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與5歲女兒的聊天戳中淚點,這是我見過最別開生面的死亡教育

那天,我和女兒在衛生間刷牙,她突然說,“媽媽,我能問你一個問題嗎?”

“你問啊”,我繼續刷著牙。

“媽媽,如果我死亡了之後呢,之後呢···”

“嗯哼,如果你死了之後呢?”

“之後,之後如果再有一個小孩生出來了,我會不會有感覺,我就是她。”

“嗯?你都死了,你怎麼會感覺到她的感覺?”我當時被女兒問懵了,也不知道自己在說個啥。

“不是,等我死了以後,是不是····她”,女兒停了好一會兒,似乎在整理自己的思路,“不,我的意思是,我的身體死亡之後,我就會變成她。

“輪迴嗎?”我答道。

“對!”女兒忽然喊道。

“你哪裡知道的輪迴?”我驚訝的問道。

如果這樣子的話,我會非常高興!”女兒臉上露出興奮的表情。

“啊?你很高興?為什麼?”我一連發出三問。

“因為我想一直在這個世界裡面環遊····環遊著!”她興奮地站在馬桶上。

媽媽與5歲女兒的聊天戳中淚點,這是我見過最別開生面的死亡教育

“你想一直環遊著?這個世界很漂亮很美麗嗎?你很開心嗎?”我繼續刷著牙問她,她點點頭。

“會嗎?”她湊過繼續問到,眼睛裡帶著期待。

其實當時我並不知道怎麼回到,這個問題太深奧了,“這個····我想大概是的吧”。

“為啥?”她有些疑惑的問。

“你相信它就是咯,反正我是不知道,我還沒死過,我也沒辦法告訴你,而且我變成一個小孩了”,我哭笑不得的說。

如果你變成小孩了,你會記得我嗎?”她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心瞬間就被擊中了。

媽媽與5歲女兒的聊天戳中淚點,這是我見過最別開生面的死亡教育

“這個問題很深奧,很深奧深奧呢。”我苦惱的對她說。

“我就感覺很····很奇怪,嘿,我們為什麼不問問外面的人?或者醫生?”女兒拉住我的胳膊,期待的眼神望著我。

“可以問啊,老師,醫生,教授,那些大學問家。”

“醫生是最懂的嗎?”

“他們也沒有死過啊”,我笑著對女兒說,她也笑了。

科學家是最懂的!

媽媽與5歲女兒的聊天戳中淚點,這是我見過最別開生面的死亡教育

“我想應該是吧,我的牙膏要溢出來了,今天我們就到這裡吧。”我跟女兒結束了話題。

那天晚上跟女兒聊完天之後,我心裡的是五味雜陳,既驚訝於女兒問出這麼深奧的話題,又被女兒的話戳中淚點,希望我變成小孩之後仍然能記住她,還有些悲傷,我自己也無法坦然的討論死亡的話題,但我仍然認為,與孩子談談死亡是非常有必要的,認識死亡,能更好的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每一個孩子都是哲學家

其實,我跟女兒這個對話,做父母的只要留心,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問過類似的問題,其中很大部分具有哲學性質。“為什麼時間會過去?”“第一個人是從哪兒來的?”“人為什麼會死?”等等,這些問題有時讓你答不上來,他們還會追問到底。

實際上,孩子提出這種哲學問題大多都是本能,說明他們的自我意識在不斷的增強,他們的思考在成人看來毫無邏輯,可他們的語言卻直指事物的本質,這種思維能力會在與同伴成人交往中不斷髮展。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問這些問題是無聊的,甚至呵斥他們太煩人,一定程度上會錯失對孩子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引導。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經驗和能力的基礎上,適當的給孩子加以引導,這非常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同理心等,及早並正確樹立自己的價值觀。

媽媽與5歲女兒的聊天戳中淚點,這是我見過最別開生面的死亡教育

缺席的死亡教育

然而,對絕大多數的中國家庭來說,

最避諱談三個話題:出生、性和死亡。

孩子一問到“死亡”的問題,父母要麼是閉口不談,要麼是顧左右而言他,要麼是呵斥孩子不吉利,結果呢?

