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環湖古鎮講述“活著”的合肥歷史

合肥,因水得名、依水發展,水穿城中、城立湖旁、綠水環繞、湖城一色。合肥周邊,巢湖流域,有著一批千年古鎮,則是“因水而生、因商而名”。它們大多始建於春秋,成型於唐宋,繁華於明清,一條條古樸典雅的青石板街道,一塊塊前店後坊的鋪面,一座座造型別致的拱形石橋,一陣陣熙熙攘攘的趕集人群,組成了一幅幅古代“清明上河圖”,凸顯古鎮昔日的繁華。歷經千年滄桑,這些古鎮沉澱了巢湖流域豐厚的文化內涵,見證了合肥城建變遷與發展,也記錄了這座城市的一路輝煌。

要做一棵樹,

站成永恆,

沒有悲傷的姿勢。

長臨河鎮

見證人類“有巢居”的文明起源

從合肥驅車前往巢湖,“遇見”的第一個古鎮就是“長臨河”,因為赫赫有名的吳氏故居,小鎮這幾年也越來越“火”。其實,這個有著數千年曆史的古老小鎮,見證了人類發展的悠長曆史,它本身也擁有太多的“謎”,又豈止名人故居這一個“噱頭”。

長臨河鎮位於肥東縣最南端,南接巢湖、西鄰濱湖,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巢湖流域是新石器中晚期以來人類活動密集地區之一,特別是到了新石器晚期,已經發展為平地建築住宅,這應該是中國遠古時代建築史上的一次革命。”安徽省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許昭堂介紹,長臨河鎮的歷史正是始於新石器時期,“先人耕作於此,始有人居住”。夏商時期,長臨河鎮為淮夷部落;戰國時,則屬楚巢邑管轄,已形成集市。三國時期,長臨河鎮建立了佛寺“長寧寺”,青陽山北麓之水經長寧寺注入巢湖,因此被稱作“長寧河”,“地因河得名,又瀕巢湖,遂更名為長臨河”。

 

到長臨古鎮遊玩的人,大抵都去過長臨古街,這條約600多米的古街,曾經是名為“萬家河口”的水運碼頭。鎮上的“土著”說,清末民初,水運興起,因長臨河古街是肥東通往巢湖的必經之路,這裡便成為巢湖沿岸一個重要的碼頭,長臨河鎮也因此成為巢湖北岸地區的商品分銷集散地,“附近出產的竹木,都要從長臨古街所在的碼頭裝船,通過巢湖運往蕪湖等地,再由返回的貨船運來生活用品。”曾經的長臨古街很熱鬧,沿街有100多家住戶、370間房屋,有店、行館、莊、堂、鋪、房、坊、攤點等各類商業近百家,其中以米行、布莊、藥店、醬園、酒館、五洋百貨為主體,整個長臨河鎮內更是商埠遍佈。自古以來,有碼頭的地方總會聚集大量水手,長臨鎮自然也不例外,從古街到鎮上,為水手而開的服務業多如牛毛,民國初年還出現了肥東地區最早的照相館。繁華熱鬧的長臨河鎮,曾被人們稱作“小上海”,聲名遠播。

說到長臨河古鎮的歷史,不得不提六家畈了,這裡曾是吳氏的聚居地。根據記載,南宋寶慶元年,即1225年,吳氏一世祖吳宛廷夫婦自徽州婺源遷到肥東境內茶壺山東,二世祖吳再三又生六子遷到了長臨河鎮,從事農耕生活。久而久之,吳家“人丁繁衍興旺,蔚然成村”,因為是六個兒子遷來成為六戶,所以將村子取名為“六家畈”。八百年來,吳姓在此繁衍生息,發展成為頗有聲望的名門望族,人才輩出,如:四世祖吳楨、吳良當了明朝靖海侯江陰侯,五世祖吳鎰做了監察御史等。清末年間,六家畈追隨李鴻章參加淮軍的有數百人,誕生了吳毓芬、吳毓蘭、吳同仁、吳育仁、吳謙貞、吳球貞等18位傑出的淮軍將領。他們返鄉後官高位顯,在家鄉大興土木,蓋房置地,建起了一座座深宅大院,使得六家畈空前繁榮。

