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易經》這一卦,保你今年大吉大利

讓真善美感動更多人

讀懂《易經》這一卦,保你今年大吉大利



謙卦是《易經》中唯一一個全吉的卦象,讀懂謙卦也就讀懂了為人做事的道理,不僅大吉大利,對自己的學業、事業、家庭等等也都有莫大的幫助。新的一年,讀懂神奇天書《易經》裡的謙卦,保你今年大吉大利。

謙,在《易經》是一個卦名,叫做“地山謙”。它的畫像,是高山峻嶺,伏藏在地的下面,也可以說,在萬仞高山的絕頂之處,呈現一片平原,滿目晴空,白雲萬里,反而覺得平淡無奇,毫無險峻的感覺。八八六十四卦,沒有一卦是大吉大利的,都是半兇半吉,或者全兇,或是小吉。只有謙卦,才是平平吉吉。


讀懂《易經》這一卦,保你今年大吉大利

謙是君子之德

《周易》的六十四卦之中,唯有第十五卦的謙卦是六爻皆大吉,無一不大利。《韓詩外傳》中用一句話來稱讚謙卦的重要地位:“故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近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

《韓詩外傳》中同時也指出了“謙”德的具體作用:“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善。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

(德行寬大充裕,而能以恭敬來持守的一定會繁榮;擁有大量田地,而能以儉樸來持守的一定會平安;官祿地位尊貴盛大,而能以謙卑來持守的一定會無憂;人口多士兵強,而能以謹慎持守的一定會勝利;聰明睿智,而能守愚者是真正的智者;博聞強記,而能明辨者是真正的智慧。)

謙亨,君子有終

“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說文》中解釋“謙,敬也”,因為謙能對人產生敬心,也就是說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有一種謙和的心態。

《周易》十分重視謙德,在六十四卦中,唯獨謙卦不僅卦辭吉,而且六爻的爻辭也都是吉。謙的卦象是艮下坤上,艮為山,坤為地,也就是地中有山,山作為高大之物反而處在地的下面,以此來象徵崇高的德行。

《謙卦》的卦辭是“謙:亨,君子有終”,十分吉利,君子能夠有終。君子應該做到的德行是謙遜、達理,安於天命而不過分競爭,常思退讓而不驕傲,如果一生遵循謙道,就能夠使自己越謙虛反而越受人尊重,越韜晦反而德行越光顯,這就是君子有終。在於小人則是有慾望就要滿足,有德行就要張揚,所以不能有終。


讀懂《易經》這一卦,保你今年大吉大利


謙是處世哲學

人道惡盈而好謙

謙卦《彖傳》:“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日常生活世界中,每個人都必須與別人打交道。當人在面對別人的時候,首先遭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自己應該充當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定位好自己,才能處理好與別人的關係。

儘管人們在實際交往的過程中,並不一定清醒地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存在,但是,作為建立良性社會關係的基礎和前提,它一定是不可迴避的。從《易經》來看,面對別人,人應該首先懷有一份謙虛、謙退、謙卑的處世態度。

“謙”字是“言”字偏旁,意思應該與說話的方式有關,本義為“說話恭謹、不自滿”,引申義則為自謙,即自己使自己敬讓,自己把對自己的身份形象、人格定位和德性能力的心理預期主動放在一個低於對方的水平與層面上。

沒有一份謙遜、敬畏、卑微的心情,人是很容易傲視別人的。而一旦傲視別人,則不可能與別人友善相待、和諧相處,於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然趨向緊張。

人與社會的關係中,謙尤為重要。謙是人際交往的通行法則,應該作為交際的首要方法。謙和敬適用於全天下人,無往不通。子夏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謙是一種待人接物的方式。謙這種品德發自內心,是一定修養所達到的較高層次,是高度的自律,言行舉止自然而然符合謙道,無須通過外在的監督和制約。與謙相關聯的詞語有:謙卑、謙恭、謙遜、謙讓、謙和、謙虛等等,各表示謙的一個方面,但都不能完全解釋謙深刻的含義。

在現代競爭社會更需要謙讓。孔穎達《周易正義》雲:“謙者,屈己下物,先人後己,以此待物,則所在皆通,故曰亨也。”

老子的“不爭”原則是為了消彌人類社會的諸種爭端而指出的,這種不與他人爭功、爭名、爭利而主動謙讓的主張,是一種偉大的道德行為。老子“處下”、“居後”、“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謙”德。

