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林場從“無聞”走向“聞名”的蛻變之路

五马林场从“无闻”走向“闻名”的蜕变之路

又到週末了,負責五馬林場(景區)解說的職工小向心里正盤算著驅車回家與家人好好團聚一下,幾個星期沒回家了,想好好休息一下,但美夢破滅,週末又有一個大型採風團,這個採風團有近100人,他們是從網上看到五馬林場作為國家森林公園景區慕名而來,自從五馬林場景區實現了互聯網+宣傳平臺,展示林場的山水人文景觀,來自省內外的遊客紛至沓來,林場從默默無聞到現在天南海北慕名前來,每天接待遊客達1000人次。

五馬林場地處四川省宣漢縣西北部,東連萬源市羅文鎮,南臨毛壩鎮天平、冒尖村,西靠紅峰鄉橋河、埡口村,北接萬源市東林山林場。從天空俯瞰,這幾座山像幾匹馬合攏在一起,顧名思義取名為五馬歸槽,成立於1962年,林場海拔1060——1605米,總面積1422.6公頃,其中原始林面積1000餘公頃,森林覆蓋率99.98%,負氧離子含量7900個/立方厘米。春天,萬木吐綠,百花盛開,鳥語花香,蜂飛蝶舞,為人們展現一幅奼紫嫣紅的動人畫卷;夏天,萬木蔥蘢,山清水秀,濃廕庇日,氣候涼爽,是避暑消夏的好去處。金秋,五彩繽紛,層林盡染,雲海湧動,丹楓流霞,各種野果懸掛枝頭,賞秋景,採野果,別具風味,其樂融融;嚴冬,山舞銀蛇,懸崖冰掛,銀裝素裹,置身其中,彷彿走進了東海龍王的水晶宮。景區內原始森林,古木參天,遮天蔽日;山巒起伏,層林疊翠;茫茫林海,雲霧繚繞;幽谷深壑,溪澗縱橫;古蹟引勝,撲朔迷離。

除了豐富的自然景觀,還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和美麗傳說。何家祠堂和與之相近的姚家祠堂見證著歷史的變遷;石槽寨、公子寨、母子寨、天坪寨等古寨遺址展現了一幅幅白蓮教起義的歷史畫卷;五馬歸槽、月亮寺坪、打兒石、呼娘扁、天鵝抱蛋、紅姑塘等天上人間美麗傳說源遠流長,和彰顯紅軍精神的眾多紅軍遺蹟一道構成了景區厚重的文化底蘊。今天的五馬林場已成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鳥的樂園”。

五马林场从“无闻”走向“闻名”的蜕变之路

“知識青年”與林場同甘共苦

上世紀六十年代,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山,來自重慶的85名男女知識青年和本地100餘名有志青年懷揣夢想來到“遍山荒蕪綠無蹤,飛禽走獸無處棲”的荒蕪大山,這時的五馬林場剛剛成立不久,條件十分艱苦,他們走進了大山,走上了“與世隔絕”的五馬林場,成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務林人,和大山、森林建立了最初的情感。但也與外界聯繫漸行漸遠,每天旭日初昇,重複著伐木、森林撫育……,如是而作,日復一日,大家每天踩著同事的腳印踏積雪、巡山伐木、栽樹,沒有過多的語言交流 ,封閉的環境讓這些人與外極少聯繫,但這樣一群來自大城市的青年硬是紮根下來,憑著他們堅忍不屈的精神,忍受空虛、寂寞、無聊,昔日的同窗天各一方,兒時的玩伴,都只能在夢裡相見……,每天為衣、食、住、行發愁,為養老、就醫、子女上學操心;工資來源全靠林場伐木外賣的收入,但他們依然堅守在大山深處,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創造屬於他們偉大的事業,他們開山壘土,一寸一寸,一顆一顆持續地栽植,將一片片原是光禿禿的沙石地,寸草不生的地方,培育成現在兩三個人都抱不到的柳杉林,為了紀念他們曾經的突出貢獻,景區這片林子命名為“知青林”,現在已回重慶還健在的知青,每年都要回來看望一下,回憶一下當年戰鬥過的地方,每次回來追憶都淚流滿面……