或許孩子會對死亡產生焦慮和恐懼。我記得在我八歲時做過一件事情,過了二十多年我仍然記得,而且細節我也記得非常清楚。那年我外公外皮相繼因病去世,送走外公外婆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敢一個人睡,到晚上睡覺時常半夜驚醒哭鬧,漸漸的飯也吃不下,父母認為“我是被衝撞了”,便請了一個人,給我燒了雞蛋,寫了一個保佑符讓我一直帶著不要離身,他們就以為沒事兒,沒有說過任何話。

後來晚上睡覺的時候我仍然很怕,直到有一天晚上,家裡停電了,大人們坐在院子裡閒聊,我一個人睡在床上,看著外面漆黑的夜空,我起身把床上的被子整疊成了一個棺木的形狀,然後我安靜的平躺在上面,雙手放在胸前,我當時就想“死”到底是種什麼感覺,可怕不可怕,我還會不會遊蕩在這個世界,我還會不會有記憶,就自己在那裡思考,試圖減輕自己的恐懼。

或許孩子會漠視生命,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近年來青少年自殺事件非常多,而且呈現低齡化的趨勢,沒寫完作業自殺了,考試考差了跳樓了,被家長批評了跳河了,和同學爭執受委屈自殺了,一遇到挫折,就自殘甚至是自殺,對生命完全沒有敬畏感!

媽媽與5歲女兒的聊天戳中淚點,這是我見過最別開生面的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即生命教育

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顧晉建議從中小學生開始開展死亡教育,讓人們尊重死亡,尊重生命。死亡教育從學校的教育抓起。

媽媽與5歲女兒的聊天戳中淚點,這是我見過最別開生面的死亡教育

雖然死亡教育很重要,但不是說讓你專門把孩子叫過來說這件事,或者講得很血腥很悲傷,而是融入到生活中,更自然的去聊聊這件事。

1、看電影

和女兒那次聊天后不久,我把去年的一部片子《尋夢環遊記》找出來,叫上女兒一起看。我覺得這部片子很好地傳達了一個觀念,人這輩子會經歷三次死亡:

  • 第一次是心臟的跳動停止,是生物學角度的死亡;
  • 第二次是葬禮,別人來祭奠,社會地位結束了;
  • 第三次是沒有任何人記得你,那就真的死了。

就跟女兒問的一樣,“如果我變成小孩,還會記得她嗎?”每個人都渴望被記得,就算離開這個世界,也依然希望。

媽媽與5歲女兒的聊天戳中淚點,這是我見過最別開生面的死亡教育

2、一起閱讀生命主題的繪本

除了電影作品,我們還可以選擇生命主題的繪本,和孩子一起閱讀,用故事的方式來講述生命、死亡。比如《爺爺變成了幽靈》《當奶奶不在了》《活了一百萬次的貓》《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精彩過一生》《壽命圖鑑》等,有樸素溫暖的、有幽默搞笑的、有知識科普的,都是非常不錯的繪本。

跟孩子看電影或者讀繪本時,如果孩子問了你問題,父母儘量給出正面的解釋,年齡小的孩子簡單的說,年齡大的孩子,可以講得更深一些。沒必要給孩子強行科普,“什麼腐爛啊”,“爸爸媽媽會死啊”,反而會增加孩子的恐懼。

如果你不能解釋,說“我也不知道”比編出來的理由更好,可以說“我們去找找資料,或者問問有大學問的人”,鼓勵孩子去尋找答案。

3、多去大自然裡走一走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佔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就像《逍遙遊》裡記載的一樣,自然萬物有生有始,有壽命極短的昆蟲小螞,有壽命極長的大樹,冬去春來,萬物復甦。

與其悶在室內尋找答案,不如讓孩子去感受自然的草木生長,興許孩子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媽媽與5歲女兒的聊天戳中淚點,這是我見過最別開生面的死亡教育

4、種一顆種子或者養一種動物

我們家孩子剛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就發了一顆種子,讓自己回家種,等啊等啊,一個月以後才冒了一點芽,看到種子冒土的綠芽,女兒當天興奮的大跳起來,晚上睡覺都要把花盆搬到臥室裡去。

其實,現在很多幼兒園小學會有一個生命角,裡面有老師讓孩子帶去的植物或小動物,平時去觀察照顧它們,讓孩子寫觀察日記,體會另一種生命的生長。

媽媽與5歲女兒的聊天戳中淚點,這是我見過最別開生面的死亡教育

我們從小接受的認知死亡是黑色的,痛苦的,避諱的,有句話“未知生,焉知死?”,反過來也是一樣的,“不知死、焉知生?”,誠實開放的與孩子討論死亡,並不是一件壞事,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珍愛生命,熱愛生活,認真過好每一天。

媽媽與5歲女兒的聊天戳中淚點,這是我見過最別開生面的死亡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