我們的先哲提倡“謙”德就是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謙讓,力圖實現社會的和諧。梁漱溟先生有一個觀點:毀滅人類的不是科學技術,而是隻知相爭不知相讓的人生態度。

讀懂《易經》這一卦,保你今年大吉大利


謙謙,卑以自牧

《象傳》中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說明君子常用謙卑來約束自己。這種謙謙而卑以自牧其實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習慣,時時用謙虛謹慎來約束自己,做到謙而又謙,就能夠度過所有險惡的環境並終獲吉祥。

《老子》中的“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論語》中的“吾日三省乎吾身”,《周易·乾卦》中的“夕惕若”,其實都是告誡君子時時注意謙虛謹慎,可以保全自身,度過苦厄,這是《謙卦》中的第一條處世哲學。

五代時,晉王李克用帶著對梁、燕、契丹的遺恨而死。臨終前,李克用留給兒子李存勖三支箭,囑咐他一定要復仇。李存勖不忘父親的遺志,出征時將三支箭裝入錦囊,凱旋後則祭祀在祖廟,以此激勵自己奮發圖強。

在這種謹慎、發奮的強大意志力的推動下,李存勖攻城略地,滅燕破梁,又敗契丹,無往不勝。“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可是當後來天下已定,大功告成時,李存勖卻變得驕傲自滿起來,縱情聲色,終日與小人在一起,致使上下離心,國運日衰,三五年後就禍端驟起,自己也被亂箭射死。


讀懂《易經》這一卦,保你今年大吉大利



鳴謙,中心得也

《象傳》中說“鳴謙貞吉,中心得也”,謙虛的名聲能夠外聞,是由於守持正固,中心純正贏得的名聲。因而,《謙卦》中的第二條處世哲學就是守持正固,這和太極拳裡提倡的“中正”思想以及禪宗裡的“守一不移”、“平常心是道”有相通之處,也就是為所當為,警惕不當為,時刻保持中心純正。

周武王在滅商後不久,得了重病,武王的弟弟周公為了讓武王的病能夠痊癒,就向祖先禱告,要求自己代替武王而死。他的禱告之詞被放於“金縢之匱”(即用金屬捆箍緘封的櫃子)之中。

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即位,周公輔佐成王,兢兢業業,“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謙恭下士,接待賢人忙碌得連吃一頓飯,洗一次頭都要被中斷好幾次。

有人散發謠言,說周公有叛亂篡位的野心。周公為了避嫌,不得不離開朝廷,去了東都。後來上天出現災異現象,周成王打開了“金縢之匱”,發現了周公的禱詞,終於明白了周公的一片忠心。

於是周成王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派人去把周公請回來,災異現象便因此消失,國家的糧食也獲得了豐收。

和周公“守持正固、中心純正”的處世態度不同的有西漢末年的王莽。王莽未做大官前,也是謙恭下士,他的德行幾乎無人不稱讚,但是後來作為外戚而篡位稱帝,沒有時刻保持中心純正,被權力地位誘惑,終於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讀懂《易經》這一卦,保你今年大吉大利


勞謙,萬民服也

《象傳》中說“勞謙君子,萬民服也”,也就是勤勞而又謙虛的君子,能夠讓所有人都敬服他,這也是有品行的領導者的最高標準。《老子》中說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功成不居,即是保全自身,君子有終的重要方法,也與“勞謙”的思想不謀而合。

所以九三爻中的“勞謙”是《謙卦》中品德最高尚的一爻,作為領導者最高的品德標準,也是作為一個君子最重要的處世哲學。

唐代名將郭子儀可以說做到了“勞謙”,安祿山造反,唐明皇逃難,唐朝的天下已經完啦,是郭子儀一手把李氏天下扶起來,把它救活的。

郭子儀戰功卓著,所以很多人替皇帝出主意,要皇帝收回郭子儀的兵權,免得郭子儀造反,對皇帝不利。於是皇帝就下命令,要他把兵權交出來,他馬上照辦,統統交了,只帶了幾十個老弱殘兵,回去種種菜、養養魚,國家的什麼事都不管不問。

等到天下又有事情,西羌造反,什麼人都擋不住,皇帝叫他出兵,他一個兵也沒有,但他一接到命令,換上軍裝,帶著那些老弱殘兵上馬就走。

一路走,一路收容散兵遊勇,只要有隻手、有條腿的他都要,就這樣一路收容,編成了部隊。當他又把敵人打敗了,皇帝叫他下來,他就把兵權交下來回家,還是那幾個老弱殘兵跟著他。