隨著時代更迭,如今的六家畈,僅存明清建築三大片,比原先少了一半,分別為淮軍將領吳毓蘭故居、吳育仁故居以及吳謙貞故居,共100多間房屋。其中,保存較為完整的,是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的吳育仁故居,此故居並未進行大型維修,具有很好的原真性,這也是目前六家畈古民居群保存較好、級別最高的古建築之一。長臨河古街上還有個百年郵局,是肥東縣最早的三個郵局之一,其“前身”是晚清淮軍華字營統領吳毓芬、吳毓蘭兄弟的又一處宅第。至今,院內還有一棵廣玉蘭,是當年李鴻章作為“榮耀樹”賞賜給有戰功的淮軍將士的,這棵廣玉蘭陪伴著古街見證長臨河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街尾還坐落著吳忠性先生舊居,磚木、小青瓦結構的天井小院,頗具徽派古民居建築特色,宅內水井旁還有吳老親手栽種的桑樹,寓“桑梓之子”之意。

行走在千年古鎮長臨河,猶如觀賞“活著”的人類居住“檔案”,從有巢氏創居而住到六家畈古村落,也在悠悠訴說著合肥古城的千年文明。

黃麓鎮

“九龍攢珠”成就特色建築文化

與長臨河鎮相毗鄰的黃麓鎮,也是一個頗有“說頭”的千年古鎮。遠的不說,僅就失傳一個多世紀的皇家御用紙粉蠟箋在此“復活”,就給這個巢湖岸邊的小鎮添加幾分不同尋常的色彩。更何況,這裡還是“和平將軍”張治中的故土,“隱匿”著600多年曆史的“九龍攢珠”古村落。

黃麓鎮舊時稱為“巢縣西鄉”,村莊集中,以農漁業生產為主。直到1929年,張治中回鄉開展“試驗鄉計劃”,“黃麓”這個名字才傳了出來。不過,那時的黃麓鎮是指“東起烔煬,西至長臨”的巢湖北岸,總面積是今天的兩倍左右。1949年冬天,60歲的張治中開始撰寫回憶錄,深情地回憶故鄉:“我的故鄉,是安徽省巢縣西鄉離縣城九十里的一個叫做洪家疃的村子。這個村子又叫做‘清水塘洪’,是因為在村的旁邊有一口大塘,塘的一邊是由多數姓洪的聚族而居。這一口塘實在太可愛了。水,終年是清的,除非久旱,水才減少乃至於枯竭;平常的時候,滿池碧清的水,明鏡一般……”文中所說的水塘名叫“清水塘”,佔地百餘畝,一走進洪家疃就能看見。

安徽合肥:環湖古鎮講述“活著”的合肥歷史

黃麓鎮“和平將軍”張治中故居。

圍繞“清水塘”走一圈不難發現,塘埂處有數個出水涵洞,每個涵洞都對應一條巷道,巷道一側修有陽溝。民居則分佈在巷道間的狹長地塊上,進入農家便會看到,民居的天井都修了陰溝,與巷道邊的陽溝是連通的。而這,正是“九龍攢珠”的奧妙所在,“村口的水塘就像明珠,而村裡蜿蜒的水溝就像是9條龍,每當大雨,村裡的雨水就會順著水溝流入池塘,就好像是九條小龍戲水似的,我們將這種景象稱為‘九龍攢珠’。”居住在另一個“九龍攢珠”古村落張家疃的“中國好人”張秉柱說道。

