原則,實現和平共處

二、抓大放小,適當放權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感覺自己長大了,他渴望掙脫束縛,他不喜歡時時有人管著,事事有人盯著,他渴望能夠自己做主,他想維護自己的自主權和自尊心,既然不能逃跑,就只能選擇反抗。父母不妨首先反思一下自己平時的言行:對待孩子否太過嚴厲?是否太過強調大人的權威,不夠民主?是否太過嘮叨?是否太過注重面子,不由分說地責怪孩子?是否太過關心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

我的孩子上初二那一年,我發現,孩子喜歡早上洗頭然後去上學,我很看不慣,認為早上的時間那麼寶貴,浪費了,再說冬天氣溫低感冒了怎麼辦?所以我不讓孩子洗頭,但是孩子偏偏要洗,經常鬧得不可開交,最後常常不歡而散,弄到幾天甚至幾個星期沒講話,傷害了親子的感情。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我該咋愛你才好?請掌握五原則,實現和平共處

後來我仔細地思索,孩子為什麼一定要在早上洗頭?我有沒有了解一下他的內心感受?我讀了些心理學著作,終於找到答案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兩個顯著的特徵:一是“獨特自我”,不走尋常路,喜歡標新立異;二是“假想觀眾”,他感覺自己是全世界的焦點,眾人的眼光都聚集在他的身上,一覺醒來,頭髮凌亂怎麼對得起觀眾,無論如何都得修飾一下,洗一下頭再出門才正常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二元化的思維,非黑即白,他們還不會變通。他們認定的事情就是要去做,家長不讓他也鐵了心得做,最終家長總是拗不過他們,但我們做家長總不會甘願敗下陣來,於是就罵,甚至大打出手,最終孩子摔門而去,幾天不叫你了,你自己傷心難過,其實孩子心裡也煎熬,搞得兩敗俱傷。

想通了之後,我就釋然了,這類小事,家長完全可以放權,讓孩子自己處理,我們抓大的方面,原則性的東西沒出問題就好。比如可以關注一下他的成績,一些波動是正常的,如果成績落下很多,就是不正常,要找找原因了;比如關注一下他的小夥伴,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老師家長的十句話可能還抵不上壞夥伴的一句話。正因為夥伴的作用這麼大,家長要密切關注他跟誰走得近,鼓勵他與優秀的孩子在一起。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我該咋愛你才好?請掌握五原則,實現和平共處

三、尊重孩子,多 “傾聽”,多“鼓勵”

父母不可居高臨下,對孩子指手畫腳。你要把當作一個朋友來看待。不要天天苦口婆心,想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那是你一廂情願。想想你自己當年會對父母言聽計從嗎?還不是頭撞南牆才肯回頭?家長要做的是一個“傾聽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他已經不是那個懵懂無知的小孩了,你要多用心聆聽孩子的想法,不要三句不離“學習”,不要動不動就指責孩子或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時不時地詢問孩子最近的心情、興趣、喜好、學校發生的趣事等,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當發現孩子的成績下降,不要暴跳如雷,要用積極的教育方式代替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先調查瞭解,先問明白原因,多鼓勵孩子,不要一開口就罵。沒有沒有常勝的將軍,孩子成績起起落落也是正常的,班上同學那麼多,你追我趕,競爭也很激烈。孩子考砸了,自己已經很難過,家長不能再雪上加霜了,這時你應該安慰孩子“不是失敗,只是暫時沒有成功!” “一次沒考好不能說明什麼,爭取下次考好!” “媽媽相信你能行的,別灰心!”讓我們的鼓勵如一縷陽光,照進孩子的心裡,給他輸入正能量,讓他重新振作起來,讓他真正感覺到父母在用心地關心幫助他,永遠是他的堅強後盾。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我該咋愛你才好?請掌握五原則,實現和平共處

四、要對話,不要對峙

對峙雙輸,對話才能解開心結。這是我的深刻的感悟。遇到問題,有時難免要進入“冷戰”狀態,開始時我覺得孩子不先叫我,向我低頭認錯,我也不理他。其實這種想法很錯誤,這樣只會使孩子與你越來越疏遠。要恢復良好的親子關係,與孩子有效溝通是必不可少的。有時候,孩子已經認識到自己錯了,不過他扛著,不肯先低頭,家長要有“大人不記小人過”的氣度,不要與孩子一般見識,不要覺得放不下面子,事情鬧到這種地步了,家長要意識到自己也有處理不當之處,應該找個合適的時機,與孩子開誠佈公地聊一聊,該道歉的要真誠地向孩子道歉,不要覺得沒面子。我相信你拋出了“橄欖枝”,孩子會感受到你的誠意,他也會“投桃報李”,向你釋放“善意”。

至今我還記得那一次我向孩子道歉的情景,孩子先是愣了幾秒鐘,臉上寫滿了驚愕,後來他抱住我的肩膀,嚎啕大哭:“媽媽,是我不對,我不該故意去氣你!”後來,我也哭了,我們抱頭痛哭,所有的猜疑,不快,敵意都隨著淚水流走了,家裡重新充滿了歡聲笑語。現在孩子已經長大了,但我每每回想那一幕,還是會淚流滿面。朋友們,父母不能與孩子賭氣,家是講“情”的地方,用自己的溫情感化孩子;用自己的榜樣力量引領孩子成長。您覺得對嗎?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我該咋愛你才好?請掌握五原則,實現和平共處

五、父母不要結成同盟

育兒專家通常告誡年青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觀念要一致,步調要一致,要形成共識。這個理論是很正確的,但有時我們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在孩子處於叛逆期這個敏感的階段,我建議父母不要結盟,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讓事情還有轉機。如果父母中有一個一時氣急放出狠話:“你走,走了就不要再回來了!”另一個也隨聲附和:“翅膀硬了是不是,敢頂嘴!有本事別回來!”這樣,父母不是逼得孩子要“離家出走”嗎?至少留一個留一箇中立或者與孩子結成統一戰線,必要時還可以出來“斡旋”一下,可以背後做點思想工作,不至於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我該咋愛你才好?請掌握五原則,實現和平共處

叛逆期的孩子,因為處於特殊時期,孩子的內心是激盪不安的,他更需要父母的關愛,親情的慰藉。父母應該儘自己所能,給孩子一個溫暖的避風港,助他平穩度過這個“危險期”,走出這一段泥濘的“人生旅程”,讓孩子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寬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