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過首次訪問中國任務的美國海軍“萊希”級導彈巡洋艦


萊希級巡洋艦(英語:Leahy Class Cruiser)是美國海軍曾隸下的一種常規動力導彈巡洋艦,本級艦共九艘,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陸續服役,均於1995年前退役。

美國海軍為了應對噴氣式戰鬥機與導彈時代的來臨,從1950年開始建造配備防空導彈的"導彈護衛艦"(Frigate,舷號前綴為DLG)來擔任航空母艦戰鬥群的防空護衛任務。

第一批導彈護衛艦是5000噸級的法拉格特級(Farragut class,1975年改編為導彈驅逐艦DDG),第二批就是萊希級與其核動力的半姊妹艦班布里奇號。

當時的"護衛艦"以人名作為命名準則。依照美國海軍在1975年6月30日開始實行的艦艇分類標準,萊希級升格為導彈巡洋艦(CG)。

由於當時普遍認為導彈時代的降臨將使火炮走向終點,因此包括美國萊希級、英國的22型護衛艦等都未配備口徑較大的火炮,萊希級僅裝備76毫米口徑艦炮。

為了節省空間,萊希級的煙囪與桅杆整合為一複合結構,為美國海軍之先例 。萊希級的蒸汽渦輪使用鉻鉬和鎳合金鋼材製造,不僅重量較輕,而且適合在高溫、高壓的惡劣環境下工作,可靠性較高。

萊希級的主武裝為首尾各一的MK-10雙臂導彈發射架,可發射小獵犬防空導彈,彈艙裝置於發射器後方突出甲板的艙房中,裝填時MK-10發射架需傾斜15度對齊彈艙出口,導彈就會推至發射架上,整個作業為自動化。

由於MK-10雙臂導彈發射架只能使用小獵犬導彈,因此萊希級再加裝了一具MK-112發射器以發射阿斯洛克(ASROC)火箭助飛魚雷。萊希級艦尾設有直升機甲板,但沒有機庫以及直升機整補設備。

1967至1972年萊希級進行了第一次改良,以標準SM-1ER防空導彈取代小獵犬,MK33雙聯裝76毫米艦炮則被魚叉反艦導彈取代。

1985年起萊希級進行新威脅提升(New Threat Upgrade,NTU)改裝工程,是首批進行NTU工程的艦艇。加裝了2座“密集陣”近迫武器系統。

1986年11月5日,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總司令萊昂斯上將以本級艦末艦裡維斯號為旗艦,率領奧爾登多夫號驅逐艦(DD-972,斯普魯恩斯級)和倫茲號護衛艦(FFG-46,佩裡級)訪問中國。這是美國軍艦第一次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訪問。

中國海軍北海艦隊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萊昂斯上將在北海艦隊司令員馬辛春的陪同下,檢閱了海軍儀仗隊。美國軍艦在青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劉華清會見並宴請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萊昂斯上將及夫人。

標準排水量6070噸,滿載排水量8200噸;艦長162.4米,舷寬16.2米,吃水5.9米;4座1200psi高壓鍋爐,2座蒸汽輪機;最高航速32節;編制455人。

2座MK-33雙聯裝76毫米艦炮(改裝後拆除);2座MK-10型雙臂發射器,備彈量:前後各40枚,最初使用小獵犬防空導彈,70年代換裝為SM-1ER,1985年NTU工程後再換成SM-2ER防空導彈。

1座八聯裝MK-112/16 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無備彈);2座四聯裝MK-141魚叉反艦導彈發射器(80年代加裝);2座“密集陣”近迫武器系統(80年代加裝);2座三聯裝324毫米MK-32魚雷發射管。















到達青島的萊希級巡洋艦“裡維斯”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