“九龍攢珠”是巢湖北岸中廟鎮、黃麓鎮一帶古村落的“普遍模式”,周邊的張家疃、周黃疃、劉家疃等村落也廣泛存在。這些村落有個共同點:村莊建在帶有緩坡的丘陵地帶,在地勢最低的地方挖出水塘,一排排房屋規劃有序。從空中俯視,“九龍攢珠”的古村落就像一幅幅太極圖、扇形圖等圖案,迷人又神秘。“九龍攢珠”的格局與皖南“四水歸堂”的建築區別很大,在當地的傳說中,最早將“九龍攢珠”格局帶到巢湖北岸的,是一個名叫“張元一”的人,他是張家疃家譜中記載的移民初祖,精通風水,是個有文化、有實力的人物。

“巢湖北岸古村落的‘九龍攢珠’,是巢湖地域淵源悠久的歷史留下的印記。”許昭堂介紹,巢湖自古是溝通我國南北地區的交通要道,周邊物產豐富,尤其是漢代之後,廬江郡“墾闢倍多,境內豐給”。唐宋時期,巢湖經濟繁榮,已成為經濟文化重心所在。然而,宋元戰爭在江淮地區長期“拉鋸”,令巢湖地域逐漸衰落,成為荒地,直至明代,政府下令從江南遷移了很多老百姓來到巢湖岸邊,其中包括江西的“瓦屑壩”移民者。根據當地家譜所載和相關史料,巢湖現有村莊75%以上是從當年江西移民者的定居點發展而成,且更為典型,不僅保存了古老的規劃形態,還薈萃了明代以來各時期建築物,包括祠堂、民居、商鋪、學校等,是江淮地區寶貴的文化遺產。

黃麓鎮還有一所黃麓師範,是當年張治中開發“試驗田”,發展“師範教育下鄉”的產物。戰火滄桑,幾經曲折,黃麓師範至今矗立於江淮大地、巢湖之濱,張治中早已作古,唯有一尊塑像向世人訴說他心繫教育的無悔歲月,也講述著屬於其故土的神秘往事。

柘皋鎮

記錄古廬州商賈雲集的輝煌

說到“吃早茶”,人們最先想到的總是廣州、香港,其實就在合肥,美麗的巢湖之濱,也有一處擁有早茶傳統的地方——柘皋鎮。

“柘皋是環巢湖最古老的集鎮,既是古代區域性文化,即楚、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分野的一尊‘界碑’,又是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之間交流、碰撞和融匯的一座‘通埠’。”許昭堂介紹,柘皋,古稱橐皋,西周初期群舒一支在此建立宗國,春秋時先屬楚後屬吳。周敬王三十年(公元483年),魯哀公會吳於橐皋,故史稱“會吳城”。西漢置橐皋縣,屬九江郡。唐置橐皋鎮,屬巢縣。南宋時改稱柘皋,清末曾為安徽三大重鎮之一。

和古廬州城一樣,柘皋雄踞南北要衝,水陸四通八達,物豐氣潤,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吳王夫差“欲霸中國以全周室”,精心經營在江淮的政治中心,將橐皋城邑作為吳國稱霸中原、北進黃淮的“城堡”重鎮。三國時期,橐皋是魏、吳爭奪的重點。宋元時期,這裡更是戰場兵道,其中最為著名的戰役,是岳飛的死敵——金兵統帥兀朮,與抗金名將劉錡對陣,最終大敗柘皋河。元末,朱元璋起義,遇元兵追殺,至柘皋河邊,進退維谷,危難之際,一老丈從葦叢中推出一隻小船,輕點竹篙,將朱元璋渡過河去。後明朝立,朱元璋在柘皋河上修一石橋,取名“遇難橋”,後人改為“玉蘭橋”,至今仍屹立於柘皋老街不遠處。

“柘皋鎮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春秋時依靠陸路交通與水運,北接壽春、合肥,南連今巢縣、和縣,東絡今滁州、全椒,成為商貿交換地。秦漢時,柘皋為縣級設置,行政地位提高,得到快速發展。”許昭堂介紹,唐朝年間,柘皋鎮迅速發展為廬州府之東一大財物聚散市埠,陳鴻在《廬州同食館記》中特別提到:“湖東北岸橐皋裡作廥廩三十九間,州東二邑入米輸於此,由申港出新婦江至白沙,人不勞,水無害。”明末清初,圍繞柘皋河沿岸開墾農田,不僅造就了大面積的湖灣圩區,還使湖灣灘地上的天然水系得到了整治,最終形成今柘皋河主河道的全貌,農業、水利得到進一步發展。到了清朝,柘皋鎮的商業頗為發達,特別是清末民初,鎮上有九街十三巷,熱鬧非凡。