皇帝身邊的太監妒忌郭子儀,挑撥唐代宗下令把他父親的墳墓都挖了,他都知道。後來唐代宗見了他,不好意思地站起來向他道歉,不該挖了他的祖墳。郭子儀說:“陛下不要難過,我帶兵幾十年,我的部下挖了人家的祖墳不知道有多少,我想我這個是報應,不要管它是誰挖的了。”

因為“勞謙”,郭子儀活到八十多歲,福祿壽考,歷史上找不出第二個人。他是真正做到了“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一生對國家有那麼大的功勞,自己決不認為有功勞,至少不作自我表現。

隋朝末年,劉文靜和裴寂一起勸李淵起兵,對奠定大唐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天下安定後,劉文靜自認為才能在裴寂之上,而且又屢立軍功,但是地位卻遠不如裴寂,因此心中不平。每次朝中議論大事,凡是裴寂贊成的,劉文靜一定反對,從此二人之間產生了隔閡。

劉文靜有個失寵的小妾誣告他要謀反。唐高祖將劉文靜交付屬吏,並派遣裴寂審訊。

劉文靜在審訊時說道:“太原起兵時,我是司馬,與長史裴寂地位相當。如今裴寂官居僕射,而我的官銜與賞賜卻與眾人相同,我東征西討,家屬卻無所庇護,確實有不滿之心。”

唐高祖對群臣道:“聽劉文靜這番話,顯然是要謀反。”又聽信裴寂的讒言,下旨殺死劉文靜,並抄沒了他的家產。劉文靜臨刑之前,拍著胸口長嘆道:“高鳥盡,良弓藏。此言不虛啊!”

劉文靜其實是不懂得“勞謙”的處世哲學,才召來殺身之禍的。


讀懂《易經》這一卦,保你今年大吉大利



撝謙,不違則也

“撝謙”在《周易本義》中解釋為“發揮其謙”,無論對上對下,均發揮“謙”德,沒有什麼不利。《象傳》中說“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發揮擴散謙虛的美德,不違背謙虛的法則。所以《謙卦》的第四條處世哲學就是不管對上對下都發揮謙德,這樣不違背謙虛的法則,並且“得其宜”。

對地位高的人秉持謙虛的態度容易,對地位、知識不如自己的人一直保持謙虛的態度要難得多,所以“撝謙”強調謙德必須發自內心,對上對下要一視同仁。

《三國演義》中關羽和張飛二人性格不同。關羽對劉備身邊的謀士、戰將很傲慢,但是對身邊下人、普通士卒很好;張飛正相反,脾氣暴躁,對身邊士卒動輒鞭打。

後來因為關羽遇害,張飛傷心之下,大醉之後,軍帳中的士卒多被他鞭打,甚至有鞭打至死的。士卒不堪忍受,終於有人趁張飛醉臥,殺了他。


讀懂《易經》這一卦,保你今年大吉大利



用謙,徵不服也

君子以謙德居尊位,對順從、響應者自然施之以謙,但對驕逆者卻不可一味用謙姑息,而要以“侵伐”制服,這與《象傳》中的“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之義正合。《周易程氏傳》中解釋為:“然君道不可專尚謙柔,必須威武相濟,然後能懷服天下,故利用行侵伐也。威德並著,然後盡君道之宜,而無所不利也。蓋五之謙柔,當防於過,故發此義。”

君子的謙德也不可一味地謙柔,必須剛柔相濟,當要征伐討逆時,須行師征討四方邑國,以平定天下。故《謙卦》的第五條處世哲學是謙虛不能太過,須剛柔相濟,威德並重,必要時行師征討邑國,無不利。

“利用侵伐”從表面上看來與謙不一致,但從骨子裡看並不矛盾。因為謙是內高而外卑,並不是無原則地示人以弱,示人以無能,示人以低卑。

謙以待人是一種氣度,是一種修養,是要以此感化對方,和諧氣氛而獲得完美的結果,並非向人乞求,因此謙是內剛外柔。當對方不服時,將內剛外柔換成內外皆剛,以“利用侵伐”的方式來完成既定的目的,就是合情合理、順理成章的了。

謙德不是軟弱,不是一味姑息。君子有親和力,讓別人樂於親近,但是君子也不可以不重威儀,讓別人可以隨便輕侮。

讀懂《易經》這一卦,保你今年大吉大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