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縣:聚力鞏固提升 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駐馬店網訊(記者 王耀庭 通訊員 萬永幸)脫貧摘帽以來,新蔡縣始終把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多措並舉防返貧、集中力量解決剩餘貧困村和貧困人口脫貧問題,作為縣委、縣政府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繼續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保持人員力量不減、工作力度不減、政策落實不變、推進措施不斷創新完善,突出“三個聚焦”,構建後續鞏固提升五大機制。

一是聚焦未脫貧人口和未脫貧村。對2017年底剩餘的2833戶8409人未脫貧人口,逐戶制定了幫扶計劃;對頓崗鄉馬莊村和古呂街道東湖村兩個未脫貧村,逐村制定了脫貧計劃做到因村因戶因人施策。組織人員對未脫貧人口進行了多次專題調研,針對“大多數未脫貧戶存在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無法依靠產業和就業幫扶脫貧的貧困人口”這一特點,因戶因人採取了低保兜底、合作帶動、入股分紅、無勞動力補貼等幫扶措施,有效確保年度減貧任務順利完成。

二是聚焦特殊困難群體。針對建檔立卡戶中的老人戶、分散供養五保戶、殘疾人戶等特殊困難群體生活質量較低、生存狀態較差的難題,新蔡縣探索建設了“愛心家園”。在鄉鎮廉租房、敬老院等空閒住房基礎上,縣財政投入資金,按照“十六個有”的標準進行配套設施提升,各鄉鎮政府申請成立愛心家園管理服務公司,明確專人負責,通過財政投入、村集體注資和社會捐贈等保障運營資金,通過招聘專職管護人員、志願者服務和有勞動能力的入住人員有償服務保障日常運轉。目前,全縣已建成愛心家園20個,首批已入住300多人。通過託養服務,切實解決了特困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

三是聚焦因病因災返貧。為脫貧戶建立起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大病補充保險和醫療救助“四重”醫療保障體系,對突發重大疾病造成返貧的脫貧戶,縣內住院總費用綜合報銷比例達到了90%以上;免費為脫貧戶購買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和農業保險,對突發意外災害返貧的戶,及時落實保險金;制定“救急難”政策,對落實醫療救助和保險理賠後仍存在困難的戶,通過“救急難”程序給予政府再救助。

四是建立鞏固提升五大機制。一是動態監測機制。全縣1195名駐村幹部、4134名幫扶責任人堅持每週四“扶貧走訪日”活動,動態掌握農戶家庭出現的突發性困難和問題,做到及時發現新的困難對象、及時掌握可能返貧的對象、及時防止困難對象致貧返貧“三個及時”。二是貧困戶穩定增收機制。確立了優質梨、有機蔬菜、優質水稻、白芝麻種植和生態水產養殖五大支柱產業,成立了五大產業發展攻堅領導小組,分別明確一名縣處級領導任組長,縣委書記擔任產業硬仗指揮部政委、縣長任指揮長,集中力量抓好產業發展。制定了《新蔡縣發展現代農業和扶貧主導產業扶持辦法》,對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和信用記錄良好、經營效益明顯、帶貧能力強、種養加規模大、產業鏈較為完整的各類經營主體加大獎補力度。積極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培育壯大現有龍頭企業,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形式,健全產業鏈條,鼓勵他們通過訂單農業、免費技術指導、保底收購、流轉土地、吸納務工等方式,帶動貧困戶融入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鏈條,增強貧困群眾自主發展能力和抵禦風險能力。三是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教育和住房保障持續提升機制。在持續實施“三提兩免兩突破”醫療救助政策基礎上,積極推進“互聯網+分級診療”健康扶貧模式,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在持續落實貧困家庭學生縣級(補充)教育資助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推動優質教育資源下鄉,確保農村貧困孩子願上學、有學上、能上好學。對農村貧困群眾住房情況持續排查,動態監測,及時落實危房清零和“六改一增”政策,做到農村危房動態清零;大力開展“四美鄉村”、“五美庭院”創建,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不斷提升貧困家庭生活居住環境。四是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檔升級機制。脫貧摘帽後繼續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持續加大投入力度,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繼續把社會事業的發展重點放在農村,促進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向農村傾斜,為農村發展、農民生活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優質的基礎保障。五是脫貧攻堅能力提升機制。加強扶貧幹部的教育培訓力度,持續實施扶貧幹部輪訓計劃,不斷提升各級扶貧幹部脫貧攻堅能力;深化農村黨支部“爭星晉級”、“紅旗村”評選等活動載體,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不斷提升村級組織脫貧攻堅能力;創新志智雙扶工作方式方法,堅持因戶因人施策,著力激發貧困群眾的脫貧信心和內生動力,不斷提升貧困群眾自主發展意識和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