如今,柘皋鎮僅存一條老街,名叫“北閘街”,距離柘皋河不遠。古街全長200米,寬4米,沿街道兩側,多為兩層的木樓,房屋緊連,很多宅門還是過去店鋪的“槽門”。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古建築牆體上還殘留著“恆記號南北貨”、“胡德成繅絲店”等字跡,昭示著曾經的熱鬧與輝煌。“過去,這一條街都是商鋪,珠寶行、雜貨鋪、裁縫店、醬坊、當鋪等,各行各業都有,熱鬧程度不比如今的步行街差。”前後兩代人居住在柘皋鎮的杜先生說道。老街的一位老住戶還珍藏了一塊麻石板,表面光滑,上面還有5道深2寸左右的溝印,“這是當年鋪街面的石板。過去多用獨輪車推貨。這些溝印就是獨輪車留下的。可以想象當時這條街是怎樣的車水馬龍。”

老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於老街中段號稱“天下第一鋪”的李鴻章當鋪,它是李氏當鋪的倉庫和港口運輸貨物集散地之一,始建於同治和光緒年間。臨街門樓為三間,房屋建築原為七進,三座高大的石門,門額正中雕刻八仙圖案,兩側雕刻花瓶等裝飾,圖案雖歷經滄桑,畫面卻依然栩栩如生。從當鋪的外觀,可以看到粉牆、黛瓦、馬頭牆和精緻的磚木雕刻,古樸中透著大氣。經過歲月的侵蝕,保存完整的是前兩進,均為兩層,兩進之間由串樓相連。許昭堂說,當年,柘皋老街上的當鋪生意規模宏大,主要從事典當業務,營業範圍除了柘皋地區外,還與當時李鴻章家族在合肥、桐城、含山等當鋪分號都有業務往來,並“輻射”至定遠、鳳陽、嘉山、全椒等地,號稱“天下第一鋪”。

千年風雨,柘皋古鎮的發展,反映出巢湖流域悠久的歷史文化,也見證了合肥歷史上的輝煌與成就。

烔煬鎮

“陷巢州長廬州”的神秘源頭

本世紀初,巢湖岸邊的一次考古發現,掀起了譁然大波。

安徽合肥:環湖古鎮講述“活著”的合肥歷史

巢湖水下城址。

時隔近20年,考古“重度愛好者”仇海波,仍記得當時事情的經過。“先是有人在巢湖北岸發現了很多陶片,於是向文物部門反映情況,考古人員按照線索趕到距巢湖市區十幾公里的烔煬鎮唐咀村,確實有發現。”據當時媒體報道,唐咀村湖濱大路護坡下,約二三百米長的河床上遍地散落著各種陶片,“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主,還有泥質紅陶、褐陶、夾砂黑陶,及一些燒成溫度略高的硬陶等,陶器上還有各種精美的印紋”。同時被發現的,還有很多的古代錢幣,如蟻鼻錢、秦半兩、漢半兩、漢五銖以及東漢王莽時的大布黃千、大泉五十等。

安徽合肥:環湖古鎮講述“活著”的合肥歷史

2002年春,唐咀水下遺址被湖水打上岸的漢罐殘片。

考古人員順藤摸瓜,最終在唐咀村北側發現了一處水下遺址,經過數次現場勘察和論證,專家確認唐咀水下遺址是一處漢代遺址,而它可能是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沉沒。而2005年4月,一份關於巢湖唐咀水下遺址的考古研究成果通過了國家專家組認證,其認定唐咀水下遺址與歷史記載的“陷巢州”年代完全吻合,並初步劃定古居巢國都城的大體位置及功能、規模與等級。一時間,關於“陷巢州長廬州”的傳說,又一次在合肥吵得沸沸揚揚。