2008年林場迎來轉折點

隨著這一批熱血知識青年的紮根大山,堅守信念於深山,林場逐步發展為方圓十幾公里,2008年以前,林場條件非常差,基礎設施非常落後,木材販運不出去,基本上是被人遺忘的角落,場裡的職工、吃、住、行都在大山上,沒有工資,靠的是自給自足,信息閉塞,與外界幾乎沒有聯繫,“交通靠走,通訊靠吼,安全靠狗,禦寒靠酒。”2008年的春天,林場迎來了發展歷史上的機遇,剛任縣委書記的張禮忠聽到縣林業局的專題彙報後,專程爬山涉水近3個小時,來到現在的景區接待中心(場部),現在回憶得起當時的情景,林場職工還熱淚盈眶,張書記給職工一一握手,來到一名重慶知青面前,只見那個職工退縮“目若呆雞”,基本上無法正常語言交流,語言功能幾乎喪失,眼光充滿渴求和恐懼之感,縣委書記當場落淚,連用三個沒想到,“沒想到林場職工這麼辛苦,沒想到還有如此艱苦的環境;沒想到林場信息這麼閉塞”,隨即現場辦公,立即解決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隨後縣委出臺七條林場扶持政策,從2008年到2012年每年向林場持續投入,修通了進山道路,拉通了電,完善基本的設施;林場職工吃上差額財政飯,陸續讓林場職工走出大山培訓,接受快速發展的社會信息;隨著國家天保工程的開展,砍樹人變成管護人,解決了職工住房問題,同時發揮林場優勢,發展自營經濟,職工和林場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國有林場的改革也讓林場來到了發展的新機遇。

林場變景區華麗蛻變

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林場如何利用資源轉變為資本,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擺在林場林業人面前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2012年,五馬林場迎來了國家林業局和省林業廳的專家,他們來到五馬林場調研,看到如此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嘖嘖稱讚;同年,縣委、縣政府提出把宣漢建設為川東旅遊大縣的目標,五馬林場作為3個景區之一申報國家森林公園,縣政府成立了五馬林場(五馬歸槽景區)管理所,林場和景區管理所合署辦公,兩套班子一套人馬,縣委、縣政府陸續投入近1.5億元,修建了移動信號塔,拉通了光纖信號,開通了網絡;硬化改造林區公路35公里、修建遊客服務中心、職工服務房、飲水設施、生態停車場、遊客步道等基礎設施;修建碑河10000㎡的生態廣場,加大景區景點佈局;2015年,國家林業局已正式批覆設立以五馬歸槽、觀音山、峨城竹海三大景區組成的“四川宣漢國家森林公園”,這是達州市第3個國家森林公園,宣漢縣首個國家森林公園,如今,林場處處繁花似錦,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華麗轉身為國家森林公園。

互聯網架起宣傳的平臺

基礎設施的改善,景區的建設,如今的五馬林場良好的生態、豐富的森林資源、人文歷史及自然景觀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互聯網的開通,讓五馬林場再次插上騰飛的翅膀,為及時、準確、全面地把林場(景區)展現在世人面前,讓更多的人瞭解五馬林場、走進五馬林場。依託國家森林公園稱號,縣政府成立了森林公園管理處,把五馬林場、楠竹場等景區整合,建立了官方網站,配置了專門的工作人員,林場概況、資源介紹及各類森林食品、景觀圖片隨時的更新發布;

五馬林場建立了網上銷售平臺,選派職工參加學習,搭建平臺,組建宣傳網,每天更新林場(景區)的最新動態,推出更多的特色產品,讓林場的特產如蜂蜜、野菜等特產走向千家萬戶,現在林場的職工轉變為景區管理員,產品的推銷員,景點的講解員,足不出戶亦應有盡有,各類信息盡收眼底,網頁瀏覽,視頻連線,外面的世界盡收眼底,讓過去信息閉塞,導致“閨居深山無人問”的境況變為現在信息發達,四面八方紛至沓來的盛況;據統計,2017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100萬元,極大地改善了林場的面貌,林場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