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县建置沿革

长垣,西周时期属卫国。春秋时为卫国的蒲邑、匡邑,匡城在今南蒲街道办事处孔庄村(古名匡庄)。《论语》“子畏于匡”即指此地。蒲城即今长垣县城所在地,《孔子家语》“子路为蒲宰”即此。战国时属魏国的首垣邑,邑治在今县城东北十里陈墙,旧名陈墙里村。秦并天下,设郡县,改首垣邑为长垣县,始有长垣之名,属东郡,郡治在濮阳〔注〕。西汉置长垣县、平丘县、长罗侯国,俱属兖州陈留郡(平丘故城在今封丘县东南,即平街。长罗故城在今滑县妹村以东),当时皆辖今长垣县的一部。新莽改长垣县为长固县,东汉置长垣侯国与平丘县。建武五年(29)复置长罗侯国,十五年(39)废,俱属兖州陈留郡,州治在昌邑。三国时属魏,隶兖州陈留国,州治廪丘(今范县西南七十里)。

长垣县建置沿革

西晋时长垣属陈留国陈留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东晋六国所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尽得河南之地,置兖州于滑台,辖长垣。北魏属司州东郡,太平真君八年(447),将长垣并入外黄(今杞县东北、兰考东南),景明三年(502)复置长垣县,仍属东郡。东魏、北齐隶属不变。自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县治皆在今陈墙村。

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596)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司坡一带),因该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长垣县为匡城县,同年又分韦城(在今滑县东南妹村)一部置长垣县,大业元年(605)仍并入韦城。皆属东郡。

长垣县建置沿革

唐朝武德元年(618),仍沿用隋匡城县,同时分匡城县的一部置长垣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634)又并入匡城县。五代时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复升汴州为开封府,号为东京,匡城仍属之;后汉、后周不变,以至于宋。

宋建隆元年(960)为避太祖“匡”字讳,改匡城县为鹤丘县,大中祥符二年(1009)复改为长垣县(沿用至今),皆属京畿路开封府。自隋至金初,历时608年,县治皆在今司坡一带。

金初,长垣属南京路开封府。明昌五年(1194)黄河改道,自阳武东流。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迁县治于柳冢一带(今旧城)。因与开封府隔河不便,于泰和八年(1208)改属大名府路开州(今濮阳)。

元,开创之初,曾升县为保垣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隶中书省,初归大名路,至元二年(1265)改大名路为大名府,长垣县(一名蒲,一名星垣)属大名府开州。洪武二年因黄河水患,迁县治于蒲城镇,即今治所在地。

清,长垣县属直隶省大名府。

长垣县建置沿革

中华民国,长垣县属直隶省大名道。民国十七年(1928)裁道,十八年改直隶为河北省,长垣属之。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河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专员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本侵略军占据长垣县城,成立伪政权,1941年至1945年属伪河北省冀南道。1945年秋日军投降后,国民党部队抢进县城,成立县政府。1946年属河北省第十四行政督察专员区。

1941年,原长垣县河东部分划归东垣县。1943年经冀鲁豫地区政府划长(垣)、滑、东(明)、濮(阳)四县各一部组成滨河县抗日民主政府,属第四专署领导(县西北部划归卫南县)。1945年撤销,改为长垣人民政府,仍在县东北一带活动。1947年打垮了国民党守军,解放长垣城(1947年县东南部划归曲河县)。1949年春进驻县城办公。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东垣、卫南、曲河县撤销,重新划定长垣县境,属新建的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并入河南省,属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6月濮阳专区撤销,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55年2月划归安阳专区管辖;1958年4月,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又属新乡专区;1961年12月,安阳专区恢复,长垣复归安阳;1983年安阳专区撤销,改为市辖县,原专区范围分为安阳、濮阳两市,长垣属新设的濮阳市。1986年3月,划归新乡市。

长垣县建置沿革

1955年副县长史惠民在县政府礼堂前留影

长垣县建置沿革

1955年副县长史惠民在机关与政府干部合影

注:旧志根据《元和郡县志》《文献通考》所载,以长垣在秦时属三川郡,而三川郡郡治在洛阳,距长垣四五百里。今查《中国历史地图集》秦图,明显载出长垣属东郡,郡治在濮阳,离长垣仅百余里。据此,长垣当属东郡。

作者:乔相周 录自宋广民主编《长垣文史资料汇编》

【杏坛阅微录受权独家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