安徽合肥:環湖古鎮講述“活著”的合肥歷史

2013年5月11日,隨著巢湖水位下降,水下城址再現大片瓦礫與陶片。

無論唐咀的水下遺址是否為巢州古城,這起碼說明一點,烔煬鎮歷史悠久,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烔”,新華字典中關於它的註釋是“安徽巢縣烔煬河鎮專用字”,不過,烔煬河鎮現在早已改成了烔煬鎮。“烔煬鎮,因烔、煬兩水匯合入巢湖而得名,這裡是一塊‘二龍戲珠’的風水寶地。”當地人介紹,烔河原名桐河,發源於肥東縣桐山南麓,煬河原名楊河,發源於鎮西的楊子山,兩河交匯於鎮南,形成桐楊河。古時,烔煬鎮經常遭遇水災,當地百姓為避水患,欲以火來克水,故將桐楊河的“桐”、“楊”二字的木字旁,改為火字旁,於是“桐楊”便成了烔煬。

史書記載,烔煬鎮建於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發展繁榮於明清時期,並形成一定的規模。清朝同治年間,烔煬建制設鎮,常住人口近5000多人,舟楫如縷、商賈如雲,街景繁榮,為當時巢縣西鄉重鎮,也是重要的商貿流通集散地。鎮上有四街六巷,即南北主街、東街、橋東小街、南頭小街和查家巷、李家巷、劉家巷、金家巷、巴家巷、羅家巷、徐家巷等,街道皆為青石板鋪成,老街房屋皆為磚木結構,青磚青瓦槽門,前店後坊,大部分建築為二層樓閣。到了晚清和民國時期,烔煬鎮上有京、廣、雜、山等各色商店,織、礱、磨、糖、糟等多種作坊,竹木商行、茶館酒樓、旅棧戲園、宗祠當鋪、工廠匠鋪等300多家。

臨水而建,或有水穿流而過的古鎮,總是充滿人氣,烔煬鎮亦如此。烔煬鎮的人氣,主要聚集在商來客往的老街上,小鎮至今仍存有一條老街,南北長約200多米、東西長近150米,古民居和店鋪千餘間,風貌依舊,古色古香,由此不難看出曾經繁花似錦的景象。老街東閘口牆上,鑲嵌著一塊“正堂陳示碑”,高1.2米、寬0.9米,四周刻有山字回紋。“正堂陳示碑” 即政府公告,立於清同治七年八月,由當時的巢縣縣令陳炳所立,上書:“一、耕牛有益人類,嚴禁私自宰殺;二、倒七戲(即廬劇)淫詞醜態,易搖盪人心,有傷風化,嚴禁演唱;三、嚴禁開煙館、賭場;四、每遇命案,需報官處理。”短短几行字,真實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群眾生活。

烔煬鎮當年盛極一時,從李鴻章在老街開設當鋪可見一斑。有史可考並有遺蹟可尋的李鴻章當鋪,在安徽境內有合肥、孔城、柘皋、運漕鎮和烔煬鎮5處。烔煬鎮的李鴻章當鋪位於老街東街,建築面積800平方米,為三進五間,其中,後兩進為主要建築,中間有走馬廊聯結,木雕、磚雕、石雕精美。當鋪對面,是當地有名的“樂陶軒”酒樓,張治中1940年第一次回鄉探親時,就是在這裡辦酒席宴請鄉鄰的。說到酒樓,其實,這條老街過去是烔煬傳統食品店鋪集中區,曾有“祖一元”、“億泰和”等多家老字號。生產的食品中以“四鑲玉帶糕”最為出名,據說這道點心與朱元璋和乾隆皇帝都有著不淺的淵源。

如今,古鎮已“新”,老街已“老”,曾經的輝煌不復存在,唯有遺存千百年的古蹟,還在淺淺訴說著屬於烔煬、屬於巢湖流域、屬於合肥的千年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